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大學生讀書心得2000字

大學生讀書心得2000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讀書心得2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大學生讀書心得2000字

大學生讀書心得1

在這個世界上矛盾而又統一的事情常常讓我覺得很有趣而回味不已。

比如説生與死。

與癌症做鬥爭的果子提到有位美國作家曾經説過:困在敵營中的戰士,如果想突圍出去,他必須兼具強烈的求生慾望及不怕死的感覺。也就是説,他不能僅僅是貪戀生命,否則就成了懦夫,無法脱逃。他也不能單單等死,否則就成了自殺,依然無法脱逃。

要不怕死,才能生。向死而生!你説這裏面的矛盾而統一是不是很耐人尋味?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説我剛學會滑雪的時候,就發現教練説的一句話很有道理:你越怕摔跤越容易摔跤。

還有佛學裏説讓人不要執著,可我看到很多學佛之人都在執著地持之以恆地學習佛學以求得悟,那到底是要執著還是不執著?要放下,才能得到,這裏面的智慧很深,我還在執著地琢磨ing,呵呵。不過,每當我見到學佛的朋友很努力地勇猛精進地修行之時,就會跟他/她説:不要太執着哦。哈哈。

以上的這些是我看到棲息穀Stonely寫的《我們為什麼活着》所引發的亂想。稍後再談我們為什麼活着,也就是生命的意義的追問。先務實地談談Stonely對於當前高房價和掙更多的錢所面臨的具體困境。

結合剛才説的“不怕死,才能生”、“放下才能得到”的道理,會不會有“不總想着掙錢,反而能掙到更多的錢呢?”,或者説:會不會由於生活的重負,眼裏只看到錢的時候,錢卻越來越難掙了?

這是有可能的。記得有一句話:“越是窮人的心態,越是改變不了作為窮人的命。”要成為富人,要了解富人的心態才行。

舉一個最近發生的實例,Google可算是富可敵國的公司,從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力來説更超過了很多國家。然而最近Google因為公司價值觀和當地法律政策的衝突而考慮退出中國市場,説明建立在價值觀上的行為不會總是帶來更多的經濟回報。但是JimCollins在《基業長青》中花了6年研究了18家卓越非凡、長盛不衰的公司後指出:核心價值是組織長盛不衰的根本信條,不能為了財務利益或短期權益而自毀立場。以價值觀為行為導向的公司在長期的經營中確實會取得很好的效益。(P94)

做人和做企業的道理相通,如果只是掙錢至上,很可能長期反而掙不到錢。

我再嘗試用《精力管理》中的理論來解釋一下這個相通的道理。書中把人的能量分為身體能量、情感能量、思想能量和精神能量,同時指出精神能量是最有力的能量源泉。比如一個煙癮很重的女子,嘗試了很多辦法都無法戒煙,但是懷孕後就自然不抽煙了。

精神指的是:“和一套最不易改變的價值觀、超越自身利益的目的的聯繫。”當這位準媽媽把自己的行為與為了孩子這個目的聯繫起來時,她就可以產生很大的精神力量去改變自己那看起來根深蒂固的習慣。

精神能量來自於知道我們為什麼活着,並擁有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的勇氣和信念,即使這樣做需要個人犧牲、歷經艱辛。

《精力管理》中又舉了一個很強悍的例子。“有1000名員工的美國坎託公司在911事件中2/3的員工身亡,公司的IT系統和大量數據也被破壞。人們不清楚坎託公司自身能否生存下去。可以理解倖存員工非常震驚、悲痛,很多人受到了心靈創傷。為挽救公司所作的努力當然能為員工們自身的經濟需求服務,但是他們的目的比這個要大得多。幾天後,坎託的董事長宣佈,在接下來的5年裏將把公司利潤的25%送給遇難員工的家人。這個決定激勵倖存的員工為了自身利益以外的目的而奮鬥。就像其中一個人説的,倖存者們成了一幫兄弟,因為共同的悲劇和前面的挑戰而團結在一起。”

“這樣做的結果是驚人的奉獻精神,員工們開始每天工作12—16個小時。甚至有曾經離職的員工在911後覺得自己必須回來。沿着這條路,員工們發現了以前沒有用過的情感資源——耐心、同情、毫無怨言地忍受艱苦的臨時工作環境的能力,這些情感資源幫助他們撫平創傷。在任何情況下,都很難想出比這個更生動的例子來表現可供挖掘的精神能量的巨大寶藏——即使是在最惡劣的逆境下,憑藉共同的信念和超越自身利益的使命的承諾也能逆流而上。”(P122—124)

這個故事,除了為這種信念和精神所感動外,如果從掙錢的角度來看結果,因為員工們的精神力量,他們肯定比沒有這樣的精神力量獲得了更大的經濟利益(掙了更多的錢),因為他們公司從一片廢墟中重新站起來了。

所以,Stonely,你為什麼沒有能掙更多的錢?當你“為錢,我可以放下自己的清高,為錢,我可以失去自己的尊嚴”時,而清高和尊嚴在你心底是有價值的,那麼為掙錢所做的所有活動對你的`精神而言都是痛苦的,因此你缺乏足夠的精神力量去百折不撓地面對和克服所有的折磨和挑戰。

什麼是能對你自己能產生精神力量的核心價值觀,這需要你自己去追問和探索,有很多書可以提供線索和幫助。《精力管理》裏的“最深層價值觀檢查表”列出了32個關鍵詞,以及提供了探尋價值觀的幾個問題,我將它們附在這篇文章後面;還有《一紙式人生規劃》裏花了不少篇幅綜述了很多經典著作裏對價值觀的描述,其中有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科維《七個習慣》、《聖經十誡》等,並提供了工作表幫助你反思和總結,值得推薦。這本書在豆瓣很多人的評分不高,而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大小在於你是否把裏面的問題都認真的思考、寫出答案、不斷反思與修改,直至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明確了你的核心價值觀,還需在你的生活中身體力行,併為此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問題不在於你的生活是否為你提供一種意義感,而在於你是否在積極利用生活作為表達自己最堅信的價值觀的一種途徑。像維克多—弗蘭克説的那樣:“最終,人不應該問他的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而必須認識到是生活在問他。總之,每個人都被生活提問,每個人也只能通過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來答覆生活;對待生活我們只能以負責迴應。”——(摘自《精力管理》P147)

因此如果你的人生沒有意義,那是你沒有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不是社會和別人的錯。

“付諸行動的價值觀就是品德”,讓我們都做有品的人!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

最後,感謝Stonely為大家發起這個話題,“他”不是他,只是説了一個全體現象。

大學生讀書心得2

我們的童年生活是豐富而又多彩;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滿自由;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護、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愛而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

可不是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們一樣絢麗多彩的。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就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他三歲喪父和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下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更沒有悲傷,而是懷着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在奮勇前進。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興興的吃下去;穿着破爛的衣服,他仍然高高興興地去上學。

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十歲時高爾基的母親也去世了,他變成了一個孤兒,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繼續努力着,奮鬥着;他也沒有逃避這種生活;而是來到“人間”去自謀生計。

好像命運特別喜歡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許多坎坷、挫折和無奈,而他卻能在那種環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來想上大學的他沒有如願,卻在“社會大學”裏學到了許多著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馬遷就是憑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寫下了《史記》而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小遭人嘲諷、斥責的愛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堅持,所以長大後才被譽為科學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

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

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埃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大學生讀書心得3

由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這本來自於古羅馬的瑪克思奧勒留所創名著—《沉思錄》。對於本書的作者瑪克思奧勒留,我並非做過詳細的查閲,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羅馬的一代帝王,而對於這樣一個有如此歷史重跡的人物,或許,他的人生也比較不一般了,這一點從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覺這本書很有吸引力,原因在於書的資料就似一個個隨筆的組合,並且是思維性極強的隨筆,很精練,許多事實能一語中的地表述出來,而非有意過多地採用少見的詞語來彰顯作者自我擁有多少知識。

另外,更重要的是,書的資料很勵志,閲讀起來會讓人覺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藴含了類似於魯迅筆下的阿Q之精神。

我甚至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而已,更是一個有生命的導師,因為,它能夠正確地開啟每一個翻開它的讀者的思緒,從而將其引向一個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瞭解到古羅馬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於戰火中的,而瑪克思奧勒留卻能在如此不安穩的年代安穩地沉澱出這樣一本為後人所熱衷於的書籍,這確也實屬不易,同時,從中我也明白到,他不僅僅是經歷着當時環境裏的一切,並也給自我留出了足夠用於思考的時間,從而留下了這本對於現實境遇以及對於自身的頓悟,而這樣的頓悟也必將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日成為人們處世的有效良方。

當然,序言部分在對瑪克思奧勒留的哲學思想介紹時提到:他的這部著作不是準備藏諸名山傳之後人的,甚至根本沒有預備供人閲覽。

他這樣的舉動確實讓我感到很費解,我想,或許這與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他對現實的一種處世狀態有關吧;再或者,用現代的説法,這只是他個人的日記罷了。

讀了瑪克思奧勒留的《沉思錄》以後,在我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是他本人擁有着十分強大的內心,以及他一貫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並非無理的特立獨行,也許,正如他自我所説,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繼而存活的良好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或許,瑪克思奧勒留有足夠充分的天資,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為義子,才為之後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然而,相比瑪克思奧勒留,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生長在良好的環境裏,每一天應對着父親、母親、叔叔、阿姨,還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師,卻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圍下,竟也出現了一些無理的特立獨行現象,不明白是不是因為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這些無理的現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説到教育,就會讓人很輕易聯想到東西方的教育。許多人總喜歡拿東西方的教育作比較,既而從中挑一大堆所謂的教育缺陷。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樂意偶爾出現這樣一些爭議,因為,這將促使我們的教育機制得以修正並提高,使我們身後更多的來者能理解到更加嚴謹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謙虛。

假設某個人因為發現教育上的某個不足之處從而將其無限放大,並最終否定全盤,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後以自我的方式來對下一代言傳身教,那麼,對於這樣的人,我只能説,他確實有勇氣也很有創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資上異於常人,否則,這必將成為這可憐的孩子一生的噩夢!

從《沉思錄》中不難看出瑪克思奧勒留是一個善於自我督導、寬恕自我以及別人、極為理性的這樣一個人,如此理性的一個人,在他的靈魂深處和精神深處,至少比與他年紀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離世時僅僅59歲。

我很困惑該如何解讀“理性”,是不是儲備的知識越多,取得的學歷越高,就表示這個人是理性的呢這樣的認為又是否理性呢我們都明白“理”,從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長輩們對我們所灌輸的道理,雖然這是一件益事,但我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因為當今社會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寵愛與袒護在所難免,這也勢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們的誕生。

家長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傷害,這無可厚非,但哪一個孩子不是從受傷中走過來的呢請容我姑且説一句,世上絕對沒有任何人在童年時沒有受過任何傷害,如果真有,那麼相信這輩子他永遠都只是長不大的孩子。

而對於“理性”,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同時,誰都並非能夠一朝一夕就輕易做到這個標準,這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不斷總結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夠細緻都不行,正所謂“細節決定品質”。

我之所以認為瑪克思奧勒留善於自我督導是在於他在書中所用的語言方式。在寫一段篇幅、一個語句時,他多次以“你”開頭,表面看,這是在對讀者的一種説服,當然,確也如此,但除此之外,這更是他對自我自律性的一種強調,因為,他是一個極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義者,所以,這也是他為了能夠加深對自我一種鞭策分量的方式。

所以,或許他也不只一次地閲覽過自我的這部著作吧。

此刻,當我每每再一次翻閲起這本《沉思錄》的時候,我不僅僅感受到得是書的厚重,更感受到了書中意義的厚重,當我每一次用心去讀時,我都會發現自我每一次都會又得到新的收穫,就像此刻……

大學生讀書心得4

對於每一個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來説,難免會感覺到一些的迷惘。因為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已經被實現了,所以,一時失去航標的我們顯得有點手足無措。於是,在我們剛入學的時候,我的助理班主任就向我推薦了一本書——《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他説,看完這本書以後我們的目標會變得明確一些,也可以開始知道自己應該在大學乾點什麼了。

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把書買了回來,並且細細地把它品嚐了一遍。

書的封面顯得比較樸素,而且如果不是我的助理班主任的強力推薦,我想,我看到它的書名就不會去買它,可能因為這樣我就會與一本好書失之交臂。這本書還有一個小標題叫“一名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這個標題給了我這樣一個感覺:25歲就做了董事長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書來特地地給大學生忠告,而且還讓我們的助理班主任覺得有必要推薦給我們,那麼這些忠告應該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這就是我對着本書的最初感覺,後來也發現,的卻如此。

這本書比較簡要地概括了在大學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個第三者、過來人的角度比較客觀地給了大學生一些忠告,對於其中的一切問題我是有比較深的感觸的。綜觀全書,他讓我明白了:在大學要儘早地給自己做好定位和規劃,為自己將來的就業作好鋪墊工作。下面我來談談在讀完着本書後幾個我比較有感觸的問題。

在書的開始,作者開門見山,向讀者們概括的説明“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首先要學會思考。其實又何止在大學裏要學會思考,依我看來,一個不會思考或者一個自以為會思考的人是絕對不會獲得成功的。我很贊同作者的一句話“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因為前者的人格才是獨立的,獨立的人格理應比一切都更重要”。

我們已經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鴨式教育,已經不知道被剝奪了多少獨立思考的空間,現在我們來到了大學,雖然還不能説我們完全脱離了那種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學裏,我們多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如果我們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思想深刻的人,那麼我覺得,我們就沒有資格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大學生。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覺得第一,我們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書;第二,將自己的思想植根與現實的土壤。按作者的話來説,就是要在“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的同時,還應該與社會現實為友。

我們要博覽羣書,充分利用好大學圖書館這個優良的資源。而且我們看書的時候不要只侷限與本身自己的專業,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書,儘量地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對於我們將來就業也是有好處的。另外,我們要見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從我們的身邊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於思考身邊的這些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小事,你會發現,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人生規劃的問題。作者認為,每個人畢業以後大致有這麼三條路可走:仕途,商界,學術。作者讓我明白了,一個成功的人生應該有及時的定位和深思熟慮的規劃。

首先,我們要充分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性格和長短處。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並且結合實際情況為自己選擇一條合適自己的光明路。

最後,我們就應該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培養自己的能裏。想做官的就要培養自己有審時度勢的能力,要能察言觀色、見微知著,否則在官場恐怕很難做出一些不適當的判斷。

做學術的就應該有開放的胸懷、容忍的氣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執着、秉持理想的堅持不懈。在商場打拼的就應該有靈活多變的思維和善於抓住機會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夠的勤奮,努力就會有結果,但不一定是好結果。

最後,我還想在提一個問題,那就是作者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在當今社會,特別是我們處身的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人際關係真的可以關係到我們的成敗。

馬克思都説了“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説,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關係之中的,正式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才讓人成其為人。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呢?首先,我們當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質,沒有人願意與一個素質低下的人交往。

其次,我們要主動跟別人去交往,搞人際關係我們不能長期處於被動的狀態,這樣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再次,我們要懂得維護好自己的人際關係,朋友交上了以後,如果日後缺乏聯繫是很難維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許我們當時只是覺得少了個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後,我們可能會因為這樣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機會。

我們在平時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到了我們工作上或者我們需要用到它們的時候,它們就會變成一種資源,而且是一種難得的資源——人脈資源。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人脈可能是一條讓你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能夠在讀大學之初就讀到這本書我覺得是一種幸運,它可以讓我少走許多彎路,讓我在有限的時間裏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標籤: 大學生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y8gw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