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敍事作文 >

我讀清明詩徵文範文2017

我讀清明詩徵文範文2017

清明的永恆主題總是懷念,總是悲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讀清明詩徵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讀清明詩徵文範文2017

我讀清明詩徵文範文2017【篇一】

清明,焚香祭祖寄哀思的日子;

清明,卻又是青苗踏春好時節。

接踵而至的三日,我就會這樣在黑白和彩色世界間切換着、流連着……

獨自仰卧在空曠房間中這張兩米的大牀上,回憶、思念奶奶的思緒在瀰漫。

捧一部手機艱難的閲讀,渴望能在古詩詞裏感受一番清明的個韻別味。

那些詩詞之所以獲得了長盛不衰的生命力,讓人百讀不厭,我覺得當屬唐代的.杜牧和崔護這兩位詩人功莫大焉。

杜牧一首《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中情景交融,雖僅短短几句詩,28個字,卻無比靈現的勾勒出清明時令的特徵和行人的心境。

再説崔護的 《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説的是清明那天,這老崔去都城郊外南莊踏青。假裝口渴,去向一位農家姑娘討水喝,姑娘給了他一碗水,並倚在小桃樹旁深情地凝視他牛飲的趣樣,這情景使這風流詩人難以忘懷。

第二年清明節,老崔又尋到這裏,雖見門牆如故,景色依舊,但那姑娘卻不知哪兒去了。詩人觸景生情,不勝惆悵……

在藝術特色 上,這兩首詩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實謂千古絕唱。

掃墓註定是清明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清明掃墓在唐宋時已盛行,唐代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詩中寫道:“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詩中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這些都反映了古人掃墓的情景。

古代寫清明節詩詞不勝枚舉。三月充滿哀思的清明節,讀讀清明詩詞,那種特有悲傷的氛圍, 就久久縈繞我們心間,揮之不去。

古代清明詩大部分皆以抒發愁情哀思為主,像宋朝楊萬里《寒食上冢》詩:“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此詩不勝悲慼之情,讀來悽然。

明朝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詩:“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滿紙悽傷,不忍卒讀。

我讀清明詩徵文範文2017【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古詩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清明節在他鄉的詩人心中的苦悶。當時,天陰沉沉的,詩人在急急地趕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劇了心中的苦悶。於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詢問何處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讀完這首古詩,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着朦朦細雨,來來往往的掃墓人,他們或三五成羣,或形單影隻,前去為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雲霧裏,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的行旅,好一幅悽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於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灑上一杯酒,寄託哀思。環顧四周,唯見一片煙雨茫茫,不見人家與炊煙,何處沽得一壺酒?忽見一牧童騎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來。上前打聽,牧童遙指着遠方的杏花村。全詩至為此,凝固成一幅靜止的圖面,給人留下無限遐思……

杜牧這首古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着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ushizuowen/3ze22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