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德育心得體會(通用7篇)

德育心得體會(通用7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育心得體會(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德育心得體會(通用7篇)

德育心得體會1

最近幾年,我們在德育教育方面注重了德育與社會實踐基地的結合。讓學生定期在村裏規定的德育基地體驗情感,培養學生從小養成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品德。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的良好時機。我們帶領學生向村裏的五保户、老複員軍人敬獻禮物,與老人共賀節日。使老人感受到了人生快樂,體會到了老年生活的豐富多彩。很多同學把自己省下的零用錢,買來禮物送給這些爺爺奶奶。孩子們説我們自己少吃點、少玩點,為爺爺奶奶做點什麼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爺爺奶奶們開心,我們就開心,爺爺奶奶幸福,我們就幸福。老人節那天六年級的劉傑同學寫下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今天是我最快樂的一天。我和同學們與村裏的五保户、老軍人共賀節日。當我想爺爺奶奶們獻上禮物時,他們笑了,笑得那樣開心。望着他們那菊花般的臉,我不知説什麼好,淚水奪眶而出。我知道這是幸福的淚,因為老人們幸福了,我也幸福了。”從孩子們的話中,我們再一次體會到對學生們進行尊老、愛老教育是多麼重要。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傳統美德需要他們發揚光大。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好品德尤為重要。

在德育基地,我們還讓學生參加勞動,為老人種一棵菜、澆一瓢水、燒一次火、端一次洗腳水,讓學生感受到敬老的快樂。

通過德育基地教育,使學生們轉變了觀念。

德育心得體會2

認真學習了學校領導的講座之後,我對什麼是德育實踐活動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德育實踐活動課的開設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德育實踐活動並不神祕,德育實踐活動課也沒那麼難上。關鍵是認識問題,定位問題,認識對了,定位準了,很多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德育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侷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延伸。

如果只是組織大量的活動而沒有有效的管理與引導,將是雜亂無章的、無序的、低效的,所以要進行統籌規劃。家長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對社會、家長的宣傳工作。利用有關媒體、家長學校、家長會,廣泛宣傳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導社會和家長了解德育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對學科課程的學習,反而會因為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學會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有益於學科課程的學習,從而重視這門課程,配合學校開好這門課程。

德育心得體會3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着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怎樣才能不辜負“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怎樣才能完成黨賦予的培養人才的責任,這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對待並要用實踐作出回答的題。

我認為,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具體工作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説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並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薰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並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於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後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温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經過這次觀看學習,我受益良多;師德師風的建設對於一個學校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在師德師風良好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老師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德育心得體會4

今天我參加了由新泰實驗中學舉辦的道德教育主題班會,泰安英雄山中學的張峯老師執教的“感恩父母,回報於行”的主題班會觀摩課,着實感動了在場所有的師生。

整堂班會課班主任以主持人身份圍繞學生們身上普遍存在的“情感冷漠症”提出問題,隨着“真情訴説”、“拷問心靈——現場互動”、“體悟親情”、“真情告白”、“感恩於行”、“親情演繹”、“集體宣誓”等活動內容的層層推進,學生們紛紛回憶父母對自己百般呵護與關愛的事例,隨着下課的鈴聲響起,大家的第一感覺是四十五分鐘太快了!

在課下的交流中,一位來自石萊中學的教師急切地表達了他聽課後的感受:“今天的課太感人了!我是一名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今天的教育場景與其説是來觀摩學習的,還不如説是來接受教育的。令我再度聯想到父母對我的愛,宛若春風,吹奏出我人生命最初的激昂,吹散了我人生之路的陰霾。

心動,不如行動!我今天下班後的第一件要做事,是要向遠在家鄉的父母問聲平安!道聲謝謝!

德育心得體會5

小學的德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即讓小學生從小養成懂得守紀律、關心他人、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不怕困難。勇於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樹立熱愛特區、熱愛祖國的思想,並願意為特區和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小學的德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即讓小學生從小養成懂得守紀律、關心他人、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不怕困難。勇於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樹立熱愛特區、熱愛祖國的思想,並願意為特區和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一切。而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

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輸。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還必須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積極)課必須適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自然課可利用自然現象和實驗引導學生愛護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並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美術、音樂可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只要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當然,品德教育還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寓思想教育於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範行為,形成良好習慣。

我們完全可以結合班級實際和學校的中心工作來進行。例如,學校抓校風建設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和違紀現象,引導學生去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區分好壞,明辨是非,從而增強學生的“免疫”力。如果學生無法分辨或意見不統一,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切忌過早下結論和簡單地灌輸。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遊戲,參觀旅行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深化教學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心得體會6

古人云:“師有百行,以德為首。”德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的生命。“無德不成師,德高才為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師德。我,一個初出茅廬的教師,內心雖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力爭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可是真要説起如何做,卻是無從入手。但是短短几天的師德培訓學習中各位老師的旁徵博引,現身説法讓我學到了很多,因此我也逐漸懂得了做一名人民滿意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德修養方面

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説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未來的教育家應該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才會愛你,也才會讓你在和他們的交往中忘記外面的世界,忘記生活的煩惱。朱和新先生也講過: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熱愛,在每個孩子的瞳孔裏,有一顆母親的心。教育,需要母親般的愛,但是教育的愛,更需要尊重,更需要賞識,更需要寬容。

學生是活潑潑的生命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養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要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必須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架子,不僅要蹲下來和孩子尋求平等的對話,還要留有一份純真,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彷彿都是為了賞識而來到人間的。賞識教育最難得可貴的首先是對學生,對孩子,對教育對象永不放棄尤其是教育者所傾注於弱勢羣體的關愛和期待。賞識教育的奧祕在於讓孩子覺醒,每一個生命覺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

愛還需要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一種高尚的境界,面對露珠一樣的學生,有時候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此外,教育需要責任。責任源於愛心,其本身亦是真愛。如果説,沒有責任的愛是無法存在的。那麼,沒有愛的`責任同樣也是不可想象的。教師崇高的職業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教師必須發現教師職業的生命意義。熱愛教師的職業崗位,必須把它與祖國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事業和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新人的重大工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責任就是要求廣大教師要按《教育法》、《教師法》的要求,認真履行人民教師應盡的職責。這種職責是基於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未來的一種深沉的使命感,而又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高度責任心。

二、課改理念方面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為整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動力的同時,也在改變着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必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切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卻是扮演探索者、學習者、合作者、引導者、傾聽者、欣賞者、支持者的角色,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在新課改的理念下,一個好的教師必須具備三個層面的素質:深厚的文化底藴,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學機智等。其中文化底藴是最重要,最難做到的,也是教師最為缺乏的。因為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藴,教師才能內源性地生長出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此外,教師必須要養成讀書的習慣,經常參加教育科研活動,參加各種教師培訓活動,提高自己,充實自己。

三、教師專業發展方面

學校要發展,教師是關鍵。在課程改革逐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年輕教師來説,教師專業發展要經得住學習關、實踐關、職業倦怠關的考驗。

專業知識是一位教師外在美的依託!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通用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社會、歷史、天文等知識既有涵養人文素質的價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則是教師專業化的必然要求。新課程中有不少新知識、新實驗、新方法。不學習,不重構學科知識體系就會落伍,所以教師應該對這些知識進行粗讀、細讀、摘讀、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學本質上更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大凡成功的教師都是很注重學習基礎上的實踐。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步是把書教好,讓學生喜歡你。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研究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是教師的試驗田,教師務必立足課堂,立足學生,立足教材。若沒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貼近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成為一種“無效“的教學;沒有研究,也就沒有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理念,有條件的教師要進行教育科研。

據研究,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隨着教齡的變化而變化。據調查,教師的職業倦怠在教師生涯的最初幾年就開始呈現,而且隨着教學時間增加開始不斷加重。為了擺脱職業倦怠,教師首先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其次要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創造條件滿足自己的高級需要,即實現自尊、自主、自我。此外,還要補充教育哲學資源,加強哲學修養。

除此以上三個方面之外,教師的師德還包括班主任專業化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在此不一一詳述。

這些就是我在暑期師德學習上的體會和心得,並以此鼓勵自己,鞭笞自己,努力使自己勝任教師這個職業,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

德育心得體會7

長期以來,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頭痛的問題,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些現象和存在的問題,隨着工作的深入,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越來越長,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真可説是千變萬化,德育工作是越來越難做,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注重滲透德育思想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陣地”。

那麼,究竟語文學科進行德育滲透時應注意什麼問題?下面談談我多年來這一方面的心得體會。

一、要樹立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理念。

德育內容應該説在各語文學科的教材裏都有所體現,因為各學科的課堂教學都應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師只有牢固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有着強烈的責任感,才能自覺做到教學育人,切實履行授業傳道、教書育人的職責。

二、要善於分析學生,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

我們面對的是“特殊”的羣體,文化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不夠,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滲透德育思想時要十分注意找到“興趣點”,它是否被學生接受。是否有力於學生髮展。

三、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語文學科教師進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與效應相對應,注意改善與教育對象的關係。我們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愛心換愛心,以信任換信任,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讓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進行,增強德育的滲透性和效果。

總之,要選擇科學有效的滲透方式。在“潤”字上下功夫,像春風化雨那樣點滴入土,滴滴注入學生的肌體,把好的道德種子播入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科學文化素質、道德情感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得以發展。

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課程資源中的德育因子,積極實施德育滲透,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最終是能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qzn8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