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高考議論文(通用15篇)

高考議論文(通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議論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考議論文(通用15篇)

高考議論文1

一、高考新動向,議論成潮流

現在高考更加註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現代公民意識,而議論文正是檢測理性思維能力和現代公民意識的最好手段。現在高考作文要求文體特徵鮮明,絕大多數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明文規定考生寫作議論文。

議論文又叫説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以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通常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

二、議論三要素,樣樣要抓牢

論點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對某一個問題或某一類事件的看法、觀點、主張,它要求看法、觀點、主張、正確、鮮明、有針對性。一般情況下在文章題目,或第一句話,或結尾提出或表明論點。論據是證明論點正確的證據。事實論據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理論論據是指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首先,論據必須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其次,論據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當十”的效果。第三,論據要新穎,儘可能尋找一些新鮮的、能給人以新的感受和啟示的論據。論證過程是指運用證據闡釋證明論點是正確的過程。它要求論述要深刻、周密,講究説理的藝術。基本的論證方法包括五種:歸納法、例證法、演繹法、類比法、對比法。

1.歸納法。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後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説的歸納法,後者即我們通常所説的例證法。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2.演繹法。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發推導出關於個別情況的結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繫是必須的。演繹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論。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大前提“凡金屬都可以導電”、小前提“鐵是金屬”、便可推出結論“所以鐵能導電”。

3.比較法。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對比法。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對比法是通過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對立的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駁論有三種方法,即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由於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的效果。一篇駁論文可以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的力量和説服力。①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論點本身的片面性、虛假或謬誤,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駁論據,即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以達到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錯誤的論點論據必定得出錯誤的論點。③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之間的矛盾等。

三、結構有三種,熟悉好行文

剖析名家所寫的經典議論文,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三種基本的結構模式:

(一)中心論點加分論點式

這種模式的操作要點是:首先要有論點,不僅要有中心論點,而且還要有分論點。論點一定要用一句話明確地表述出來。其次,還要注意將論點放在恰當、醒目的位置。中心論點一般放在第一自然段的末尾,也可單獨放一段(第二自然段);分論點一般放在每一段的開頭。一篇議論文至少要有兩個分論點,最好有三到四個;分論點的語言要精練,一般控制在15字內;分論點句子的結構要一致,構成排比。分論點的表述要儘量緊扣作文題目的關鍵字眼,以保證每一段都扣題;幾個分論點應儘量圍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這三個問題。

(二)六段綜合式,其結構特點和操作要點如下:

第一自然段:開宗明義,提出論點。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興,總之,三句話即直奔主題,切忌故弄玄虛,拖泥帶水。

第二自然段:詳例剖析,敍議結合。事實勝於雄辯,一個精當的事實論據,往往能夠有力地證明論點。可採用“總分總”式的結構,即首尾是議論評價性文字,中間是高度概括性的敍述(一般不超過120字)。

第三自然段:略例排比,形成氣勢。如果説詳例是點的勾勒,那麼略例就是面的鋪展。點面結合能夠形成立體感,略例以三四個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則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自然段:即在上面詳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礎上,再從反面切入,正反結合,對比鮮明,從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自然段:絕對的結論容易產生偏頗,加上這段辨證分析能使立論更為嚴密周全。

第六自然段:聯繫實際,解決問題,從而使主題得到進一步昇華。

(三)讀後感式。要訣如下:讀懂原文是首要,抓住重點定基調;引議聯結重感想,圍繞中心細細表。即:

第一自然段:引用原文材料(社會現象)

第二自然段:一針見血亮明觀點。(中心論點)

第三自然段:聯繫古今中外類似人物事件,正反對比分析。

第四自然段:得出結論,點醒世人。

四、思維健美操,成就好眼光

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考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理性思考就是見微知著。作文不能侷限於寫一人一事一花一草,而要由點及面、由樹木到森林,揭示或印證某一規律。能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考生在寫作時,對紛繁複雜的人和事,要多追問幾個“為什麼”。也就是説,作文不僅要讓讀者知其然,還要讓讀者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還要求觀點具有啟發性,立意要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達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全無”的境界。儘量讓讀者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理性思辨能力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要多討論、多辯論。有意識收集並精選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生活材料,展開討論或者辯論。要在討論或者辯論的過程中,找到分析問題的角度與方法。有人總結了“順”“逆”“引”“喻”“釋”“比”“問”七字法。“順”即順着題目、立意闡釋觀點,“逆”即先論他端,陡然一轉,亮出正論。“引”即引用論證,“喻”即比喻論證,“釋”即闡釋題目含義破題。“比”即通過對比來闡明事理,“問”即通過一問一答來分析議論。當然,最關鍵的是考生自己有沒有批判性思維,有沒有自己的觀點,能不能用邏輯和恰當的、清晰的例證支持自己的觀點,論題是不是統一在焦點上,能不能自如地推理演進。

(二)要多閲讀和觀察。高三時間緊,建議考生少看作文選,多看大師文。大師的文章可以啟發考生的思想,激活考生的思維。同時,要養成觀察和思考生活的習慣。《紅樓夢》中説得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家感冒我吃藥,別人成功我得法。這樣,就可以拓展見識。如,面對同樣的委屈,張三和李四的表現有何不同?為什麼不同?這些差異給張三、李四帶來了什麼結果?如果換成自己,我該怎麼做才是上策?這樣,思想自然就深刻。如果時間緊,可以收集一些感動過自己的名人名言、諺語俗話,用它 反推生活或以名言俗話為論點,在生活中找證據。

高考議論文2

(1)引言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歷史和現實證明:要成就某種事業,就要痴米於某種事業,要專心執著於既定目標奮鬥不息。如果心猿意馬,朝三暮四,肯定將一事無成。

(2)事實論據

書痴劉恕

劉恕,北宋史學家。著有《五代十國紀年》、《通鑑外記》、《疑年譜》、《年略譜》。協助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劉恕從小就讀書專心。8歲那年,他家裏來了幾位讀書人,閒談中,有一個説:“孔子是獨子。”他忍不住插了一句:“《論語》裏不是説孔子把他哥的女兒嫁給南容嗎?”那幾個讀書人既吃驚又慚愧,小小年紀讀書就如此深入,可見他不但聰明而且專心認真,深感自己年歲虛長。

當時在亳州做官的宋次道是一位學者,家中藏書很多。劉恕遠道去借閲。宋次道以佳餚美酒款待。劉恕緊持要宋撤走酒餚,説:“我是為讀書才到府上的,享受酒餚,豈不誤了我的正事!”於是一頭扎進書庫,他被琳琅滿目的圖書迷住了。夜以繼日,如醉如痴地讀書。這樣堅持十多天以後,把他急需的書全部讀完後才走出書庫,臨別時,他雙目通紅。

阿基米德專心治學

古希臘著名學者阿基米德,他痴迷於物理學和數學研究。有一天,他到公共浴室洗澡,當他坐進澡盆發現池水溢出盆外的時候。他突然光着身子衝出浴室,邊跑邊嚷:“找到了!找到了!”他是從浴盆中受到啟發發現了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從而找到了銀匠在金王冠裏摻銀的祕密,所以他興奮不已。

當羅馬進犯傷痛拉古時,阿基米德曾運用槓桿和滑輪的裝置,重創羅艦隊的進攻,使傷痛拉古城陷落因此推遲兩年。後來羅馬軍隊終於趁守軍疏忽,逾城進入敍拉古。當羅馬士兵出現在阿基米粉德面前時,他正專心致志地坐在沙土前面畫圈圈,研究幾何題。他見到手持利劍的羅馬士兵,對他們説:“請慢點動手,讓我做完這道題。”

巴爾扎克、福樓拜的幻覺

巴爾孔克和福樓拜都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他們一拿起筆寫作,就像着了魔似的。常常對他們在書中塑造的人們達到產生幻覺的地步。

有一次,一個朋友去拜訪巴爾扎克。這位朋友敲門時,聽見巴爾扎克正在與人激烈爭吵:“你這惡棍,這一定要給你點厲害!”他的朋友急心推門進去一看,原來巴爾扎克正在與他作品中的人物在吵架。還有一次,巴爾扎克突然走到在他家作客的朋友面前,激動地痛斥説:“你,你,使這個不幸的少女自殺了!”那位朋友驚惶失措,莫名其妙地張大嘴巴望着他。原來巴爾扎克所説的少女,是他正在創作中的小説《歐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歐也妮。

福樓拜也有同樣的情況。一次福樓拜的朋友去看望他。只見福樓拜坐在地板上痛哭,淚如雨下,真是悲痛欲絕。朋友用手使勁地搖搖他的肩膀,問他為何這樣傷心?

福樓拜悲痛地回答説:“包法利夫人死了!”“哪個包法利夫人?”朋友不解地問。福樓拜痛苦地指着桌上一大卷稿紙説:“那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呀!”他的朋友明白了原來是小説中的主人公死了。就對他説:“何必傷心呢?你不願她死,把她寫活嘛!”福樓拜哀傷地説:“寫到這裏,她非死不可,她沒法再活了!”

巴爾扎克和福樓拜的作品,所以能譽滿全球,就是由於對創作完善的執着追求和刻意塑造人物形象的痴迷。

(3)理論論據

在事業上,達到敏捷的方法在乎專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攬許多事務。 [英]培根《論敏捷》

逐鹿者不顧兔。 《淮南子》

心不存,雖讀萬卷書,亦何所用。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學必專靜,而後能有成。明海瑞《海瑞集》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莊子》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禮記大學》

一個人應該總是考慮他正在做的事;在學習的時候不應該去想着遊戲;在遊戲的時候則不應該想着學業。 [英]切斯特菲爾德《給兒子的信》

學者患心慮紛亂,不能宋靜,此則天下公病。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入關語錄》

君子之學貴乎一,一則明,明則有功。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暢潛道錄》

一曝十寒,進鋭退速,皆非學也。明朱之瑜

一隻狗同時追趕幾隻野兔,必然一隻也抓不到。英國諺語

高考議論文3

往事不堪回首,舊夢已經成空,唉!挽不住那逝去的年華,帶不回昔日的快樂。

回想起這段時間的生活,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總以為快樂就是盯着手錶細數時間的慢慢流過;總以為快樂就是和朋友們吵吵鬧鬧;總以為快樂就是一個人靜靜的看着書;總以為快樂就是嘻嘻哈哈。可是,到頭來不過是種孤獨的惆悵罷了。

突然打了個噴嚏,心裏一陣寒風打來,隱隱作痛。看來是病了,而我知道一個人在生病時是最簡單懷念那消逝的時光的,因為那時候的人比較脆弱。

熟悉的歌聲又在耳邊迴盪,只是這個季節的風比起上個季節多了一份刺骨的痛,讓人回想起自由離開後冰冷的疼痛。一年以前,是怎樣的風景:我可以在風中旋轉,雨中馳騁,雲中嬉戲;我可以穿着美麗的襯衫休閒褲,留着長髮,走向山林 ,走進小溪,走進大自然中,去擁抱去親吻每一片綠;我可以看自己鍾愛的小説;我可以寫自己喜愛的文字;我可以做自己所喜愛的事。

可是,一年多,四面的一切似乎還是那樣,只是不能再為所欲為;只是不能再出校門;只是不能再穿那奇裝異服;只是不能再留着長髮;只是不能再走進大自然中去擁抱去親吻每一片綠;只是不能再看鐘愛的小説;只是不能再寫喜愛的文字;只是不能再做喜愛的事了。

唉!人存於世,也許會受到周邊環境和客觀事物的牽絆,可是,只要你心裏面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説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那就是自己。

可對於我而言,四面的環境改變了,可是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卻容不得自己隨心所欲,而我亦無能為力的去改變他。

唉!歡樂的往事已不再可喜,衰傷的往事卻仍然可悲。

高考議論文4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葉扁舟,來到歷史的彼岸:與蘇軾探討人的渺茫與偉大,與陶潛共享帶月荷鋤歸的美好,與李煜分擔愁如東流水的感傷……用一指墨香,看盡文化之深邃與靈動。

文化從那翻滾激盪的黃河開始,便扎植於我們的心田,鐫刻於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國結,那元宵佳節的燈謎,那雄偉的華夏庭院,無一不是珍貴的傳統元素。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也正因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發絢爛壯美。把文化作為生命的行囊,便讓靈魂與文化一道,穿行在歷史的音符與文字墨香之間。

文化,流淌在悠遠的簫聲中,訴説着哀怨與愁緒,文化,也瀰漫在阿炳的二胡中,歎盡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轉於錦瑟之間,輕攏慢捻之間淨化內心的污穢。本無生命的樂器與樂曲結合在一起,便成為了文化的載體,寄予着心靈的世界,承載厚重的文化。

不僅僅在絲竹間,文化也在素淨的宣紙上蔓延而來。張大千伏在洞底繪出的夢幻敦煌,訴説着那千百年前人們的信仰;齊白石着手畫出的自然風物,亦傳達着生命的靈動;壯觀的《清明上河圖》,也刺激着美的神經。中國畫中的水淡雲輕,妙手丹青的一點一描,拓開的不僅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藴,文化之魂由筆底傳承

同樣,龍飛鳳舞的字亦為文化之腑臟;顏真卿規正而又灑脱的筆鋒,王羲之雋秀玲瓏的字體,張風子如帶般拂過的清新之風,無一不是文化的符號。那揮灑自如之間掩蓋不了中華文化之含蓄內斂,那筆鋒迴轉之間亦彰顯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瀾,亦雪底蒼松。

文化如遼遠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張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飄渺爛漫。那篇篇詩詞,字字珠璣,詩人惜字如金,落筆生花,留給世人一片芳華。文化之美常浮蕩於我心間。那裏有軒榭廊道,那裏有至臻服飾的繡扣,那裏更有吟唱千年的戲曲,那是中華之精髓,炎黃子孫之傲骨。它如枝頭的梅花,傲吐芬芳。

願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滄海,享那份美好與摯真,低吟文化之妙語,歌呤一生,幸福一生。

這樣的行囊,希望我們共同擁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點評:

1、怎樣才能享受文化之繁華?自然是將文化作為一生的行囊。文章用豐厚的歷史底藴引出文化之是生命的行囊,然後在音樂、美術、書法、詩詞、建築、戲曲、服飾等之間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內容,寫出了它們對生命的意義。最後兩段點題,照應題目。

2、文采飛揚。文章一開篇就是詩意盎然的呈現,後面寫音樂,美術、書法,無論是人物,還是藝術的表達,都充滿詩情畫意。在句式上,整散結合,語言鏗鏘有力,古色古香。

高考議論文5

(1)引言

“動必三省,言必再思”,所言所行應權衡利弊,周密計劃,切不可輕率盲動,草率行事,否則等待他的將是失敗的命運。

謹慎決不等於畏首畏尾,膽怯退縮。它是把言行構建在認真調查研究和周密思考基礎上的。

(2)事實論據

范蠡功高慎歸春秋末,范蠡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忠心效命,勤苦效力,為越王謀畫20年,幫助勾踐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國勢日盛,公元前482年,乘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諸候之機,他建議勾踐發兵攻吳,獲大勝,俘吳太子友,數年之後滅吳,迫使夫差自殺,雪洗越國當年被吳滅亡的恥辱。繼而又助勾踐北征,直副齊魯,稱霸中原。

此時范蠡覺得危險就在眼前,功高震主,君主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兔死狗烹”,歷史上的例子多了。於是他收拾細軟,帶上家屬悄悄遠去,改名陶朱公,歸隱經商。與其同時輔佐越王的文種,不聽勸告,留戀富貴,結果被勾踐所殺。

長孫皇后位尊守慎長孫皇后與其兄長孫無忌,幫助唐太守李世民完成大業,建立大功。太宗欲封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聞訊後,出面力阻。她對唐太宗説:“臣妾感謝聖恩,臣妾已位尊至皇后,長孫家不能再封賞了。漢朝的教訓太深了,當年呂后受皇上寵幸,滿朝都是呂家的人,結果圖謀造反,遭滅之災,禍國殃民。長孫無忌不能為相,請求皇上另找人選。”李世民拒不採納皇后的請求,仍封長孫無忌為相。

長孫皇后向皇上請求遭拒絕,於是就將其兄長孫無忌找去,向他講清利害,要他遠避裙帶,切不可貪圖眼前榮華富貴而釀成大禍。無忌最後被皇后説服,向皇上力辭宰相之職。

(3)理論論據

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 宋胡宏《鬍子知言文王》

多言不可與謀,多動不可與久處。 明薛宣《讀書錄》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論語為政》

言為世範,行為士則。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

言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後行之。 漢賈誼《新書大政上》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禮記儒行》

言必有據。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篇》

高考議論文6

淡泊,樂觀,豁達,鎮定,沉默,明智,自由,心靜

洪應明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菜根譚》

泰戈爾

就算不快樂也不要皺眉,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梭羅

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都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更不要用惡語詛咒他。

《信念的種子》

紀伯倫

悲哀的創痕在你身上刻得更深,你越能容得更多的快樂

弘一法師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廊兒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顧城

執者失之

王爾德

奚落是庸才對天才的頌歌

史鐵生

如果白晝的語言已經枯朽,就用黑夜的夢語,用詩的性靈

《病隙碎筆》

歌德

才能是在寂靜中造就,而品格則是在世間洶湧波濤中形成

魯迅

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蕭伯納

諸般美德首選沉默,它能讓你窺見他人的缺點,同時掩藏自己的不足。

莊周

一人之斷制,所見有限,猶一目之瞥,豈能盡萬物之情乎?

《南華經解》

曾國藩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毛姆

在你不知如何回答別人的話的時候就保持沉默,這是生活中一個很好的策略。

《尋歡作樂》

米蘭昆德拉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扁鵲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高考議論文7

距離,非尺子可度也。實則,心與心之隔閡矣!

最遙遠的距離,在數學家眼裏,莫過於平行線,永遠無法相交;最遙遠的距離,在生物家眼裏,非樹與樹之間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在天文學家的眼裏,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然,在我的眼裏,最遙遠的距離,是人與人之間,不可以心心相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柯秦之所以不成,就是因為心與心之間的隔閡。秦武陽生性愚鈍,與荊柯心意不通,此乃其一;太子丹刺秦心切,責荊柯發之過遲,主僕心意不通,此乃其二;荊柯有所待,等的就是知音,心靈相通之人,未達,此乃其三。隔閡如此之深,刺秦焉成?這便是最遙遠的距離。

“巍巍乎高山,湯湯乎流水”伯牙與仲子期就是知音。正因伯牙琴藝甚精,而仲子期會聽,心與心之間沒了隔閡,所以“高山流水”才廣以流傳。子期一死,伯牙摔琴道:“此琴只為知音而彈。

“卧看牽牛織女星。”牛郎織女隔銀河相望,一年只會面一次,這是最遙遠的距離嗎?雖然牛郎織女一年只見面一次,但是他們用心搭建鵲橋,你想着我,我思着你,心與心之間已無隔閡,距離,又從何説起?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兩人陰陽相隔,莫非這就是最遙遠的距離?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如此決絕,距離恐早已不再是千萬重!唐玄宗只一味貪戀楊玉環美色,江山與美人之間的選擇,他可曾有半點猶豫,他不知楊玉環所思,楊玉環更不懂唐玄宗所想,隔閡如此之深,難免李商隱笑道“如何四季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心與心之間的隔閡,便是最遙遠的距離。

“孔雀東南飛”之所以是一悲劇,也因如此。焦仲卿一再誤會劉蘭芝,不能心心相印,那兩人豈不是相隔甚遠,有了距離的愛情不會長久。

千里不算遠,因為有心相連;

萬里不算長,因為有情相依;

戴望舒的“鄉愁”海峽之隔不遠;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不遠;遠的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遠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遠的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相愛的人卻不能相守的愛情。

世間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心與心隔閡矣!

高考議論文8

(1)引言

人生是短暫的,也是永恆的。怎樣度過短暫的人生?給永恆的人生應留下些什麼?是每個人應該回答的課題。

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陽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險關、急流、冰霜。應該怎樣走?

我們的前輩和同輩人中,已有人作出了正確答案,下列所選的材料,就是他們的答卷。

(2)事實論據

周恩來胸前的紀念章

周恩來總理生前,左胸前總是佩戴着一枚長方形的紀念章,無論到哪裏,無論在什麼季節都一直佩戴着它。紀念章的右側是毛澤東頭像,左側的中央是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字。周總理一生,就是以這五個字為座右銘。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國人民的幸福未來無私地奉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莎士比亞的人生理想

莎士比亞説:“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他以飽滿的熱情,寫了37部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作品反映了英國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主義興起時期廣闊的社會面貌和社會矛盾。揭露封建君主和貴族集團急權奪利,內戰頻仍,民不聊生和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宣揚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等人文主義思想。

他給後世人們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

愛因斯坦談人生

愛因斯坦曾應居里夫人之激去巴黎講學,當他講完走下講台時,被一羣年輕學者圍住,他被要求在紀念冊上題詞。其中有則題詞這樣寫道:“請記住,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賴着別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正在領受着的東西。”

愛因斯坦還在其他場所,談過他對人生的看法。他説:“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還説:“對於我來説,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着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他正是以忘我的精神從事科學研究,以傑出的科學成就貢獻給人類。就在他將要走完人生盡頭的時候,留下遺願:死後遺體交給醫學界作病理解剖,有益於後人。不發訃告,不舉行追悼會,不要紀念碑,也不要墳墓。

(3)理論論據

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於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革命烈士書信徐瑋〈遺書〉》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不畏義死,不榮幸生。 《宋史王信傳》

長壽,不是為了賴活着。臧克家《迎春辭》

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 《禮記檀弓上》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 《孟子告子上》

在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攜手前進的,我覺得必不會有墳墓來葬了你。陳望道《關於戀愛》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魯迅《空談》

高考議論文9

好文章的開頭的標準

1、簡潔流暢。

簡潔是議論文開好頭的保證,尤其是複述材料時更是隻能對材料進行簡要概括,切不可詳細敍述。

2、表達主題鮮明,給人印象深刻。

議論文的開頭一定要讓讀者一下子就知道你要説什麼,即一定要向讀者亮出你的論點。所謂開宗明義就是這個意思。

3、使用一定的表現手法,使開篇富有文采。

寫議論文的開頭,可以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引用、設問、排比等,使其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寫出議論文“鳳頭”的方法

1、引用名言。

就是議論文一開篇就直接引用一句名言作為全文的中心論點。比如,《説勤》的開頭:

中國有句俗話叫“一勤天下無難事”。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也説過“業精於勤”。這都是説學業方面的深厚造詣都來源於勤奮好學。

2、開門見山。

即在文章的開頭就不是亮出論點就是導出論點。比如,《談骨氣》一開篇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既簡潔明瞭,又中心突出。再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一開篇就寫道:“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下。”這一開篇,既提出了問題,又表明了中心論點,非常直接。

3、故事導入。

4、設問開篇。

就是在文章的開頭先就要議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再在回答問題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毛澤東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的開頭: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人的頭腦裏固有的嗎?也不是。人類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

再如,《愚昧比富有更可怕》的開頭:

有人説,愚昧比貧窮更可怕。難道富有了愚昧就不可怕了嗎?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愚昧比富有更可怕。

議論文采用設問開頭,不僅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啟發讀者思考,還能在自問自答中自然亮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真可謂水到渠成。

5、解釋概念。

就是在文章的開頭明確地解釋與論點有關的概念的含義,從而點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例如,《自強、自負、自卑》的開頭:

自強,就是自己努力向上。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應該具備這樣的品質:既不自卑,也不自負,而是要自強。

這種開頭的好處是可以通過詮釋概念挖掘論點的深意,明確論述的方向,給人清晰明確的印象。

6、對比開頭。

7、設喻開篇。

就是先在文章的開頭寫一個故事、一則寓言或者一個笑話,然後以其設喻引出中心論點。例如,《哨子》就是先寫自己小時候為得到一個哨子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現在很後悔,然後把哨子比作“權勢”“名望”“財產”“尋歡作樂”“遠遠超出自己生活水平的享受”等引出自己的觀點:許多人遭受悲苦,都是由於自己對事物的價值作出錯誤估價造成的。

以設喻開篇能夠藉助形象説理,使文章生動活潑,並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8、欲進先退。

議論文的論點與傳統觀點相對時,可以在文章的開頭先提出傳統觀點,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寫《近墨者未必黑》,就可以先提出傳統的觀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近墨者未必黑”。

這種欲進先退的開篇方法往往可以使讀者體會到作者觀點的獨到、新穎,從而使文章與眾不同。

9、樹立靶子。

寫駁論文,最好是在文章的開頭就先亮出對方的謬論,並將其當做靶子深入批駁。例如,《個人與集體》這篇文章,作者就是先提出“有人提出這樣一種人生哲學,叫‘人人為自己,也就是人人為大家’”,接着便具體分析這種錯誤的人生觀,並進行了抨擊。

高考議論文10

舉起一把風琴,我想高彈一首關於藍天下的歌曲;拿起一本書,我想高頌一篇關於藍天下的故事;抬起一支筆,我想快寫出一篇關於藍天的夢想和詩篇。藍天,一個廣闊的地方,任雄鷹翱翔,任雲彩飄蕩。藍天,一個神聖的地方,讓太陽照耀大地,讓雨露滋潤禾苗。

在這個藍天下,有許多比我們生活優越的同齡人,也有許多比我們的生活要艱苦,甚至連學也上起的孩子,他們多麼可憐!但他們渴望上學,渴望擁有可以學習的.書本和環境,我們的環境比他們好很多,有書可以念,有學可以上。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學習環境,珍惜今天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句話説:苦了,累了,想想父母;怕了,哭了,想想同學。他們,就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榜樣!

在同一個藍天下,有許多的人在為我們默默無聞生物奉獻着,卻不求任何的回報,任何的所求。他們可以是清潔工,但我們仍還有人隨意扔垃圾;他們可以是辛勤的園丁——師,但我們還有人不聽他們的話,在課堂上隨心所欲;他們可以是我們最親愛的父母,但我們還有惹他們生氣,讓他們為我們操心。

同一個藍天下,同一個夢想;同一個藍天下,同一種行動。在這個藍天下,我們擁有了各種各樣的夢想,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在這個藍天下的人們生活的更加美好。藍天,這個詞語,不論怎樣,它都是我們心中神聖。夢想。和感恩的代名詞!

高考議論文11

(1)引言

氣節操守,是做人的標準,是檢驗靈魂的試金石。具有高尚節操者,誠信無欺,見義勇為,甚至捨生取義。他們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無節操者,見利忘義,貪生怕死,以致賣國求榮,他們靈魂裏充滿銅臭。

縱觀歷史:守節操者流芳百世;無節操者,為世人所不齒。

(2)事實論據

譚嗣同從容就義

1898年6月8日慈神速太后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譚嗣同,當時完全有機會逃走。另一位變法運動的領導人梁啟超也反覆催他儘快離開,但他拒不逃走,並慷慨激昂地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在慈神速發動政變之前,譚嗣同的父親曾多次寫信催他回家,以免殺身滅族之禍,但他已抱捨生取義之志,對老父的來信均付之一笑。

受刑前,他面對上萬圍觀羣眾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與譚嗣同一起就義的還有劉光第、楊鋭、楊深秀、康廣仁、林旭等人,史稱“戊戌六君子”。六位義士,個個大義凜然,宋死不屈,他們高尚的節操,為世人所景仰。

齊白石的民族氣節

齊白石,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現代國畫大師。1937年日寇佔領北平時,他已70高齡,他憤然辭去北平藝專教授職務,閉門謝客,表示不與敵偽合流。盡天寒冷,全家寧願受凍,也不領敵偽的施捨,拒絕賣畫給敵偽人員。為了擺脱敵偽的糾纏,他先後在門上貼上告白:“白石老人心病發作,停止見客。”“切莫代人介紹,心病復作,斷難報答也。”“畫不賣與官僚,竊恐不祥。”後來乾脆寫:“白石已死。”

白石老人的高風亮節一直為世人稱道。

蘇格拉底堅守哲人的節操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他認為哲學的目的不在於認識自然,而在於“認識自己”。強調“美德即知識”,知識的對象即“善”。當時奴隸主統治者控告他傳播異説,毒害青年,反對民主之罪,判他死型。他從容地對法官説:“作為一位哲人,我堅持哲人的節操,如果你們提出條件,説只要我以後不再從事哲學研究,就可以放我,讓我活下去,那麼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會放棄我的信仰。”

蘇格拉底,誓死堅持真理的氣節,值得後世景仰,其言行大抵見於柏拉圖的一些對話和色諾芬的《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中。

(3)理論論據

名節重於泰山,利慾輕於鴻毛。明?于謙《於肅愍公集?無題》

不為利動,不為威劫。黃興《在駐洲國會議員歡迎會上的答謝詞》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孔子家語?儒行解》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陳毅《冬認雜詠?青松》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不以窮變節,不以賤易志。漢?桓宛《真誠鐵論?地廣》

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弘一大師《寒笳集》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戰士自有戰士的性格;不怕污衊,不怕恫嚇;一切無情打擊,只會使人腰桿挺直,青春煥發。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乍向劃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唐?李白《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後漢書?列女傳》

履富貴不淫,處貧賤而不戚。明?莊元臣《督元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 《禮記?孔子閒居》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清?曹雪芹《紅樓夢?葬花詞》

威嚴不足易其位,重利不足以變其心。 《戰國策?趙策二》

壯烈的死,苟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周恩來

士窮節乃見,一一董丹青。宋?文天祥《正氣歌》

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老舍

歲寒松柏,至老彌堅。孫中山《建國方略》

兩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古希臘諺語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説》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唐?邵謁《金谷園懷古》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論語?憲問》

富貴易得,名節難保。 《三朝名臣言行錄》

一個人有了崇高的傳大的理想,還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沒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陶鑄《理想、情操、情神生活》

人之大節一虧,百事塗地。唐?劉因《輞川圖記》

高考議論文12

一、常用論證方法:一陣見血,以理服人的邏輯推理過程

(一)事例論證

1、注意材料真實與確切

2、注意材料與觀點的一致性、豐富性:古今中外、歷史現實數字

3、注意敍事簡介,概述重要主要情節

4、注意順序:時間、空間、説理邏輯層次

5、切忌以敍代議,一定有議論!

(二)引用論證

1、要準確、貼切、自然

2、要精闢

3、切忌以引代議,一定有議論!結合引和議

(三)比喻論證

1、本體喻體之間要有相似性

2、用來比喻的事物使人們所熟知的

3、一定要有分析

4、用故事作比喻要概述故事內容

(四)對比論證:分縱橫兩類

1、對比要鮮明

2、正反對比應有主次

(五)引申類比:運用某個材料的引申義,通過類比,來論證文章的觀點

1、類比論證是同一類事物或問題的相比,不同於比喻

2、引申的材料要完整簡潔

3、要有分析!

二、常用的説理方法:分析

1、因果分析

2、意義分析

3、揭示實質

4、點面分析:有代表性的論據——概括性一般性結論

5、假設分析

6、條件分析:多用於分析解決問題時

7、正反分析

【例文分析】

20xx年高考作文浙江卷【高考真題】

閲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在家安裝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於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裏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裏與醫生面對面交談,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

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命題解碼

今年浙江卷仍採用材料作文的方式。第一段是説互聯網正在成為人們現實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段寫的是“虛擬生活”加入現實生活的未來前景。第三段才是作文題的關鍵所在。“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這裏列出了三種態度,這三種態度也基本上涵蓋了人們的看法。所謂“擁抱新世界”,就是説人們對現實生活越來越虛擬化持肯定態度,並且全力投入其中。所謂“遠離”,就是説人們拒絕這種虛擬生活,不介入這種生活。所謂“保持適當距離”,就是説人們不走極端,既不拒絕,也不全身心投入。

題目中的“VR”,指的是虛擬現實,它是一種正在逐漸成熟的虛擬現實技術。考生在寫作時,無需對這種技術有深入的瞭解。題目中的“虛擬世界”,只是對應於現實世界而言,涵蓋了我們目前所熟悉的網絡生活,或者説也可以理解為網絡生活。文題中的“虛擬”一詞不能單獨拿來做文章,否則視為離題或部分離題。

之所以特別強調“論述類”文章,其目的就在於要求考生具有突出的理性思維,以便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就高考作文而言,論述類文章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結構完整、論述嚴謹,體現思辨性、邏輯性、客觀性的思維論述特點。

審題誤區

題目中已經列出了三種基本的態度,“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也就是説,考生只要從這三種態度中選擇一種來論述就可以了,但是,仍然有許多考生在審題時出現了偏差。有的大談尺度,有的則講高度,有的講適者生存,有的講一步之遙,有的講不做生活的盲人,有的説虛實結合,有的則説合理位置,有的説勿失自我才是真,有的則講距離產生美,有的講要跟隨時代的步伐,才不會被歷史淘汰,有的則大談要有一顆純正的本心,有的説世界如此多嬌,有的講別將影子住進心房,等等。

20xx年的浙江卷作文題就明確要求“闡述你的觀點”,儘管沒有説要寫“論述類文章”,但文體的指向性已經非常明確,就是要寫成論述文,或者以議論為主的文章。今年則直接提出“論述類文章”。但是,在實際的高考作文中,仍然有學生文體意識不強,寫成了記敍文或夾敍夾議、具有濃郁抒情色彩理性不足的散文。今年對文體的要求比去年明顯高了很多。這一方面是一種導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要加強文體意識,促使學生學會書寫純正的議論文。

學生審題錯誤還在於對文題的理解出錯。文題中“這個新世界”,是指虛擬世界,有很多學生則忽略了“這個”,把文題理解為擁抱新世界,或遠離新世界。還有的學生把“虛擬”理解為“虛幻”、“虛假”、“虛構”,因而在文中引用了文學作品的例子;也有的學生則把“虛擬”等同於網絡,因而大談如何對待網絡。等等。

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

自二戰中第一台圖錄機發明,網絡遍及全球,虛擬世界一點點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曾以為這些被我們人類所創造的機器只是一個服務於我們的無智的編程,但當谷歌阿法爾狗輕鬆打敗棋王,當在一個被視為人類引以為傲的思維、創新領域被人工智能輕易戰勝時,我們不能不正視AI、VR將在未來扮演的角色。當“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虛擬將比真實更真時,我們是否還需要費力區別這兩者?

於是便會有人視VR為猛虎洪水,悲觀地認為若我們允許虛擬進入、干涉我們的生活,人類便將滅亡,而我認為大可不必如此,虛擬蓬勃發展帶來的利處是明顯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會的溝通成本,購物、看病、交流、娛樂的定義都將被改寫。想象一下,一些生下來就被認定殘廢的人們,一些本自以為一生都無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間,無法用腳接觸泥土的人,在擁有VR後可以再一次認知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殘疾,一些因經濟原因無法見識世界的人也可藉此開闊視界。虛擬是在幫助我們更清楚的認識世界,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説,虛擬使人更加為“人”。

我從不反對虛擬與生活的結合,但在我們歡喜於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時,我更想提醒,我們不能一味的沉浸於虛擬中,從而被虛擬所奴役。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提到:“人終將毀於他所熱愛的東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讚美虛擬,甚至將虛擬當做全部的人生並以此為平常,人類便將失去他最寶貴的東西——人性及思維創造,若我們完全擁抱這個虛擬構成的新世界,沉迷於虛擬對我們感官上的刺激,我們便會漸漸依賴虛擬,從而成為虛擬的奴隸,甚至走向滅亡。

我們對虛擬保持距離,是因為我們還在乎真假,也許虛擬可以營造真實,但我們無法欺騙自己的內心。

事實上,虛擬與真實的靠近,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相似,這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考慮一個問題,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人”這個事終究與我們創究出來的虛擬有什麼區別?人究竟區別於其他的地方在哪裏?

我認為,這便是人性,便是人願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為人,便在於人是一個橋樑,人應當被超越,若我們沉迷虛擬,我們便將停滯。我希望,我們應當在VR的幫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東西,VR為物,應被我們所用,也許終有一天我們人類將進化為尼采所語言的“超人”。

虛擬讓我們更加成為人,並藉此我們應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人應超越虛擬、真實。

【點評】

1、思想深刻。作者認為,之所以要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根本原因就在於“人應當被超越”,“人應超越虛擬、真實”。

2、論證過程層層深入,邏輯性強。從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説起,指出虛擬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利處”。接着作者提醒,我們不能沉迷於虛擬,否則,我們就將成為虛擬的奴隸,甚至走向滅亡。但作者並未就此止步,而是以哲學的高度,思考“人”的出路何在?即,“人”要藉助虛擬,使自己成為超越虛擬,成為“超人”。

3、引用得當,恰到好處。引用尼爾·波茲曼的話,恰好論證了沉迷於虛擬的危害。而引用尼采的話,則又恰好論證了“人”藉助虛擬的目的所在。

4、語言簡潔精煉,概括性強。

高考議論文13

有一天,幾個侵入維也納的拿破崙的軍官,發現了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諾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了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立即把公爵送給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後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於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分析:貝多芬的拒演,體現了一名愛國者的民族氣節以及個人的尊嚴。

話題:“人格的尊嚴”“自尊與他尊”

高考議論文14

摘要:基礎是根本,根深才能葉茂。基礎紮實牢固,才可能有高、精、尖。沙灘上是絕對蓋不成高樓大廈的,求學問,辦事業都要重視打好基礎。不注重在打基礎上下功夫,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其結果欲速則不達,往往以失敗告終。

(1)引言

基礎是根本,根深才能葉茂。基礎紮實牢固,才可能有高、精、尖。沙灘上是絕對蓋不成高樓大廈的,求學問,辦事業都要重視打好基礎。不注重在打基礎上下功夫,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其結果欲速則不達,往往以失敗告終。

(2)事實論據

書法家的“墨池”

歷史上著名書法家,從小苦練書法基本功而產生的“墨池”。有兩處:一處是位於甘肅酒泉的張芝“墨池”。張芝是東漢著名書法家,當時人尊稱為“筆聖”、“草聖”。他長年勤奮練字,刻苦磨練基本功,常在池邊洗筆硯,結果將池水洗黑,色如墨水,故稱“墨池”。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住地也有一個“墨池”。王羲之從小跟從書法家衞失人(鑠)學書法時就懂得苦練基本功的重要,12歲時他就開始鑽研書法論著。成人後,認真臨摹名家手跡,因為日認練字不輟,筆硯就在屬於前池塘裏洗,天長日久,一泓清水的池塘就變成一池墨水。由於他重視基礎,基本功孔實,所以後來達到書法的高峯,被人尊為“書聖”。他諸體皆精,尤其擅長正書和行書。所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石頭磨成漿

齊白石老人有三絕:繪畫、作詩、篆刻。他的篆刻佈局奇肆樸質,刀法剛勁雄健,獨樹一幟。可他初學篆刻時,總是失敗,不是走刀字壞,就是石碎器毀,常常不得要領,他向篆刻家鐵安求教。鐵安對他説:“南泉衝有的的石,你挑一擔回去,刻了磨,磨了刻,把一擔石頭磨成石漿,印就能刻好。”

齊白石司出了其中的道理:“這是要求我狠練基本功啊!”於是,真從南泉挑回一擔石頭,日以繼認地刻個不停,刻了磨,磨了再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的篆刻藝術,終於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最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與他的畫、詩一樣為世人稱道。

門採爾練畫

德國著名油畫家、版畫家門採爾是靠自學成畫家的。他平時苦練繪畫基本功達到了狂熱的程度。有一天,人們看見他坐在一條臭水溝旁,行人覺得奇怪:休息也不能坐在臭水溝旁啊?走近一看,原來他正在專心致志地在作畫呢!剛才他跨水溝時,不小心弄髒了鞋子,此刻他就是專心畫他那滿是污泥的鞋子。門採爾無論走到那裏,身上都帶着畫筆。見到什麼感興趣,就畫什麼,終日手不離筆。有人對他開玩筆説:“你大概患了繪畫‘狂熱症’吧?”門採爾詼諧地答道:“我希望我的這個病是絕症。”

(3)理論論據

學者功夫,寧下而勿高,寧沉而勿浮。 明胡居仁《居業錄學問》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清張伯行《學規類編》

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寸尺水已,遂成丈匹。 宋王應麟《小學紺珠》

為學作事,忌求近功。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

學者之患,在於好談高妙,而自己腳根卻不點地。 宋朱熹《朱子文集答胡寬夫》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管子》

行者必近而後遠。 《墨子》

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我認為這是學好數學的“祕訣”。 蘇步青

萬丈高樓平地起。 中國諺語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避孕藥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荀子勸學》

當攀登學問的高峯以前,先應該去學習它的ABC。 [俄]巴甫洛夫

知識的基礎一定要憑閲讀建立。 [英]培根

高考議論文15

作文試卷是一張紙,但鋪展開來就是一條路。

議論文通用的寫作路徑是:以議(剖析)帶敍(論據)論證觀點。為此,從實戰性出發,在高考中可以實施如下三條增分策略:

一、論點要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高中生限於既有的認知水平,要想在議論文中提出石破天驚的論點實非易事,但在大家都能提出的論點基礎上有那麼一點自己的想法還是可望亦可即的。那麼,怎麼來想呢?可以運用如下四種思維模式:

1、向深處想,揭示本質。古希臘哲學家説:“沒有理性,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為此,我們必須開動腦筋,向深處想,從而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如:夢想與理想不同,不用負責的是夢想,要去做、去負責的是理想。

2、換角度想,提出新論。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着,“地球人都知道”,沒啥意思,你何不到禿子的“背面”看一看他腦後那一兩根可貴的“青絲”呢?角度改變觀念,換一個角度,可以有新的發現。如: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3、切開來想,分清析透。許多事物都具有複雜性,如果讓它就那麼纏成一團,就很難看清道明。為此,必須將它切割、分解開來,然後一一地加以思辨。只有這樣,方能將之分清析透。如:每一個人都有一塊必須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這土地是貧瘠還是肥沃我們或許無法選擇,但荒蕪還是繁茂將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4、合起來想,統籌立論。對事物的觀照,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峯”。我們只有將從各個維度觀照、思考後作出的判斷加以統籌,才能形成對一個事物全面而準確的判斷。如:在工作的時候創造的是意義,在休閒的時候創造的是意思,當意義與意思能平衡的時候,這就是生命的意境。

二、論據要有一截“新鮮的甘蔗”

廣大考生在遴選論據時,一定要嚼別人沒有嚼過的新鮮甘蔗。如果你選用的論據是拾人牙慧,哪怕再精彩,閲卷者也會產生審美疲勞,大倒胃口。為此,考生在遴選論據時,不僅要想到自己可以用什麼例子,而且要想到其他考生會用什麼例子。只有這樣,才能“爆”出讓閲卷者來電的“猛料”來。在論據的選用上,廣大考生要有一點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積澱和氣魄:“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遴選“新鮮的甘蔗”可以走如下三條路線:

1、在“同類”與“另類”之間遴選“另類”。如在新材料作文“走自己的路”的寫作中,絕大部分同學都選用了“人”,但就有一位同學選用了“物”,讓人眼前頓時為之一亮:

地球、太陽等億萬個星球,億萬年來,為什麼能在宇宙間相安無事地運行,而不發生衝撞呢?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因為地球、太陽等億萬個星球都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

2、在“熟人”與“生人”之間遴選“生人”。如在新材料作文“沉着·機智·大氣”的寫作中,許多同學都選用了“熟人”艾森豪威爾,他在初任西點軍校校長時曾沿着學生踐踏草坪留下的足跡修築了“米”字型步道,從此草坪再也無須派人看守,盡顯領袖機智。

但就有一位同學選用了“生人”拉齊斯,直讓人驚歎“虧他想得出來”。他在擔任巴格達醫院院長時,為了另選一處新院址,曾把一些新鮮肉條分掛在各個城區。不久,他查看到某處肉條腐爛的跡象最少,斷定那兒的環境最衞生。這樣,新院址便選好了。

3、在“熱事”與“冷事”之間遴選“冷事”。如在新材料作文“感念”的寫作中,許多同學都選用了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培育之恩等“熱事”,但就有一位同學選用了開國總理周恩來的一件感念戰友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情誼的“冷事”,讓人心頭頓時為之一顫:

1935年,周恩來在翻越夾金山時落下病根,劇烈咳嗽,終於拖成大病。過草地前,周恩來高燒不斷,根本無法行走。彭德懷只説了一個字:“抬!”蕭勁光從迫擊炮連抽人組成擔架隊,把帶不走的迫擊炮彈埋掉;陳賡自告奮勇,擔任擔架隊長;兵站部部長兼政委楊立三堅持要給周恩來抬擔架,他們一步一步把重病中的周恩來抬出了草地。

19年後,楊立三去世,時任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無論如何,要親自給他抬棺送葬。

三、論證要有一個説理的過程

有些考生在論證中喜歡“一步到位”,直接從原因到結果,從起點跨向終點,其基本模式是“因為……,取得成功,所以我們應該……”,既沒有“剖”開演繹的步驟,也沒有“析”透事理的邏輯。他們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論證的根本目的不是“説事”,而是“説理”。為此,廣大考生在論證中應該有步驟地説理,從而凸顯高中生議論文應有的“理”性色彩。具體操作路徑有三:

1、向前面推理,生成原因。我們只有探明事物呈現性狀的原因,才能探尋出事物發展的真正機理。如: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這句話主要是針對藝術家而言的。對於我們常人而言,面對同樣的事物,為什麼有人從中欣賞到了美,而有人就欣賞不到呢?向前面推理,就可探尋出其因在於有沒有欣賞美的心態。據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説理流程圖:

有一顆感受美的心(生成原因)→有一雙欣賞美的眼→發現大千世界的美

2、向後面推理,生成趨勢。我們只有既“高瞻”,又“遠矚”,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才能發人深省,給人啟迪。如:

愛之深,責之切。——古語

愛得越深,就會要求越嚴;要求越嚴,只要符合規律,切合實際,掌握尺度,產生的“正能量”就是發展越快。為人,則走向成熟越快;為學,則登堂入室越快;為事,則建功立業越快。據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説理流程圖:

愛之深→責之切→功之速(生成的發展趨勢)

3、向中間推理,生成進程。我們只有既放眼已走的“一步”的功效,又探尋將走的“一步”的先決條件,讓兩者產生交集,才能生成進程。如: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什麼事物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呢?中間還有哪一個進程在起着關鍵作用呢?是“實情的掌握”。因為,“實情”從“目見耳聞”而來,又決定着判斷的正確方向。據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説理流程圖:

目見耳聞→掌握實情(生成進程)→正確判斷

當然,在説理過程中,論證具體步驟只是一個起點,但只有把步驟走堅實了,我們才能走好第三步、第四步……從而形成嚴密的邏輯推理鏈,讓人心悦誠服。

標籤: 議論文 通用 高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dxzwz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