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家風作文 >

感悟家風作文

感悟家風作文

感悟家風作文1

落日的餘暉灑滿爺爺家的院子,望着美麗的夕陽,我想着剛剛看到的問題:家風是什麼?一轉身,我看見那個忙碌的背影,頓時有了答案……

感悟家風作文

家風是承擔。老太太生了三個兒子,他是老大,自然是最辛苦的孩子。聽爸爸説,他16歲以前,幫父母照顧弟弟,16歲以後,開始分擔農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從未向父母撒嬌偷懶,而是以一個小男子漢稚嫩的肩膀默默承擔起自己作為長子的責任。以前沒有化肥,人們就從河裏挖河泥作肥料,老太爺要幹別的事,挖河泥的任務就交給了他。寒冷的冬天,破舊的屋子裏,一位少年被凍醒。他幫兩個睡的正香的弟弟蓋好被子,咬牙穿上冰冷單薄的衣服,離開了尚有餘温的被子。他來到河邊,小心進入河中,開始挖河泥。刺骨的河水讓他的腿幾乎沒有了知覺,他咬牙堅持,直到幹完活。他,就是我的爺爺。因為挖河泥,沒有錢治腿,爺爺腿部患了風濕性關節炎,膝蓋疼了大半輩子,但他從未抱怨,他把這當做自己的責任。家風告訴我要勇於承擔。

家風是嚴格,爺爺只上了幾年學,認識僅有的一些字,但他仍在幹活休息之餘和弟弟學習寫字。他保守了沒文化之苦,下定決心要讓自己的孩子做個有文化之人,所以,他對孩子的教育很嚴格。爸爸説,小時候,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他便不敢回家,爺爺那失望的眼神和板起的面孔,是他童年無法抹去的記憶。如今,每次回老家,爺爺都會詢問我的成績如何,並告訴我要努力學習。記得7歲的暑假是在爺爺家度過的,爺爺每天都會問我當天的作業有沒有寫完,當時剛上一年級,正貪玩,我便滿口答應。暑假的最後一個星期,爸爸來接我時發現我在補作業,懲罰我不許吃飯,直到把作業寫完,我哭着看向一向疼愛我的爺爺,他只是板着臉,轉過身去,一言不發。家風告訴我嚴格使人優秀。

家風是孝順。聽奶奶説,因為爺爺老實憨厚,什麼苦都吃,但不愛説話,所以老太太不喜歡他,覺得他木訥呆板,不及小兒子靈巧精怪。小時候,當三爺爺欺負爺爺時,老太太總當沒看見。分家時,將最不好的一塊地給了最辛苦的爺爺,老太太和老太爺跟着三爺爺過,錢也大部分都給了他們。但爺爺從不計較,老太爺去世後,老太太時常一人發呆思念太爺,所以爺爺叮囑我們常去看看老太太,陪她説説話。若三爺爺家有事無人做飯,爺爺就讓奶奶做好了送給老太太。家風告訴我要孝敬父母長輩。

我靜靜看着被金紅色餘暉籠罩的爺爺,想起他無聲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了我。他並不點明,只是讓我自己領悟。用行動向孩子證明,是最棒的教育。

感悟家風作文2

“家風是什麼?”許許多多的回答樸實但充滿着深意。總而言之,都是追求善良,追求誠信。

路途中需要路標的指引,人生路需要善良的導向。追求善良,追求做一個平凡的好人。

她,一箇中年婦女,靠賣蘋果為生。一天她拉着滿滿一三輪車蘋果去鄭州賣。由於逆行,與迎面駛來的一輛麪包車相撞。麪包車被撞了一個大坑,三輪車也撞歪了,蘋果散了滿地,她慌了。就在這時,看到的路人紛紛過來幫忙撿蘋果,之後便很快散去,被問到的一個路人這樣講到:“就是搭把手,又不費啥。”一切都收拾好之後,這位婦女要賠錢,但司機卻搖了搖頭説:“你也不容易,算了吧。”

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品格,反映出的是一個家的家風:追求善良,追求做一個平凡的好人。

路途中需要交規的保障,人生路需要誠信的護航。追求誠信,追求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誠信是一個人、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東西。我們都看到過身邊一些不誠信的現象,經營店的小商販亂要價、稱東西時在秤上做手腳缺斤少兩······什麼“誠信待人”、什麼“童叟無欺”僅僅只是招牌上寫寫而已。這些都還不算什麼,更可惡是在食品上做手腳:添加劑、改日期、放品,為了利益,那些商家説呢麼做不出來呀?三·一五晚會上,看到一件件醜聞公佈於世,一件件壞事被揭穿,花言巧語的背後,隱藏的是天大的陰謀。激光筆,被商家當玩具賣,還口口聲聲説:“不會有危險,就是玩嘛。”不管他們真的不知道,還是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都令人髮指,被人唾棄。

種種華麗的面具被揭開,我們看到是多麼可怕的面孔。的確,這不僅僅是誠信的缺失,也同時反映出了一個家的家風。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幹事”這就是誠信最質樸的詮釋:追求誠信,追求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家風是什麼?”家風反映着一個人的品質,透露着一個家的教育,預示着一個社會的未來。家風決定着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國家的進步。

感悟家風作文3

誠,乃做人之本;信,乃美德之基。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答應了他人的事情,無論多麼艱難,都要努力去完成,絕不可背棄承諾、失信於人。

那個炎熱的星期六早晨,媽媽利索地裝好十幾條嶄新的女式牛仔褲,正準備提着去附近的一家店裏把褲腳統一修一下,她的手機忽然鈴聲大作,媽媽急忙接起電話。

“喂,嗯,是我……今天出新款了?唉,好!我,馬上過去看看,嗯,好,待會兒見,拜拜。”

掛掉電話,媽媽把那些褲子放下,簡單收拾了一下便出門了。臨走時還特意叮囑我,讓我不要亂動那袋褲子,説是楊阿姨託她修改的,千萬不能弄混了,不然會出錯。

我依約不去翻弄那袋褲子,不過,那天媽媽似乎特別忙碌,一大早出去,下午五點多才回來。

我不忍媽媽強撐着睡意做活,開聲勸道:“媽媽,算了,明天再做也不遲。”

哪知媽媽竟毅然地搖頭,堅決地説:“不行!我答應了你楊阿姨明天一早就做好給她送去,就絕對不能違背約定。”

媽媽態度堅定,我也就沒再説什麼,只能在一旁做個打雜的',算是協助媽媽。

不一會兒,爸爸下班回來,聽了事情原由,二話不説就也開始幫忙了。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擔子最重的媽媽早已經汗流浹背,密密的汗珠從額頭上順着她柔和的臉龐滑下、跌落,衣服也濕透了。而媽媽卻無暇顧及這些,只是埋頭苦幹,一刻也不停歇。

不知過了多久——恍若一剎那,恍若一個世紀,終於完工了。

第二天早上,我陪媽媽把修好的褲子送還給楊阿姨。當她讚歎媽媽高超的手藝時,媽媽欣喜而滿足地笑了。

這一笑讓我忽然明白,誠實守信,不僅僅是為了他人,更是為了我們內心的釋然。

自此,誠實守信作為我們家的家風,也愈發地熠熠生輝。

感悟家風作文4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温暖,同時也伴隨着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麼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説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説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1、吃飯不要狼吞虎嚥,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説話。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束縛着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着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週一至週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週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週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麼讚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麼誇獎是因為她長期處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於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才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儘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感悟家風作文5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後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了一種許久未聽過的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播上所播出的,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為是家裏人的一種行為,是好是壞。我認為我家的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着,因為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説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為是家人的素質,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現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為是家人的教訓,是嚴是鬆。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為就要使用殺手鐗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為規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的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標籤: 感悟 家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jiafengzuowen/3nxw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