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小學音樂讀書心得3篇

小學音樂讀書心得3篇

範文1:《體驗音樂》

小學音樂讀書心得3篇

學習使人進步。在閒暇時看書、廣泛閲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閒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誌、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體驗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著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著。讀過之後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鑑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體驗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着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脱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於學生體驗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讓學生“帶着問題聽”,“想着聽”,“動着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通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 感謝《體驗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範文2:《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讀書心得

“新課改”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的簡稱,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方面,新課改一反過去過於注重知識傳授,而是轉向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更多地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實踐、去學習、去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理解和記憶,體驗過程,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在課程結構方面,對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設立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以求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課程內容方面,力求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繫的活的知識。 在課程實施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轉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在課程評價方面,評價更多的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而不是以往的甄別篩選。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正以令人矚目的速度向前發展。身為音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完善自我,從思想認識上走進音樂新課程 。

一、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音樂課程標準》不僅充分闡述了“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課程理念,而且把“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列為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足見對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視。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要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融入學法指導,對學生的教育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授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最大努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便於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為學生提供學習、積累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使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淋漓盡致。

二、建立新的師生關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學習,教師扮演着知識灌輸者的角色,教師的角色嚴肅刻板,與學生之間有着難以跨越的距離,總是高高在上。學生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在課堂上,逐漸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沒有豐富的想像力,缺少創造性思維,個性喪失,成為學校的“制式產品”。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很重要轉變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音樂新課程》在其理念部分明確的表述:“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放下架子,把學生當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尊重學生,信任和關心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建立起朋友式的師生關係。課堂上教師使用親切、自然的語言,使教學富有感染力。同時教學過程中,多用親切的微笑,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創建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學習,大膽地思考,大膽地去創新,敢説敢問,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思想,,充分發展學生個性,引導學生創新,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質量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課程改革,僅僅依靠黑板、粉筆和教科書就可以完成教學的全過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面對着現在的教材多媒化、資源共享化、教學個性化、學生需求多樣化的新形勢,教師需要掌握新的教育技術手段,這就需要教師在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抽出大量的精力投入在新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多媒體充當了音樂信息傳遞的載體,能長期儲存大量的教學音像資料,供師生隨時檢索。對於教學中的重點或難點,教師口授或板書不易表達清楚的,可藉助多媒體系統圖像、動畫、文字、音響等形式表現音樂及相關教學內容,讓學生清晰觀察,加深印象,幫助理解。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極大拓寬音樂教學容量,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四、培養創造性素質,樹立科研創新精神

音樂教育是最具創造性特徵、最具創造性發展價值的學科。由於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因此,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國家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如果僅僅把音樂創造融在其他音樂教學內容中,就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育人的作用。因此在關注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更要關注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對音樂教學更有創新探索的精神。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都是在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層次徘徊,學生也是機械式地接受。而新課程目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必須具有過硬的創造性素質和探索性的精神,才可能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教師要充分意識到科研創新的重大意義和必要性,改變教學過程中長期的循規蹈矩和經驗授課,在教學實踐中挖掘創新點,發現新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個性的發展,讓學生認識、體驗、創造音樂,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達到我們新教學理念的最終目的。

範文3:《中國音樂教育》讀書心得

一、《中國音樂教育》是音樂教師的良師益友。音樂審美教育體現在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中,體現在音樂教育教學的活動中,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教學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在這些方面,中國音樂教育專刊為音樂教師提供了及時的幫助和引領的作用。對於我們及時瞭解教改動態,教育資源教育信息等提供了通暢的渠道。是音樂教師的良師益友。

二、資源豐富、內容廣泛,是音樂教師教學的資源庫。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信息量大,交流面廣,教師不用走遍千山萬水便可知各地區的教育教學動態,幫助教師作好教學交流,可以看到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音樂教育成果,為音樂教師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台。

三、教學研討氣氛濃厚,為一線的教師提供了教學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音樂課教學的確比以前鮮活了許多,可是在深入一線聽課的過程中卻也發現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如果音樂教改抓的只是表面的轟轟烈烈,忽視了音樂的本原——音樂性,那將是可怕又可悲的事。音樂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音樂的想象力、還要引導學生提高學習音樂的意志力、音樂的表現力等。音樂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關注音樂”,就是要僅僅圍繞音樂的特點實施教學。

四、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20XX初,《中國音樂教育》在北京昌平區舉辦了“名師大講堂”這是課改以來一項重要的音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了新意,老中青音樂名師同時登台獻藝,顯示了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音樂教學風貌使人們領略了名師們的風采:從容面對異地學生、靈活駕御各種課型和善於處理課堂應變的深厚功底。在感慨教學活動優質的同時應該感謝本刊物給出的信息。

《中國音樂教育》專刊與音樂教師、教學、與生活具有廣泛、密切的聯繫,讀她使我們很受益。

標籤: 小學 音樂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qmqz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