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1

中國的漢語比其他語種語義更豐富,需要聯繫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對語言有敏鋭的感受力。要把學習指導深入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捨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捷徑。而“寫作也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人的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正如文如其人,寫作也是在反映着一個人的人品、學養和聽説讀寫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體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二)在語文課的堂上,應鼓勵學生髮表屬於自己對觀念、對現象的獨特見解。

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敢於標新立異,讓他們覺得教師重視他們的想法,以此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日益增加。也可以在班級發展討論小組,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由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還有好差生討論,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等,課堂上人人是質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學生可從中獲得知識,並在交流中活躍了思想,如此不斷循環,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錘鍊中獲得。

(三)在語文課上用課文的空白,讓學生髮揮豐富想象,拓展思維。

課本內容當中作為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爾搴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文學作品中,思維空間的存在,期待着學生的參與,召喚着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視覺出發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

初中的孩子對寫作有着自己的好奇和觀念,所以老師的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開始寫作的時候容易動筆,容易想象,樂於表達,更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正確、客觀、充滿想象好奇地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引導的同時,要帶有鼓勵,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鼓勵他們寫想象中的事物。要呵護童心、童趣、童真,要去發現身邊小事物,感悟大世界。

一粒沙裏看世界,一朵花裏有天堂,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眼去發現,去領悟。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2

學習了李老師的視頻,真是受益匪淺,李老師講的很深刻,也很全面,對於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我也有一些感悟,我認為作文教學應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重視平時積累,巧練多思多評。

一、方式靈活,激發興趣

教學家布魯納説:“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了興趣,興趣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積極主動去認識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習過程的內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求知,“艱苦”的學習活動在他們看來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厚積薄發,重視積累

眾所周知,寫作教學與寫作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學中,務必使學生明白,寫作積累需要長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三、巧練多思,多評多議

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可通過多評多議來實現。在評議中,學生的作文水平也會得到很的提高。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及時有效的評價不但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為學生指明進步努力的方向,從而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慾望。

總之,語文是一門綜性很強的學科,而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又舉足輕重,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找到有效的方法,實踐教書育人的總體目標。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3

農村中學創新作文教學讓教師們覺得難入手,難引導,難分析,顯得尤為棘手,而學生也對作文望而生畏,甚至是怕上作文課,怕見到作文題目,從而形成了教師不知如何教,學生不知如何學習的現象。為此,我們申請的課題《農村初中創新作文的研究》就是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作文水平。經歸納認為,其實就是“擴展農村中小學創新作文教學課堂,讓學生體驗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和互動,及對情態、行為、事物和策略的內省體察,從而掌握某些行為習慣,建立某些情感、態度和觀念,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創新水平。

一、利用有效資源,擴大學生閲讀面,增加素材積累,在他人作品基礎上創新

學生頭腦中的語言枯竭,積累甚少,材料的組織能力差,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更缺乏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積累基礎,借鑑別人的有效資源,這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充分利用學生閲讀時間,有目的性地向學生介紹別人的作品,讓學生主動走進別人的作品,從別人的作品中深入體驗,作好摘抄記錄,寫好讀書筆記,完成讀後心得體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角色或故事情節,找出創新點,展開聯想,寫出自己的東西來。比如:在指導“成長的煩惱”作文課前,筆者有意讓學生從資料中瞭解了高爾基的《童年》,並摘取了部分內容供他們閲讀,以此作為了課前的準備基礎。學生在隨後的課堂上準確地找到了《童年》的創新點,如高爾基的豐富的語言、主人公的生活經歷、主人公對生活的態度、對當時的社會現狀的分析等等,然後,教師引導他們從創新點回到現實中,對號入座進行成長煩惱的創作。這樣一來,學生的創新點有了,寫作有了依據,寫出來的文章都顯得有血有肉。

二、擴大課堂範圍,使學生深入實地觀察,收集作文素材,進行體驗創新

雖然,學生生活在社會中,卻沒有去留心,要寫出自身的切身體驗,就顯得尤為吃力。社會生活、大自然是學生作文素材的源泉,我們應有針對性地把學生帶入社會、大自然,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實地觀察體驗,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資料,積累作文素材。比如,在寫“農忙”作文前,安排學生利用週末在農民伯伯家進行一次採訪,做好採訪記錄,並讓他們在農田旁進行一次實地觀察,做好觀察記錄。學生通過實地觀察體驗,不僅看到了農田中的“人、事、物”,而且從中體驗到了農忙的氣氛和其中“人、事、物”的關係,掌握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農忙”的作文,就不會感到下筆如千斤重,而會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切身體驗寫下來了。再比如讓學生寫“我的校園”這篇作文時,筆者讓學生在校內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讓他們先根據方位繪製了學校平面圖,再進行方位介紹,並對各地點加以自己的創新理解説明,這樣,他們便掌握了這篇作文的第一手資料,有了素材,當然就能順利地完成創作。

三、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感悟素材,完成感悟創新

作文素材來源於生活,但並非事事我們都可以去親身體驗,我們也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走進生活,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條件更為有限,就難體驗了。對此,筆者經常在課堂上進行了大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模擬情景,產生真切體驗,這樣同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指導學生寫“交通安全”這篇文章時,模擬了這樣的情景:在全班抽調了五位同學,分別扮演了五位駕駛員,讓他們在教室的過道上,模擬駕駛。提供情景為:A因車輛出現故障,當道修車,B因酒後駕駛,飛速前行,撞向了A,此時,C、D、F正快速前行至此……然後,這五位同學自行創新表演。

演出中,同學們都根據對交通安全規則的理解,進行事故後的創新安排,突出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未參加演出的同學,也紛紛出謀劃策,緊緊圍繞交通安全規則進行創新。活動後,同學們的作文都取得了未曾意料的效果。

四、營造作文學習的良好氛圍,讓學生體驗到作文學習的樂趣,用心體驗創新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農村中小學條件非常有限,學生被動接受太多,因此,教師過多地向學生講授作文的理論,不會讓他們有興趣可言,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對此,筆者認為營造作文的學習氛圍,是教師的一大責任。

首先,在近三年年來,筆者一直堅持讓學生留心生活,主動和他們一起寫日記、隨筆,卻從不對其進行檢查,讓他們充分信任教師,更讓他們找到了用語言記錄生活的辦法,形成了個人的寫作小檔案,形成了愛好動手寫東西的良好習慣。

其次,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從不採用過極性、批評性的語言,讓他們首先喜歡上教師本人,從而愛上了作文課。

再則,在作文評改中,常常用批改後的學生作文進行示範,讓他們建立了自信心。

最後,指導個別較好的作文,參加投稿,讓他們的文字變成了鉛字,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作文氛圍。

以上僅為我們語文課題組在教學中的一些小技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向各位同仁學習,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很好地完成農村中小學作文創新教學的使命。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4

新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在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一指導思想充分傳達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了“作文與做人的統一”,警示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力戒“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沉痾。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專門向學生大講作文技法,而且要啟發和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是説,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培養對生活的感情,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圈子,帶領學生多接觸自然,認識社會,培養健康的人格。如何讓學生多親近自然,多接觸社會,儘快地走進作文天地;如何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加強語言的積累;怎樣設法讓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培養用自由的筆墨寫自由的精神,讓作文成為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更好的發揮作文教學課的作用,成了眾多語文教師關心的話題。在此,我就作文教學談幾點個人的體會,供大家參考。

當前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多,中學生真正對作文有興趣的少,普遍害怕作文,厭煩作文,寫不好作文。我通過多年的作文教學,談談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問題有如下幾方面:

1、斷了學生作文的“活水”源頭。

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熟了,有先決條件了,就可能寫出好文章來。因此,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在讀書上下工夫,讓學生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見多讀書是學生作文的“活水”源頭。而現在,學生主動閲讀的少,閲讀視野窄,斷了學生的“活水”源頭,學生頭腦幹涸,無水可流,怎寫得出文章呢?學生説:“我不會寫”,其實往往就是沒得寫。

2、遠離生活,漠視心靈。

我們現階段的中學生大多不瞭解社會,不熟悉生活。學校講封閉式管理,家長害怕學生混入社會,沉重的課業負擔把他們關在教室裏,沒有時間瞭解社會。所以作文時就只有瞎編亂造,無病呻吟,甚至故作高深。

3、語文教師自己不會寫作文。

古代私塾先生詩寫得好,才會被請去當老師。朱自清、葉聖陶等人既是語文教師,又是著名作家。所以提高語文教師的寫作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針對“下水作文”的討論已很多,我認為還是應該提倡的。試想,語文教師如果只會“看”作文,出作文題目,還妄下評語,是“難服侍的婆婆”,故作老道的“醫生”,而自己不會寫作文,是多麼尷尬的事啊。

初中作文教學的心得體會5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一種綜合性的創造性練習,具有綜合性、創造性和技能性的特點,所以作文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這也難怪封建社會要以“一文定終身”。然而在中學作文教學中,作文難寫、難改卻是很多同學老師共同的感受。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好作文是誇出來的”

經觀察,很多學生對寫作喪失興趣主要是在寫作中缺少成功感。無論文章怎樣,都是學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所能表現出來的最佳水平,而我們老師習慣以挑剔的眼光來看待文章,以某種權威的身份自居,往往對文章自認為不足的地方大加刪改,曾經的“作品”現已是“滿目瘡痍”。我相信學生拿到被老師點評得一無是處的作文,心中的挫折感是不言而喻的',這樣的失敗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在學生身上,他怎能對寫作還保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認為作文的批改思路應該由發現問題轉變為挖掘優點!每學期,我要建立一個學生作文檔案,在改作文時做好詳細的記錄:好的標題、好的詞語、好的句子、段落等。評講作文時儘可能把表揚的面擴大,爭取讓絕大多數同學的作文都能被提及,這樣學生便會有一種被關注的快樂與滿足感。只要用心去感受,我相信在學生的習作中各色的優點都能被髮掘,即使它在老師的眼裏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但於學生卻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二、“凡事預則立”

如果做事有目標,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凡事預則立”。我在作文教學中尤其強調目標的重要性。每次作文我通常讓學生擬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範圍可以只是簡單的書寫、段落的安排,也可以是文章的構思、立意等方面,並讓學生把自己認為該次作文較好的句子、段落標註出來,這樣一來,學生作文的徵對性就強了,往往寫作時就會十分注意自己定下的目標。如一個作文語言原本很差勁的學生,把本次作文的目標定位於爭取在作文中努力營造精彩語句,他在這次作文中肯定會精心構思打磨一些語句。老師在批改時只需留意他的目標完成情況,一旦做得好,便不遺餘力地讚美。在這樣定計劃,完成目標,再尋找目標再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作文能力會逐漸地增強。

三、“弟子不必不如師”

“作文的批改是一個繁瑣的工作,從老師的角度看,有時甚至會感覺吃力不討好,因為有些學生只是關注於分數,對老師的批語卻重視不夠。如果把評卷的權力下放給學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做一個客觀的評價,稱之為自評;既而在全班範圍內交換評改,稱之為他評。學生已習慣把自己的作文給老師披閲,一旦要把作文展示給同學看,就會有一種潛意識的比較,要將自己最完美的一面示人。作為評卷者,要想着自己的觀點能使別人信服,就會有一種角色換位,批語也會顯得嚴肅認真,小到錯字別字,大到選材立意都可能給同學提及。如一位平時書寫極差的同學要想批評別人的書寫,他留在同學作文捲上的這一句話的書寫肯定是十分在意的。待到下次發作文卷的時候,看到同學繞有興致交換作文,互看批語時,你不得不感歎“弟子不必不如師”

四、“樣例學習”和“幹中學習”

當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起來之後“寫什麼”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涉獵更多的寫作素材從而養成寫作能力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思考的問題。心理學家總結出學習的兩種模式:一種是“樣例學習”(learning by example),另一種是“幹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樣例學習”要求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找出規律。“幹中學習”首先是確立問題,要求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徵對作文教學實際,我們可以根據這兩條規律把寫作分為兩點:多記多聽是基礎;多練是關鍵。

教師可利用語文課堂情感平台的作用,聲情並茂地朗讀一些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可以是老師挑出的一些課外讀物,也可由同學自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美文,內容不拘一格,讓學生在傾聽中感動,在感動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這種樣例給學生帶來的啟發是無窮的。在這種耳濡目染中,學生的眼界更寬了。“見多才能識廣”,讓學生自由涉獵時必須做好讀書筆記,培養他們靜心來閲讀的習慣。這樣是量的積累,只有經過大量的閲讀,在量上下功夫,並有意識地加以模仿,才能引起質的變化,形成學生一定的寫作能力。此之謂“樣例學習”。

古語云“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要寫才是硬道理。週記是語文寫作中一個易行且有效的方式。這不僅是寫作,也是對學生成長歷史的記載。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每學完一篇課文後思維非常活躍,一方面受作者的影響,展開各種聯想,一方面是對作者的觀點並非完全贊同,而想自己樹立觀點,於是我總是趁熱打鐵,每上完一課總是選一個點讓學生自由闡述,這樣使學生一改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以創作者的身份出現,成為學習、認識的中心和主體,為保證態度的端正,我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記在書上,字數儘量控制在200字以內,力求觀點鮮明,這種方式,學生反應很好。如學完《咬文嚼字》我出了題目:《讀書一定要咬文嚼字嗎》;學完《故都的秋》,學生便很有興趣的記下了《校園之春》等。這種寫作方式隨意且操作性較強,在練筆的同時又鍛鍊了學生的思辨性,所以學生對此反應較好,真正達到了“我以我手寫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學上的一些心得體會。我相信在這一些方法的引導下,學生對寫作的態度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一改寫作時的懼怕,取之的應是對作文的期待,從而真正實現由被動寫作到主動寫作的轉變。“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對某事能“好”字當先,還有什麼做不好的呢?這樣中學作文就不再是一個令老師、同學頗感棘手的問題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nkldz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