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傳統作文 >

【精華】寫傳統作文合集9篇

【精華】寫傳統作文合集9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傳統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寫傳統作文合集9篇

寫傳統作文 篇1

《有趣的傳統藝術——京劇臉譜》

中國的傳統藝術有很多很多,剪窗花,編中國結,捏泥人……我想如果能把這些傳統藝術做得很好看,那一定是心靈手巧的天才吧!在這麼多傳統藝術裏,我最喜歡的就要數京劇臉譜了。

我特別喜歡京劇臉譜,因為常常在電視上看到表演京劇的人物能一眨眼工夫就變一個臉,而感到特別好奇。

我去調查了一下,原來,臉譜的每一種顏色代表着人物的性格:紅色代表赤膽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剛義;黃色表示武將驍勇善戰、殘暴、文士內有心計;綠色表示俠骨柔腸,性格暴躁;藍色表示剛直勇猛;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陰險奸詐……

可是,我還是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能在轉眼間變臉的原因,真可惜!

有一次,我決定嘗試動手做一張京劇臉譜,去買了一袋京劇臉譜的貼貼紙,把它們貼在一張黃色的海綿紙上,眉毛,眼睛,嘴……所有的五官陸續到齊了。五官的顏色可多了,有白色的,有紅色的,有棕色的……五彩繽紛,美麗極了!最後,把一根線粘在上面,一張美麗的京劇臉譜終於誕生了。

這真是一中有趣的傳統文化呀!

寫傳統作文 篇2

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

有一次,我好奇的問:“母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母親笑眯眯地説:“中國的傳統文化多着呢!走,我帶你去瞧瞧。”我聽了,兩眼放光,興致勃勃的跟着母親走了。

我跟着母親來到集市上,只見那裏人山人海,我奇怪的問:“母親,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裏呢?“母親沒有説話,只是拉着我往前走,終於,她在一個小攤前停住了腳步。母親指着一本書法書説:“這個就是。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隨後,母親又指了指遠處的戲台,説:“戲曲也是傳統文化噢!”

接着,母親又帶我看了許多東西,使我懂得了許多。不知不覺,太陽已經西斜,晚霞染紅了天空,母親微笑着説:“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多着呢,像敦煌莫高窟裏的壁畫和彩塑,以及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都是呢!”

我和母親回到家,看見爸爸坐在沙發上,我立刻跑過去,對爸爸説:“爸爸,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真多呀!”爸爸意味深長地説“是啊,其實傳統文化無處不在,只要你細心觀察,定會發現。”我聽了,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寫傳統作文 篇3

有一天,我夢見孫猴頭和太上老君聊了起來,只聽那猴頭説:“常聽人們説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要不然咱們什麼時候下凡看看。”“好呀!”

我醒了過來,回味着夢中的內容,突然想起曾在一本書上看過的內容,年齡有禮貌的説法,如:不滿週歲是襁褓歲是孩提、十歲是黃口,因為雛鳥這時嘴是黃的,有些名人説的話傳承下來的,如: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説法。還有花甲指60歲的老人、古稀指70歲的老人,古稀出自於蘇軾的一首詩:人到70古來稀。相傳花甲和古稀也有一副對聯,乾隆指着一位141歲的老人説出了上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有位叫紀曉嵐的學者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花甲指60歲,花甲重逢是兩個60歲是120歲,三七是21歲,合起來是120歲。古稀是70歲,古稀雙慶指兩個70歲是140歲,一度春秋是一年也正好是141歲。怎麼樣,傳統文化很有趣吧!

我們一定要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好好的繼承下去。

寫傳統作文 篇4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舞龍。

龍,是古代傳説中一種有鱗、角、須、爪,能興風布雨的神異動物。在傳統文化中,龍被視為吉祥動物,中華民族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自古以來,龍就是帝王的化身,平民百姓視龍為傳統文化的驕傲。

每年的元宵節前後,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以舞龍祈求新的一年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幾千年來,這一民俗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舞龍,亦稱“耍龍燈”,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全國很多地區。“龍”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紙、布等紮成的.,節數不等,多為單數。舞者各持棍子支起一節,由一個人持彩珠,戲龍作舞,龍頭隨彩珠,龍身各節隨龍頭上下左右翻滾騰。每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燈”,還有用荷花燈組成的“百葉龍”,用一條長板凳起舞的“板凳龍”和以人體組成的“人龍”等多種形式。

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大家有興趣的話就和我交談交談吧!

寫傳統作文 篇5

城裏的月亮還是千年前的月亮,思念還是千年前的思念,只是月餅越做越貴,而中秋卻越來越被遺失,化為回憶。

傳統節日的沒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有人這樣認為。也許吧,城市裏不許放煙花爆竹,城市裏的方格樓房看不到月亮,城市裏,傳統節日我們仍需工作,傳統節日與這格格不入,而詳節卻是量身定做,所以,過洋節吧。

但是,一個選擇丟棄自己獨特文化的民族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事實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維護傳統文化。日本和韓國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領先者。在日本,壽司和拉麪是他們永恆的最愛,在韓國,申請中秋節的專利,放假九天,相比之下,這兩個國家從政府到人民都在以極大的熱情去塑造和發揚自身的文化,為什麼呢?

因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千百年沉澱的精粹,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一個國家生存的前提和基礎,從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汲取營養,以獨特的個性傲立於世界文化之林,而如果遺棄,也許有一天我們無法區別於日本人,也許有一天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的美國人?

那麼,我們閉關鎖國吧!有人焦急地驚呼。

同樣的錯誤不能犯第二次,從1840年起長達一個世紀的戰火,閉關鎖國有極大的責任,經濟全球化影響下的文化衝擊與傳播是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如果單純地阻隔,這只是懦夫和愚夫的表現。

我主為我國傳統的中庸之道運用於此是非常的適合對待外來文化不能走極端,對等傳統文化也不能走極端。我們應該繼承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向世界,博採眾家,兼怍並充。

文化交融與發展是有基礎的,無論各地文化,都是人類最本質情感的昇華體現,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大體相同的。所以文化與文化之間一定有它的相同之處。無論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詩行詩,還是蘇東坡的《江城子·憶夢》,都是表達愛情,無論是亞當夏娃,還是伏羲女媧,都是人類對自然崇敬的遐想,文化是可以相通相融的,關鍵在子可否找到契合點。

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運用小提琴改編了古曲《梁祝》,使其傳唱海內外,《茉莉花的民歌改編成鋼琴曲,使更多外國人體驗了田園風情,這些都是文化交融成功的典範。

文化需要繼承也必須繼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須交融,文化需要發展也必須發展,要知道“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寫傳統作文 篇6

清明節的時候,我們全家去了西塘。 我們在路上看到了許多油菜花,它們都開得很熱烈,好象在歡迎春天,就像好幾個小姑娘在跳舞。到了西塘,我幾乎只看見了人,沒有看見風景,但我知道這些人都是來踏青的。 我們好不容易擠進了人羣中,我忽然看到了一團團雪飛過來,我在想:冬天已經過了,為什麼還會有雪呢?我走近一看,原來是櫻花呢!我看到櫻花隨風舞動,彷彿在下“櫻花雨”,飄進了小河裏。我還看到許多人都拿着風箏,好象逛完西塘就去放風箏吧·還有一部分的人拿着許多吃的和酒,我想:他們都是要去掃墓的吧!西塘有許多小店,但是有幾家是關着門的,應該是清明節的原因,所以才關門的吧!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裏,因為這裏有很多清明節的氣氛,呆在家裏太孤獨了。

寫傳統作文 篇7

中華傳統文化——剪紙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於是纏着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摺,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後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麼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於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象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寫傳統作文 篇8

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祕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台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綵鳳、唱採茶擂台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重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寫傳統作文 篇9

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餈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眾頂禮拜祭。1949年以後雖不舉行供祭。但紀念活動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chuantongzuowen/840n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