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傳統作文 >

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理念-孝

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理念-孝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古人曰:“半部《論語》治天下”。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論語》中對孝的論述達十四次之多,可見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踐行孝道的。今人中亦有注重“孝”字和踐行孝道的人,但這種人越來越少。相反,不孝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給“孝”字帖上了封建思想的標籤,便以為自己可以大行其道了。父母老了,他們不但不行孝道,甚至連贍養老人的義務也不履行,更甚者則把父母趕出家門。我曾看過中央電視台十二頻道的《道德觀察》欄目的兩期節目,一期講的是江西省上饒市皂頭鎮80歲的姬秋香老人被自己的子孫虐待,記者採訪時,還在忍受不懂事的重孫子用木棍打,用椅子砸。另一期講的是江蘇秦郵94歲的高懷山老人在大夏天被兒子趕出了家門。

令人欣喜的是“孝”字並沒有被社會遺棄。昨天,我從《新聞聯播》裏看到了遼寧瀋陽菩遙山墓園推出大型浮雕“二十四孝景觀牆”,遼寧瀋陽在大力弘揚孝道。前段時間我還通過網絡看到許多地區和部門都在進行“十大孝子評選活動”,並且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了我市“十大孝子評選活動”的宣傳標語和宣傳畫,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孝文化就在我們身邊。鑑於此,我認為有必要把《論語》中的“孝”字梳理一下,看看儒家心目中的“孝”究竟是什麼樣的。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儒家認為“孝”與“弟”是“仁”的根本。《論語·學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話談論了這個問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什麼是“親親”呢?“親親”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個人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一個人之所以能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生育之恩,養育之恩,重於泰山,為人怎能不孝呢?《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大學》講究的是自度和度人。自度者乃修身,度人者乃親民。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正確對待自己的親人,才能修好自身,才能家和萬事興。所以説,孝悌是仁的根本。一個人謹遵孝悌之道,才能達到仁的境界。一個人只有達到仁的境界,道德才能高尚起來。一個人只有道德高尚起來,才能入“道”。

“孝”之重要性,毋庸置疑。那麼怎麼做,才算孝呢?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學而》,是《論語·學而》的第十一章。這一章告訴我們孝的第一個標準是“無改”,即父母的優良傳統要繼承和發揚。父親在世時,志向要同父親一致。父親去世後,言行要和父親的一致。能把父親的好的做法保持一個很長的時間,再改革創新才是孝。人生於世,稍微學到點東西,就認為自己了不起了,認為父親落伍了,違逆父親,怎麼能算是孝呢?這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還沒有弄明白,就妄言對錯,結果只能害人害己。不同的年齡段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是不相同的,父輩吃的鹽比小輩吃的面多,這話並不是老人們用來炫耀的。

第二個標準是“敬”,即贍養父母時要心存敬意。父母老了,做子女的要供父母穿衣、吃飯、住宿和出行,要像小時候父母照顧自己一樣地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這是贍養父母,贍養父母是義務,做子女的要一心一意地去做,不能心存不滿和怨恨。這是最基本的孝順。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如犬馬,不配做人。但是,僅僅如此,不算真孝。孝順父母的關鍵是心中對父母心存敬意,做到恭敬、尊敬、敬愛父母。這個觀點是子游問孝時,孔子講的。《論語·為政》第七章記載“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第三個標準是“無違”,即對待父母要講究“禮”。《論語·為政》第五章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拿“生,事之以禮”來説吧。“出必告,反必面”是禮,現在的人認為這是繁文縟節,不必拘禮,這是大錯特錯的。再比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去世,做子女的通過喪葬和祭祀表達自己的哀思,更要符合禮。今日聽説,有人清明節在父母墳前,花錢租人哭祭自己的父母,自己心中無父母,花再多的錢,祭奠的次數再多,又能起什麼用呢。

第四個標準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即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憂。這是《論語·為政》第六章孟武伯問孝時,孔子的回答。除了自己有病讓父母擔憂之外,做子女的不要讓父母再為自己的其它事擔憂。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操心,只要父母有能力,就一定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心外,子女的學説話、學走路、求學、就業、結婚、生子等一切大小事宜無不牽動父母的心。做子女的要學會自理、自立、自強,儘量不讓父母操心。

第五個標準是“色難”,即侍奉父母時要和顏悦色。《論語·為政》第八章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容易,為父母提供幸福的精神生活環境難。孔子就認為,有事情,晚輩代替長輩做,有酒食,晚輩請長輩享用,這只是當學生的對待老師的態度。子女對待父母,只做到這些是不夠的,在父母跟前,子女還必須有好心情、好臉色,讓父母因子女而高興和幸福。

第六個標準是不要遠離父母。不少現代人以工作忙,來去不方便為由,開脱自己。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第七個標準是要了解父母。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所説的孝道並不虛偽和殘酷,這和《二十四孝圖》有很大的差別。今人對傳統孝道有看法,認為孝道封建,不值得宣揚和推廣,主要是因為《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並配有圖畫,其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等內容確實不合人之本性。老萊和郭巨之流孝順父母的精神是可嘉的,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標籤: 核心理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chuantongzuowen/9p7oz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