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精品】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四篇

【精品】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四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四篇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新課程走近我們已有多年的時間了,多年的教學經歷使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感觸很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結合我校許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做法: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閲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説、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如:教學老舍的《養花》一文時,可以抓住老舍先生養花所付出的勞動這一段落,着力滲透“不勞動連棵花兒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這一富有人文內涵的思想內容。課上引導學生誇誇班上熱愛勞動的同學,並倡導組織學生進行公益勞動,家務勞動,自己也學養花等實踐活動。這樣也就使學生懂得了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的道理,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又如:教學古詩《石灰吟》,課前準備好幾塊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臉盆,讓學生在課堂上把生石灰放進臉盆,親眼目睹生石灰的變化過程。學生對堅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騰,翻滾,最終蹤影皆無,只留下清白一片的變化過程驚歎不已。可想而知,此時教師不用講解,學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犧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生命價值觀的教育,並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閲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從課內來説,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閲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從課外來説,必須加強課外閲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都會使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

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們許多老師在新老教材的語文教學中,曾經嘗試運用過“小組互動探究四步法”,也就是:

1、讀——讀喜愛的語段;

2、説——説探究的內容;

3、問——問不懂的問題;

4、幫——幫助解決疑難。例如:學習《桂林山水》時,就是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讀一讀、説一説、問一問、幫一幫的過程,以多元的對話為模式,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整個課堂瀰漫着一股親切、活潑的氣氛。課堂上或爭先發言、或點評、或小組討論。教師在課堂上架設起一座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橋樑,使學生學會了真正地學。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國家進行了一次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校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新課標學習,在這過程中我學習到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結合自己所教學科,我進一步學習了《英語課程標準》, 通過學習我得知:

初中英語新課標將教材按知識劃塊的方法編寫,組成英語的各項能力要求。這種編排體系體現了劃整為零的思想,同時也更便於操作,有利於分步學習,同時還提供了一種選擇,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步步為營,穩打穩紮地逐步學好英語。無形中,也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

具體來説新課標有以下特點,應運用到教學中,使英語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的理念:

一、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強化祖國意識,開拓國際視野,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分級課程體系,保證課程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英語課程標準》從小學三年級至高中畢業整體設計英語課程,將英語課程的目標按能力水平設計為九個級別。級別的設定既與年級有一定的聯繫,又不完全等同於各個年級。同時,《英語課程標準》還指出,考慮到我國各地區教育的條件和發展的不平衡,根據國家課程三級管理的有關政策的規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要求。

三、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英語課程標準》以描述學生“能做什麼”為主線,強調學生要能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言學習要從語法講解中和單詞的死記硬背中解脱出來,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發現和歸納等方式,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交流與合作發展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思想,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

為落實各項能力目標,《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任務的“任務型”學習方式,使學生帶着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任務型”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策略,培養合作精神,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思維和想象能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發展,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繫。《英語課程標準》還強調指出,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考慮當地的條件以及學生的需要,積極和有創造性地探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五、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建立了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評價應有益於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利於學生髮展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注重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力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應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習結果。為了全面、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僅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還要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提倡學生、同伴、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

六、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於英語課程來説,語言環境的創設,語言運用的真實性和語言材料是否豐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力保證。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開發為英語學習創造了新的教與學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間。

當然,新課標的精神遠非以上本人所能言盡,相信有更多的精神和要求等待進一步的學習與領悟,本人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將會不斷的努力、不斷地嘗試,爭取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去面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好成績。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我靜下心來,又一次認真的閲讀了新課程標準,感受頗深,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得體會《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二、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四、突出小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我反覆認真地閲讀了《小學語文新課標》以後,感覺受益匪淺,收穫頗豐,同時也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使自己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 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

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

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

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五、突出小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

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x9vw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