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1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通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説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讓我們一起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2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説。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

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説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説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3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藴藏着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着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説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説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4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完美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説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經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那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夢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必須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我覺得《千字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繫,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可是,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日,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説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終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能夠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當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説的是每個人要堅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説,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明白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先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並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僅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我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我的`座右銘,時刻提醒着自我,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我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我。並且時刻提醒着自我,僅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我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必須不會遺憾。

閲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我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篇5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經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禮貌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資料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向閃耀着異常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一樣時期、不一樣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先總以為孔子是離自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歡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教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應對不一樣的學生,我們教師就需要堅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説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進取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必須會在自我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讓我們一齊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xe34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