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傳統作文 >

有關優秀傳統作文合集6篇

有關優秀傳統作文合集6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傳統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優秀傳統作文合集6篇

優秀傳統作文 篇1

【“文學+”面面觀】

站在傳統文學和科幻文學的邊緣,像是面對世界地圖上兩塊在藍色海洋上漂移的板塊,來自不同大陸的人羣都在強調着彼此的差異,我看到的是,它們至少面對同一片天空,在生物學上,它們也屬於同一物種。

是的,如果對兩類文學的瞭解稍微深入一點,就會覺得彼此間的隔膜還是很深的。當然,也有評論家和主流雜誌做出了接納的姿態,但整體來説,認同度沒有想象得那麼高,發自內心的尊重也很稀薄。面對類型文學,傳統文學多少會有些優越感,覺得自己佔領了精神領域的制高點。科幻文學的迴應則是逆反,覺得傳統文學過於糾結在主觀情感世界之中,總是難以擺脱自戀之嫌。

當初是因為我理工科的背景,受約為劉慈欣撰寫評論,得以接觸科幻文學。在瞭解了這一類型文學後,才發現了自己的制高點情結,以及因無知而產生的偏見。因為有過這樣一個認識過程,加之對文學界的瞭解觀察,我感覺這種偏見是較為普遍的。劉慈欣的很多作品同傳統文學比較,是毫不遜色的。科幻文學中有許多傳統文學值得借鑑之處,比如宏闊的想象力,新奇的敍事角度,更重要的是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科學的發展造成了今天學科過分專業化的局面,哲學和文學關乎人類的世界觀甚至宇宙觀,如果僅僅將自身侷限在社會科學範疇內,將自然科學摒棄在外,那本身就是在窄化自身的視野。科學技術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薄弱的一環,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文學也一直因“文”而“弱”,迄今為止這種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改變。如何彌補這種基因中的不足,是需要我們自省和自覺的。文學的豐富除了需要鞏固自身的特性外,也需要不斷增加異質性,以開放的視野和寬闊的胸懷接納與吸收不同的特質。

傳統文學如何向科幻文學借鑑?我發現,這不單是個理念問題,更多的是門徑和方法問題。

今年初有位碩士研究生因為寫劉慈欣的畢業論文,來跟我討論。她的論文有一章是寫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重要意義,被導師認定太過空泛而否決了。答辯臨近,她很着急。我建議她從科幻構建的角度剖析劉慈欣作品中的科幻構思,但是她因為不具備理科知識,無從下手。最後只得退而求其次,把劉慈欣小説中的人物進行了分類,再分別進行闡述。這基本還是沿用傳統文學的評論方法,對於科幻文學來説,有些避重就輕,沒有抓住關鍵點。這就是説,沒有足夠的工具,無法找到解讀科幻文學的門徑。

出現這樣的狀況,我覺得要追溯到高中的文理分科。讓我這個愛好文學的理科生回頭看,我極不贊成過早的文理分科,它造成了理科生人文素養的缺失,文科生科學基礎的不足。經常看到理工科技術男寫的工作報告,詞語搭配奇怪,文法半通不通,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在使用自己的母語?那些在美國留學的大學生,即便專業是數學,但在前兩年寫作也是必修課,必須以一週一篇的頻次提交作文,交遲了會影響最終學分。而且國內生和國際生都是如此。

從《三體》的閲讀也能清晰地看到文理之間的界限。理科生普遍認為《三體》才是真正的文學,文科生則在叫喊,讀了十頁就讀不下去了。因為文化、教育的原因,在中國文理之間的界限已經太過分明,被過分強調了。

從文科到理科的界限是不是難以跨越呢?文史哲這一類社會科學通過閲讀可以入門,自然科學相對來説困難些。但是有些作家已經在做着嘗試。比如作家阿來,他在《科幻世界》擔任主編的那些年,是科幻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同劉慈欣的創作成長有很大的交集。我曾問過劉慈欣,阿來對科幻的影響是怎樣的?劉慈欣説,阿來曾經試圖使《科幻世界》更文學化一些,但這種影響並沒有延續下來。感覺中他是一個眼界開闊的作家,思想很大氣。為了適應《科幻世界》的工作,他曾經用了大量的時間惡補科學知識,看《時間簡史》,也看《細胞,生命的禮讚》等比較高級的科學傳播著作,他同科幻作家很少談文學,談的最多的是科學,他對科學中的美學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作家真的很值得讚賞。

另一位是作家畢飛宇,他前些時寫了一篇文章《我讀〈時間簡史〉》。文中用他特有的“畢氏幽默”寫道,《時間簡史》這本書他讀過許多遍,沒有一次有收穫。他和許多人討論過這本書,有一句話問得特別多:你讀得懂麼?得到的回答總是令人欣慰:讀不懂。儘管如此,他還在繼續讀着《時間簡史》,他用文學家優美的筆墨這麼描述:“正如我喜愛文學的語言一樣,我也喜愛科學的語言。科學的語言在我的眼裏始終散發着鬼魅般的光芒,它的組合方式構成了我的巨大障礙,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它的背後隱藏着求真的渴望,它的語法結構裏有上帝模糊的背影。”

文章末尾他甚至説:“迴避難度閲讀的.人,你很難指望,雖然難度閲讀實在也不能給我們什麼。”看了這篇文章後,我對畢飛宇的尊敬增加了。在我眼裏,他比以前更有專業精神,不只滿足和憑藉才情,戲謔和不羈只是表面,骨子裏是鄭重的。

還有一位作家對科學不僅停留在閲讀階段,而是在作品中加以實踐,這就是王安憶。她的描述功力了得,對人性、對世事的刻畫深邃幽微。但她仍然沒有止步。在新作《匿名》中她引入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類學的視角,描繪的筆力更加開闊深厚。她花了很多筆墨描繪“時間”這麼虛無的事物,而且用的是科學的而不是文學的詞彙,比如:“過去的時間,也就是記憶,是個錐形的空間。時間被遺忘壓縮,壓縮成錐尖,擠身過去,匯入整體性的時間,蜕下一張外殼,就是傷心……時間是高密度物質,尤其在回溯中,更多倍的增密,使得思緒變形,脱離原狀。”

還有一種常見的比喻是文科化的,就是此意象像彼意象。孫頻是個很善於用比喻的青年作家,在她的新作《我看見草木葳蕤》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彷彿這湖邊是一處已經被廢棄的深宮,這裏所有的故事都很潮濕,摸上去都是沁骨的冰涼。天氣漸涼,荷花已殘了不少,殘荷如屍骨一般遍佈湖面。幾朵沒開敗的站在水中,太過驕傲了,竟有了兵器的寒涼與冷傲。”

兩種風格一比較,就會發現比喻也是有進階的。它並不單純是飆想象力,跟認知結構有很大關係。王安憶引入科學詞彙後,描述更加精準了,文字增加了理性的力量,小説增加了異質性,質地更加堅實豐厚了,在智性領域的思想能力甚至超過了很多男作家。讀完《匿名》,竟然讓人產生了只有讀劉慈欣科幻作品時才有的那種宇宙感,宏闊、遼遠,無邊無際。可以説,王安憶拓寬了文字的邊界,也拓寬了小説的邊界。

不知道王安憶是什麼時候補充了理科知識的,這一定是個漫長的積澱過程,也一定是有意識的、自覺的。要知道王安憶求學階段正遭遇“文革”,正規的學歷只是初中。雖然她説過,“請不要把我當成一個在大學門外完成教養的典範,事實上,倘若我能在學府中度過學習的日子,我會比現在做得更好”。但王安憶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她一直有意識地補充着自己的知識結構,現在可以稱得上是學者型的作家。她在《匿名》中使用的科學知識並不超越常識範圍,遠沒有那麼高深。這一點類似於科幻作家,他們對科學的瞭解只是超過普通大眾,並不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但對於作家來説,已經足夠了。

前些天聽科幻界的人這樣説,文學界是最大的科盲羣。這種説法令人無可奈何,還沒有足夠的理由反駁。接近科學沒有想象得那麼難,通過閲讀就能完成,因為有很多普及性的、跨界的著作不斷問世。有三本“簡史”是公認的經典,不斷有人提起。除了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還有兩本是肯·威爾伯的《萬物簡史》和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

畢飛宇説得對,每次讀《時間簡史》,我感覺都像是從未讀過一樣。讀的時候經常感覺這不是理論物理問題,而是哲學問題。愛因斯坦當然是要被提到的,而且已成為一個形容詞,如果誰在某個領域完成整合而成為集大成者,就會被譽為這個領域的“愛因斯坦”。肯·威爾伯就是如此,他是美國的超人本心理學家,他整合了多個領域。《萬物簡史》探討的是宇宙從創世大爆炸開始的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大一統理論,肯·威爾伯稱為宇宙的“大精神”。尤瓦爾·赫拉利是新鋭歷史學家,在《人類簡史》中他應用了很多人類學、生物學、基因學的知識。我相信閲讀這些著作後,你的世界觀會發生位移。

在《時間簡史》的結尾,霍金譏諷道,哲學跟不上科學的腳步,將自己的質疑範圍縮小到如此程度,難怪哲學家自己都説“哲學餘下的任務只是語言分析”。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如果不想讓文學餘下的任務只是語言的排列組合,那還是不要讓文學離科學太遠。有句話這麼説,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科學本身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對科學的瞭解增加了,世界的邊界也就拓寬了。文學應該既能深入到幽微的人性,也能探知廣闊的世界。在對宇宙的好奇中,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

優秀傳統作文 篇2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關輝歷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源遠流長。傳統美德強調以德為本,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良好的品德,樹立以道義為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我認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第一位的是要熱愛祖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志士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做出了榜樣,無數為國捐軀的先烈用生命譜寫了愛國主義樂章,新時代的青少年一定要以此為榜樣,時刻以祖國利益為重。其次,我們還要立志奮發,要立鴻鵠志。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奮發圖強既要從大處着眼更要從小處着手,要從自我做起。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還要誠實守信。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誠信的故事!曾子殺豬為一“信”,商鞅變法首先取信於民;漢代的季布“一諾千金”是誠信,同仁堂三百年金招牌不倒是誠信;信陵君因誠信而得到侯生與朱亥,抗秦救趙,名揚四海;劉皇叔因誠信打動了諸葛孔明,成就霸業,天下三分。

人生呼喚誠信,時代呼喚誠信,國家更呼喚誠信。我國是個有五千年光輝歷史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我們應該將其發揚光大,古人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言必行,行必果。”的“喻世明言”,今人有“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警世恆言”,都在提醒我們要言而有信,可見誠信在為人處世、立身行事之中是多麼的重要。

言必信,行必果。當言必信,行必果時,就能取得別人的信任。當言而無信之際,就會吃到苦頭。

優秀傳統作文 篇3

中國傳統佳節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佳節中最喜愛的是春節,正因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夏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拿利是,小朋友還能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老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齊放,我們玩得十分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齊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愛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十分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老爸老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十分開心,正因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佳節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佳節。

這些傳統佳節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因此我們要記住這些完美的佳節,並永遠繼承下去。

優秀傳統作文 篇4

我國有很多傳統的美德,例如:樂於助人,拾金不昧,尊老愛幼....................

曾發生在我身上的就有很多。又一次,我走在大街上,我忽然看見了地上面有幾張100元的紙幣,我抬起頭一看,原來是走在前面的大姐姐身上掉下來的,我急忙跑過去,等追到大姐姐的時候,我已經上氣不接下氣。我邊喘氣邊説:“大姐姐,剛才你的身上掉下了幾百元錢,正好我撿到了,我把它還給你。”大姐姐笑着説:“小妹妹,真的是太謝謝你了。姐姐給你30塊錢,你拿着買東西吃吧!”我説:“不用了,謝謝大姐姐,姐姐再見。”説完我就跑回家了。那一天我特別開心,心裏甜滋滋的呢!因為我做了一件好事情。

還有一次,發生在一年級,那天,我的同桌沒有帶語文書,正好第一節課就是語文課,老師提同學起來讀書,正好提到了我的同桌,她站了其來,不知所措。我急忙把我的語文書放到了她的書桌上,她望了我一下,拿起書,通暢的把那篇語文給讀了一遍。下課了,我剛要走,她拉着我説:“謝謝你,解心藝。”我笑着説:“不用謝了。我們是好同學,是應該互相幫助的。”我們相視的笑了!

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有好多好多,總之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小就要養成這些美德習慣,才能成為真正的中國公民。

優秀傳統作文 篇5

説起中國傳統文化那但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期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佳節,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構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麪。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裏,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適宜,光和麪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麪粉,面總算弄好了。但是一聽老媽説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着老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刻最後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必須很美味,但是肯定有必須的製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發奮!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餅,一手拿着擀麪杖擀餃子皮。哎,象老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象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老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葱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老媽的旁邊學着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

那麼困難。最後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着餃子煮熟。看着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裏吃着餃子心裏説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作文 篇6

某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是一家外國報社統計了中國人使用率最高的軟件,而高居榜首的則是新聞軟件“快看新聞”。為什麼這個軟件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呢?我不禁好奇地繼續看下去。原來“快看新聞”會這麼受歡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它會根據用户點開的新聞判斷用户的喜好,從而展現出用户感興趣的內容。這種越來越智能的軟件的誕生,正是為了迎合現代碎片化的社會。

而與越來越熱門的電子傳媒相比,傳統紙媒的人氣則是日漸下降。

最為常見的紙媒,當然非報紙莫屬,但在碎片化的社會中,報紙卻難以滿足大眾需求。一份報紙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説要滿足所有不同人羣的喜好,顯然是不怎麼現實的;並且,報紙的供應人羣是大眾,所以信息五花八門,自然是無法迎合碎片化社會中的個性化需求。

那麼在愈加碎片化的社會中,紙媒還是否有必要存在呢?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的確,電子傳媒好處多多,各種智能化的程序充分滿足了各類人羣的個性化需求,使用起來也比紙媒方便,但不可否認,傳統紙媒仍在許多方面勝過電子傳媒。

首先,為什麼紙媒能夠在信息時代流傳下來?因為這其中凝結着在資源貧困的時期中,勞動人民的心血。在那種人類文明較為落後的時代,紙媒的出現大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使人類告別了在絲綢、竹簡、羊皮等物上寫字的時代,這何嘗不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又怎麼能讓它就這樣沒落呢?

其次,由於電子傳媒的各種功能,容易使青少年等自制力較差的人羣沉迷於其中,從而耽誤了人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的時間,而電子產品的輻射也會使人的視力、身體健康程度下降,是電子傳媒的一大弊端,而紙媒則避免了這一問題。

最後,則是電子傳媒的智能化造成的又一缺點——信息的局域性。在開頭説過,電子傳媒的智能程序使各種應用軟件能根據用户點開的內容來展現用户所感興趣的內容,但這個功能卻會使軟件所展示出的信息變得單調,而有些重要的信息則不會顯示。紙媒雖不能覆蓋全方位的信息,但仍有很強的多樣性,例如報紙上的各個版塊有助於人們瞭解各種時事。

綜上而言,紙媒的存在仍是有必要的,是不應該被淘汰的,而電子傳媒的迅速崛起是福是禍,至今還很難預測……

標籤: 優秀傳統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chuantongzuowen/7xqk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