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關於美與醜的優秀議論文

關於美與醜的優秀議論文

美與醜

關於美與醜的優秀議論文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評判美與醜的標準,我們好似與生俱來卻又各不相同。

在這個美醜分明的時代,人們往往將美與醜的評判標準過多地放在了外貌之上。如今在人們的心中,美與醜的定義,無疑就是外貌的好看與否,樣子令人看起來舒坦大方的就叫“美”,相反,樣子不雅觀,便被人們定義為“醜”。

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但也不必太過追求一件事物的表面美醜,我們應該更加註重其本質美醜。

就像常見的“公車讓座”,若讓座的人是一個樣貌奇醜的人,那我們也決不能另當別論的判斷此人就是“醜”的一類,因為外貌的醜只是表面而不能代表整體,讓座這一行為體現的是其心靈美。要知道本質美實際上比外貌美重要得多,若是全世界都是外貌美而心靈醜的人,那無疑是最可怕的。

本質的美醜固然是重要的,但我們對於本質的美醜之態度更加重要,這便為我打擊那些心靈醜惡的人而讚揚心靈美麗的人打下了基礎。前不久,一篇“商丘小夥兒因太醜找工作頻被拒百家企業願伸出援手”的一篇報道更是正實了這一點。報道里説小夥兒因外貌醜陋,而遭人唾棄,以至於無法找到一份工作,這不就是人們所説的外貌醜嗎?其次,報道又介紹説小夥兒找工作是為了供弟妹上學,因而得到了百家企業的幫助,這就是一種人們對心靈美的人的讚揚方式啊!此報道正是折射出了人們對心靈美這一根本的大力讚揚。

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世界上都是心靈美的人,畢竟心靈美醜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世界上所以都是美好的事物,久而久之人們肯定會因為習以為常就漠視掉“美”的定義,那便失去了評判的意義。正是有了“醜”的存在,才有了“美"的存在,當然也正是因為有了”美”的存在才有了“醜”的存在。“醜”為“美”的評判提供了條件,“美”也為“醜”的評判提供了條件。如此一來,美與醜便是相影相隨的了,這種美醜共存的局面並不侷限於個體或整體之中,就像一個人的心靈美也叫“美”,相貌醜也叫“醜”,它們的存在也不會矛盾。

世間的美醜太多,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也有不同,但美與醜的評判中最為重要的,是一件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外表,這和前文所提到的評判一個人的美醜,心靈美要比外貌美重要得多。

【每日寫作指導: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寫作能力……】

寫作一直是語文中重要的一項,是對學生綜合能力,語言應用的考察,也在考試分數中佔有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寫好作文,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對同學們來講卻一直是個難題。

專家指出老師們應該教學思路靈活,關注學生個體發展,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注重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語文的認識:

分數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時應當也是能力的提高,靠一次、兩次的押題或許一時能取得一個好成績,但學習成績的決定因素: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及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個老師輔導一個學生,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或補差,或提優,進行個性化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為此,老師教你用獨特的方法學好初高中語文。

學生作文時最頭疼的問題是無話可説。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專家告訴大家不妨用劉勰的話説“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間”啟發他們: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談如何生活,體察入微。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葉聖陶先生曾説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必須尋到源頭才有清的水喝”,可見觀察是中學生認識生活的重要途徑。因此,專家指出老師們應該幫助學生明確觀察的重要性,結合課本中的名篇交給他們觀察生活,表現生活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例如學了《我的老師》後,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所尊敬的老師,讓他們明白老師的高風亮節,除了表現在批改作業到深夜,或帶病上課,累倒在講台上等外,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以前,同樣的材料上代人用來讚頌老師,下一代“濤聲依舊”。似乎老師永遠是身穿中山裝,口袋裏插一支鋼筆,不苟言笑;老的,少的,農村的,城市的,一個樣。通過觀察,讓其明白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科目的老師穿着打扮、興趣愛好、精神面貌、教學方式等都有差異。當今教師不但追求內在美,還注重外在美;他們不僅僅追求腳踏實地,還注重巧幹。課上,他們“激揚文字”“指點江山”,評估論今,妙語連珠;課外,他們馳騁球場,潑灑丹青,舞文弄墨,雅趣如流。羅丹曾説,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實踐證明,豐富的寫作素材,都是靠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來的。

要關注生活,博採眾長。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廣泛閲讀的重要性。老師應當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例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每天寫日記,可寫身邊的人或事,也可摘錄一些名言警句、優美的段落,或介紹一部生動的有趣的影視劇作;規定每月讀一本優秀期刊;每個假期讀兩本名著,如學了《美猴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後,建議學生讀吳承恩的《西遊記》和施耐庵的《水滸傳》,讓他們領略作者刻畫人物的手法,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法。

我們只有“行萬里路”——廣泛深入生活,只有“讀完卷書”——博採眾長,才能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0v2o2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