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精選民俗作文彙總6篇

精選民俗作文彙總6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民俗作文彙總6篇

民俗作文 篇1

4月12日我跟隨寶雞日報小記者團來到了“寶雞民俗博物館”參觀,並跟大師學畫馬勺臉譜。

上午9點半,我懷着好奇激動的心情跟隨講解員進入館內,我們先參觀的是二樓的展廳,裏面陳列的是各種西府民俗工藝品和勞動工具等。比如説剪紙、馬勺臉譜、泥塑等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剪紙和馬勺臉譜了,因為喜歡,自己平時也剪一些簡單的剪紙和畫一些簡單的臉譜,但看了這些,才知道我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讓我感到民俗藝術是多麼偉大啊!

接着我們又來到一樓的展廳。這一層陳列的是西府人生,包括人出生、滿月、成人,婚喪嫁娶等不同的階段的習俗。在講解員阿姨繪聲繪色的講解下,讓我瞭解了我們寶雞人的很多風俗習慣。那些表現風俗的蠟像做的跟真人一樣,真的是活靈活現,那麼多的風俗多麼有意思啊!

參觀結束後,就由陝西民間藝術大賽金獎獲得者、省工藝美術大師張選武(岐人張)老師交教我們畫馬勺臉譜,剛從展廳裏看到各種的馬勺臉譜,感覺好神奇!現在我就要自己親手畫了,還真的有點激動。

首先,老師給我們發的是不同的馬勺,一、二年級的同學拿已經勾好邊的馬勺,而剩下的人則拿沒有勾邊的馬勺。今天發的是包公的馬勺,老師先讓我們將邊勾好,然後把包公的頭頂塗黑。我勾的邊很好,可是在勾最後一筆的是侯,我旁邊坐的男生突然撞了我一下,讓我在不需要勾邊的地方留下了一個“一”字型的“傷疤”。當我在愁怎麼辦的時候,忽然想起自己帶了白顏料,我立刻將白色拿出來,在留下“傷疤”的地方塗了塗,立刻恢復和原來一樣了。線勾完了,開始塗頭頂,頭頂只是黑色,很簡單,不一會就塗完了。頭頂塗完了,現在開始塗臉,臉是赭石色的,也很簡單,兩下就塗完了。塗完後,老師又讓我們用紅色把包公頭頂的月亮和嘴塗了,塗完後,就可以進行評比了。

評比是老師在每個組評選出畫的最好的臉譜來上台領獎。我真的沒想到我的作品被老師選中了,獎品是張老師親手畫的一個馬勺臉譜,我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後來老師還鼓勵我要把這個愛好堅持下去,我也更加有信心了。

通過這次活動,我又瞭解許多寶雞的習俗文化,讓我感受到了寶雞文化藝術的美,它是我們寶雞人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要保護它,讓它永遠發揚傳承下去!

民俗作文 篇2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我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温、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朝。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朝,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歡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俗作文 篇3

1. 文章有條理地記敍了採石磯一日遊的經歷,表現了小作者心中的留戀和難忘。

2. 按照遊覽順序,作者依次描寫了汽渡太白樓三元洞廣濟寺等景觀,突出了不同景觀的特點,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一路風景見聞的新奇感受。

3. 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能運用多句詩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真的實屬難得。希望你能繼續加油!

4. 能過合理的想象反映出意味深長的哲理…行文流暢簡潔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是一篇不錯的…文章清逸婉麗流暢連貫尤其人物語言幽默風趣再加上一些精妙詞語的使用無形中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5. 全文可圈可點的佳句不少給文章增添了些文學情趣

6. 本文在故事情節上或許並無特別之吸引人之處但仍不失為一篇成功之作其一較好地刻畫了角色的形象其二語言生動豐富生活氣息濃起到了良好的表情達意之效果

7. 文章以…為結尾言簡意賅其味無窮

8. 全文敍事集中不枝不蔓語言樸實流暢感情真摯感人

9. 通過豐富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襯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質文章想象合情合理敍述自然生動結構緊湊銜接自然連貫中心突出

10. 語言樸素中心明確構思合理行文層次清楚

民俗作文 篇4

1. 情節波折性較強,於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2. 情節變化不落於俗套,偶有懸念驟生,波瀾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作者的創新構思。

3. 情節發展較平緩,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4. 情節變化平淡無奇,缺乏新意。

5. 情節平直,毫無懸念,平鋪直敍似記流水賬。

6. 過程詳細,結尾卻簡略不全。結構不合理,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

7. 構思不合常理,內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8. 情節大起大落,轉換太快,不夠連貫自然。

9. 比喻生動形象貼切,本體與喻體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與説服力都大大增強了。

10. 適當地運用對比比較等手法,通過事物相互間的懸殊與差異,有力地佐證文章的中心。

11. 不失時機地運用排比的手法,從多方面説明事物的特徵,既增強語勢,又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2. 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備了人的行為特徵人的思想情感,使之從側面體現文中主人公的心靈歷程。

13. 能夠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事件的代表性較強。

14. 選材新穎獨特,不附平庸,一掃迂俗之氣,令人耳目一新。

15. 雖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徹合理,理性挖掘較深,凸現了事件的本質。

16. 事件雖小,但反映出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7. 從多方面多角度選材,充分體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人物形象豐滿。

18. 選材過於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

19. 雖然選擇了生活中具有一定敍寫價值的事件,但由於分析不透徹,挖掘不深,事件潛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體現。

民俗作文 篇5

我來自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那兒是個特別有古文化的一個縣,因為那兒有座古城,叫“徽州古城”,在那兒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文化和智慧,還有我們歙縣人的保護古文物的堅持力。

然而,在那兒的民風習俗,更是讓人感到親切,整個中國,每個省、市、鎮,甚至是村,雖然都是過年,但每個都有每個的過法,在這兒我就來説説我們安徽是怎樣過年的吧!

由於我去老家時,已經是快三十夜了,過了大年十一就回千島湖了,我懂得大概也就是這段時間我們要幹什麼,所以只能講這段時間啦……

這個臘八那天,是瞭解到的。在臘八那天,許多人都出嫁了,俗話説:“臘七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所以小孩子們追着婚車跑,為的就是得到一包喜糖。

在小年夜那天,家家擺着幾張桌子,迎接四面八方來的客人,大家下午娛樂,直到三四點就開始吃晚飯了,當晚,是由小孩來放煙花的。

假如在那兒的鄉村裏迷了路,需要幫助時,我們可不能這樣稱呼人家:“喂”、“哎”,必須先喊:“同志”、“朋友”、“老人家”,看見人家抱着孩子,要誇孩子:“胖”、“壯”,可不能説:“肥”、“重”。這是我們那兒的諱忌。

大年初一,是我們那個村裏最熱鬧的一天了,因為家家都起得很早,為的是去看錶演,在村裏的小廣場裏,那裏聚滿了人,願意演出節目可以自願上去演,不管差不差,好不好,都是有獎品的。

我懂得就是這些了,希望大家能去安徽玩玩!

民俗作文 篇6

春節的民俗時必須舉行的,而春節的民俗是非常的美,給人一種説出的快樂心情。

春節分為小年,大家和元宵這三塊,而這三部分是必須經歷的。

小年是的年之前的一個年,而這一天家家户户的男人都會來拜訪那些死去的親人,我們這裏叫“上墳”。上完之後回家,媽媽做好飯等着回來吃。

這一天還不算太熱鬧,到了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的時候,鞭炮聲響徹整個村莊,非常的多,而這一天去拜年的都是成羣結丟的。有的是十幾個人一夥,有的是小孩子們去拜年,還有的是男人們去拜年,以前小的時候拜年的時候都給錢而現在不同,是給幾塊糖。這一天就這樣熱鬧過去,。到了另一天,每家每户都出莊拜年,有的去親朋好友的有的去親戚的,還有錢自己的孃家,在我們這裏俗稱“出門”。

這樣連續好幾天都出不完,有的甚至十幾天都不行,一直到正月十五。

説起正月十五這天是最熱鬧的一天了。早上起來切餡子,和麪。等到中午包餃子,包好了放在一邊,然後去上墳,這次不同,拿着香,鞭炮和花去。這到墳前先燒香,點上以後在放鞭炮,那種場面和精彩。放鞭是因為這樣可以讓死去的親人知道來了。

在這以後回家吃包的餃子這已經快晚上了,人們在吃着飯,元宵小晚會,那個開心場面啊!

吃完以後,人們把買來的花,鞭炮拿出來放,放完以後,在看別人家的,非常開心。有的人出去玩,去人多的地方打牌。

在家裏看花,天空中,非常美麗,有各種各樣的鞭炮,給天空添加了色彩,給天空穿上一件彩色的衣服。看完花之後,繼續看元宵晚會,裏面的節目很精彩。在外面玩的人到很晚才回來。還有這一天晚上要吃美味的元宵。元宵節要吃湯圓是必須經歷的。到了下一天,元宵節過去了,也恢復了正常的秩序,去工作的去工作,去上學得去上學,每個人都有事可幹。

這就是春節的整個過程,在這過程中有許多美好回憶,這就是民俗,春節的民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003w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