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德育工作的心得體會

德育工作的心得體會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德育工作心得體會,歡迎查看!

德育工作的心得體會

德育工作培訓心得

本次的學習培訓,聽各位專家對的德育工作的報告和解讀,我一直在靜心聆聽各位專家的觀點,內心有很多很大的觸動,在這談幾點感觸和建議:

感觸一:

學校的德育工作重單一的管理,輕人格的培養,輕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多數學校的德育工作,只是處罰,簡單粗暴,不做細微的工作,不能形式多樣的對學生進行教育,有,也只是少數人在表演,多數人在陪練。

建議:

開展豐富多才、寓教於樂的活動;通過遠足和磨難教育培養學生的耐力;利用牆壁、板報、櫥窗;評選文明標兵;利用重大節日或活動;通過媒體、電視、電影等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文明禮貌、廉恥禮儀、知恩感恩等方面的教育。

感觸二:

社會轉型、時代變遷,社會家庭的負面影響,很大程度抵消了學校的德育教育。

建議:

定期召開家長會;聘請當地有名望的道德模範或成功人士到校做報告;家長、老師不要再孩子面前大談社會的不公或者是社會的陰暗面,家長、老師要關注自己的嘴,讓學生對世界充滿希望。

感觸三:

當教師是幸福的,沒有當班主任的老師是遺憾的。要當班主任就應該用心去做,一個好的班主任應該是有愛心的、有“計謀”的,很温情的,有時很“強勢”的,對不利於學生髮展的人或事是不屑一顧的。

建議:

適時召開班主任培訓會,進行典型發言,案例剖析,成功案例介紹;定期對班主任工作進行評價;評選“名班主任”;給班主任學習和互動的平台等促進班主任成長。

感觸四:

在假期,特別是寒假暑假,要和社會“爭學生”。現在的學生雙休日、長假、短假,都是滿世界的瘋玩,網吧、遊戲廳等娛樂場所,一到假期人滿為患。以前有個説法,中國的父母從來對孩子是養而不教,富人家的孩子在家裏轉,窮人家的孩子在街上轉,長大以後一起昏天地黑在社會上轉。

建議:

為避免5+2=0的現象,長假過後孩子“失調”的現象,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布置科學的、適當的、學生樂做的、對孩子長遠發展有益的任務,讓學生假期有事做,不要讓一個假期毀了一批孩子。學年內的由班主任負責;暑假的由學校負責,或者提前分班,假期學生就責任到班、責任到班級的科任教師,學校對完成的好的班級給予適當的獎勵。

感觸五:

雖然説,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安全。有多少心理脆弱的孩子,在老師不經意的一頓批評下,心理扭曲、極度叛逆、偏執、走極端、精神分裂等。

建議:

思想通,百事通。思想工作不能直線做,要曲線做,要用圓的方式做,圓融——圓可以融化一切矛盾,包括心理矛盾。老師也應該做到有個安全的心理狀態,要做到不急不躁,給別人一點關愛,自己收穫自信和快樂。老師和家長在沒有百分百把握一個學生心理狀態時,不要輕易使用過激的言語批評孩子(包括冷暴力);不要體罰、變相體罰學生。教師也要注意,不能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感觸六: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需要等待。

建議:

教育也就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怎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説:世上本無垃圾,只是金子放錯了位置。但社會、家庭、學校的各種原因,造成一些家長不明事理,不能積極配合學校加強對孩子的管理,進而造成一些特不能協調發展的學生,那就需要等待,等待學生自己明白,等待學生家長明白。這裏不是消極的對待,而是無奈之舉。對待這些孩子,讓他們多在學校呆一天,就是社會的福分。

感觸七:

用愛去融化孩子,對學生進行悲憫教育,培養學生的同情心、感恩心,讓學生明白大愛的道理。

建議:

教師要用愛的渴望調動學生,用愛的目光注視學生,用愛的微笑面對學生,用愛的細節感染學生,用愛的胸懷包容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假如你的學生變得煩躁不安,你可以想:是不是學生缺少愛的目光?假如你的學生變得沉默寡言,你要捫心自問:我對學生愛的目光足夠嗎?

感觸八:

深深明白:師範的含義,學高為師,品正為範。一少部分教師沒有贏得學生的尊敬,儘管他很辛苦,都與教師的“表率”作用有關。

建議:

教師要積極學習和實踐,更新教學理念,樹立現代育人觀;教師更要多讀書,拓寬視野,做“萬金油”,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是每位教師的最高學位。若干年後,老師所教的知識,學生可能不能記起,但一定能記住老師的品行。

感觸九:

不同行業和區域間的收入差距及生存狀態等,造成教師隊伍中出現職業倦怠和教師心態失衡、對社會不滿的現象。它直接影響到教師隊伍的建設,思想不穩定,工作懈怠,把生活中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去,這種現象已成為每個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議:

魏書生有關《學校管理》的談話中,對如何平衡教師心態,如何提高個人的幸福指數,如何解決教師的心理困惑等,有很好的指導和解決。它甚至對不同崗位的社會人,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審時度勢,對教師以正面的引導。教師是學校的寶貴資源,關注教師的生活、工作、成長等,都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職責。

感觸十:

教師要認真學習基礎心理學。如理解運用“自我、本我、超我”之間的關係。來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客觀的心理分析,正確處理學生所犯的錯誤。

感觸十一:

學校管理實行捆綁,團隊協作,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管理層樹立服務意識,打好情感戰,用心靈交換心靈,真誠輝映真誠,建立和諧的校園人際關係的。

感觸十二:

直擊假備課、假作業、假上課。

建議:

結合學校實情,進行教師的常規管理,只要合情、合理、合規定,有利於學生的進步、教師成長、學校發展,都可以大膽改革創新。

感觸十三:

學校政教處不能成為“法院”,不能成為“消防隊”,不能只簡單的成為處理違紀學生的一個機構,應該成為培育學生德性的機構,不應該是整天説規章制度,應該是通過某種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塑造”,而不是“改造”。

感觸十四:

要從中華文化寶庫中,歷史積澱中,尋求和創新德育教育資源。如: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新解“好人有好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半杯水”等,來全面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人生境界,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教師德育工作心得體會

一、明確批評的目的

批評是為了讓學生完善自我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作為教師,要使批評奏效,既達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對立,首先,要從自身的角度明確地樹立起一個觀念,批評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一儆百”,不是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為了有利於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並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評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謂自我形象,是指學生對自己整體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價,許多研究表明,一個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學生更富於自信,在學習活動中更容易自覺督促自己,取得進步與成功,因此,批評既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進學生完善自我形象。

二、堅持批評的原則

根據不同批評對象和不同批評內容要分別堅持如下兩項原則:

1.公開性

可以就班級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普遍性不良現象或學習中的不良風氣開展討論活動,班隊活動,讓正確的集體輿論代替教師單一的批評,形成正氣,這樣,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就在活動中驚覺,反省並悄悄地加以改正,從而消除與教師情緒上的對立,達到師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隱蔽性

對於個別的錯誤行為,或在公開活動中不能自覺改正的行為,應本着保護學生自我形象的原則,採取一對一的批評教育方式,注意隱蔽性,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並告之這樣做的原因,學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師愛的同時自然也就從心理上接受了老師的批評,並願意為了改正錯誤付出努力,也達到了師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講究批評的藝術

批評的方式有很多,但當眾不留情的數落,苦口婆心的勸説,粗暴的訓斥,無聲的責罰,都將給批評罩上一件冷漠、無情的外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導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對立的不良後果,因此,要注意批評的藝術與技巧。

1.談話式代替指責式

學生犯了錯,教師常嚴厲地――指出其錯誤之處,並陳之以利害、曉之以利弊,希望學生明白錯誤對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責讓學生在心理上與教師產生距離,他在被動中聽,但未必主動地從心理上接納。

談話式以“我們來談談……”,“你能把今天的情況説一説嗎……”,“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的看法”等語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實現平等對話,消除對立情緒,這時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師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聯手克服缺點、改正錯誤的同盟,學生更容易在這樣的交流中認識錯誤,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愛,尊重和信任,從而產生改正缺點,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決心。談話起到了批評的作用,收到可能較批評更好的效果。

2.幫助法代替責罰法

學生在成長的階段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教師過多地橫加指責,或告之家長加以懲罰,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既於事無補,又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

當學生出錯時,教師要深入地瞭解出錯的原因,當時當地的情況,甚至於家庭狀況,誠懇地就學生所需去幫助他們。如:對於習慣性犯錯的學生,老師甚至可以幫助制訂改正計劃,幫助實施,幫助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也許是物質上的,也許是精神上的真誠的幫助能解開他們心裏的疙瘩,解決實際問題,去除導致學生犯錯的根源,進而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評

學生的表現,常受他們粗淺的是非觀,好惡感所左右,常從“自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逞一時之勇,求一時之快,對自己的缺點視若無睹。例如:

不珍惜時間,做事不嚴謹,學習不刻苦等等。

這種情況,可以採取遊戲,小品表演,諷刺與幽默,設計師之家等活動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適當地調換角色,成為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參與者,當他們感受到因自己的缺點導致活動的不成功或失敗時,教師再抓住時機幫助他們分析得失,啟發他們教育自己,這比教師命令、教訓、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冷處理代替熱處理

批評,在學生犯錯誤時立即進行,學生情感上難以接受,這時各種方式用盡也難奏效,使老師覺得采用紀律處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紀律處分只是一種強制性的措施,它能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後果,讓學生害怕、畏懼,卻不一定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其原因。這樣,紀律處分可能起到壓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須以冷處理代替熱處理,耐心等待、觀察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再通過班幹部、好朋友、家長一起疏導,水到渠成的批評,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評的注意點

1.要“批評”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項十分複雜細緻的工作,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和千變萬化的情況,教師一定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一把鑰匙一把鎖”,在進行思想教育時,不僅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師的批評應該是及時地“指點迷津”,析事論理,以理服人,對症下藥,才能切中學生心理矛盾,改變學生情緒狀態,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説: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要使自己的“批評”為學生樂於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曉之以理,而且要動之以情。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達。否則,理雖直,情不通也是難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這樣的批評才能起到警策,激勵,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評註意分寸

批評有的宜在課堂上或大庭廣眾中公開“説”;有的宜在課後個談心時悄悄“説”;有的宜點到為止,留點“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思索領會;有的宜條分縷析,講清利弊教會學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評於尊重之中,於表揚之中,於談心之中,於諒解之中,於自責之中,於關懷之中,於希望之中,於玩笑之中,於幽默之中,於激勵之中。這樣的批評,沒有疾言厲色的指責,沒有錯一罰百的處罰,但是被批評的學生在汗顏愧疚的同時萌生的是知錯改錯的決心。

4.批評還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評是為了幫助改正自身缺點,完善自我形象。批評時,教師還要注意適時地點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朝着預定目標前進,才能達到教師批評的真正目的――改正缺點,完善自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wx2g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