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孤島議論文1000字

孤島議論文1000字

相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尤其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説理文,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如何寫議論文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孤島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孤島議論文1000字

孤島議論文 篇1

從石器鋤耕到大規模機械化,從刀光劍影到炮彈核武器。歷史隨時代不斷更進,科技與日月爭相輝映。可是,不知何時開始,冰冷的技術取代了温暖的相處,同在一室的緣分竟敵不過一台機器。每一個人,似乎都成了一座孤島。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低頭族成為了大眾標籤。飯桌上,人手一台,一頓飯就這樣熱鬧吃完。過節時,人手一台,節日就這樣歡快過完。此時此刻,任何一句話都像是多餘的。人與人之間再沒了以往的那種味兒,大家另可與遠在天涯的網友聊的火熱,也不願與身邊的親朋好友多説一句。親情不似,友情亦不似,只當身旁都是陌路人。我們無法否認,新的時代必然會出現的新的交流方式與娛樂方式,但唯一不能改變的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斷然不能被沒有心的東西禁錮。而要想不被禁錮,我們要做的就是擁抱真實,擺脱科技孤島。

有人或許會這樣問和網友的友情難道就不算情感嗎?可以肯定的是,當然算。但是反問,和身邊人的情意難道就可以拋棄嗎?網友有情,身邊人亦有情。我們不能否認科技帶來的方便,也不能否認與網友的情感。可是,我們是否過於重視機器裏的世界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的真實呢?與其整日整夜看着手機,過着抱手機而長終的生活,何不時常抬頭看看。看看父母斑白的雙鬢,看看朋友甜美的微笑。我們應當放下手機,去和他們説説話,因為我們無法預料,這是否是最後一次對話。和朋友説説小祕密,醖釀一個甜蜜的午後。和家人談談心裏話,冰釋一些年代久遠的耿耿於懷。如此,我們不僅增加了與身邊人的情感,還感受到了許多手機中無法體會到的滋味。因此,偶爾抬頭看看,或許就能看到春暖花開。

有這樣一個人,她説: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於是,她踏上了一段長遠的征程。我們都沉浸在她所描繪的唯美畫面中,都讚歎於她的灑脱與超然。可實際上,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連平常的一次出門都十分罕見。宅成為了大家的人生理想。東西網上買,吃飯靠外賣,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聯繫只需QQ微信。可是,這樣的生活真的快樂嗎?錯過了星辰滿夜,錯過了潮起潮落,錯過了一葉知秋的悽美,也錯過大雪紛飛的意境。如此,值得嗎?我們為什麼不嘗試放下手機,走出去。看看蔚藍的天空裏是否有自己的理想,看看月圓之夜是否有玉兔在搗藥。和朋友去逛街,去吃遍美食;和家人去旅遊,去看盡河山。手機裏的外面世界如此多姿,何不親自去看看?

當手機屏幕不再是我們眼前的常物,當親朋好友不再是形同虛設,我們便不再是一座孤島。

孤島議論文 篇2

約翰·多恩曾經説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誠哉斯言,我們應該時刻秉持社會責任感,而非一味地追求自我發展。

誠然,注重個體發展可以讓人以更美的姿態處於世間。海德格爾在南黑森林的陡坡上“詩意地棲居”,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學王國;葉嘉瑩於滄海橫流中秉持弱德之美,成為詩海的擺渡人;利奧波德於沙縣的木屋定居,所見所感匯成“綠色聖經”《沙鄉年鑑》。他們於心中修籬種竹,給世間留下優美的剪影。

然而,若是過度地注重自我,將自己看作一座孤島,就會淪為錢理羣教授筆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憶昔如楊朱的“貴我”人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觀彼若魯迅筆下的“看客”們,目光呆滯而又冷漠。若社會被利己主義與自我主義淹沒,人人都成為《局外人》,恐怕“人們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就會一語成讖。

因此,在適度修身養性之後,要將目光投向社會,培養自己的宗教性道德。那是德蘭修女“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着”的堅定誓言,是鍾揚教授毅然遠赴西藏的挺拔背影,是馬丁·路德·金“昔日奴隸的兒子能和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敍兄弟情誼”的夢想,是高爾基先生利用自己的國際聲望和著作影響力不斷奔走呼號,渴望拯救被逮捕文人的努力與決心。這不就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的生動詮釋嗎?他們不囿於狹隘的時代一角,因為他們深知“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於我有關”。他們前赴後繼,為眾人抱薪,成為朗照在大地上空的光亮。

如今社會日新月異,技術的發展讓天涯咫尺,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與“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相聯結的平台。我們更加沒有理由繼續“坐壁式的旁觀,蒲團式的打坐,倒掛式的修身”,浮於馮友蘭筆下的“自然境界”與“功利境界”,而應該努力向着“天地境界”進發。這並非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聖雄甘地般的人物,但最起碼可以在眾人生命有危時如李文亮般做一位吹哨者,在看到理性為輿論淹沒之際如王小波般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

“一切眾生,皆是本源。凡是血氣,皆有同感。”豐子愷的一席話猶如黃鐘大呂。當我們都在望着彼此,就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孤島議論文 篇3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詩中這樣寫道。當迷茫和疏離成為年輕一代的常態,“遠方和人們”成為新聞上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或許在自我之外,關照社會,與彼此相連,如米蘭昆德拉般“在美感的引導下譜寫人生的樂章”。

誠然,利己主義在歷史發展歷程上有其正面的意義,但是當它逐漸的“精緻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必將如同方鴻漸一般困於自我利益的圍城之中迷失自我,最終被自我反噬。偏激的利己主義帶來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割裂,使人失去生存的必需的羣眾基礎,從而讓利己主義者們一無所得。此外,當所有人都是孤島後,社會分崩離析,人類文明就是黑暗森林裏最顯眼的獵物。

“感情世界裏的孤獨,有時候像黎明前沉寂的雪原,喧囂都在夢裏,温暖亦如此,聲音落入風中,萬劫不復。”作為個體的人,天生就是孤獨的。而在孤獨兀自構建起的冰冷世界中,人與人的温情是唯一的救世主。人情,如無際黑暗中的微光,為人們帶來方向和指引,使人們重燃一顆美好的心靈。唯一的小王子和唯一的狐狸互相依靠,一起聆聽着風吹麥浪的聲音。一封封書信跨越大西洋,串聯起兩個大陸的奇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緊緊相連,互相温暖,互相寬慰,互相改變,穿越時空之海,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相依前行。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更進一步講,在與時代的緊密聯繫上,個人也被賦予了時代的責任。古代史官將自己的歷史責任滲透在文章的風骨之中黑暗中獨行的逐日者匆匆留下的幾句絕筆,如同困境之獸,所做最後一聲長嘯。而這些仁人志士的責任與道義,大抵就是在一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的自白。“雙肩擔道義,隻手著文章”平凡人生,亦可書寫傳奇。陳勝貧寒,出身低微,卻一身是膽,打響農民起義第一槍,以佃户身份書寫歷史。于謙爵輕,兵部官吏,卻視死如歸,以寡敵眾,迎戰塞外虎狼之師,以沖天豪氣留名青史。正如魯迅所言:“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們便是唯一的光。”追尋這光,追尋着那靈魂深處的熱愛發出的光時,便會發現自己在人生的征途上探究出生命的覺醒。

在飛速前進的車輪中,我們似乎發出“時代呵,等一等你的人民”這樣的感慨,與時代隔離。但孤島再遠,總會有洋流相連,星球再遠,也總被宇宙包圍。凝望深淵之時,不要忘記仰望星空。

詩人在結尾寫下“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敲響”,於是我們將孤島連成大陸。

標籤: 孤島 議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2yzw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