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語文教學在課改中的一些感受

語文教學在課改中的一些感受

一、兩種觀點

語文教學在課改中的一些感受

這次課改,就目前來看老師的觀點主要是積極與消極。處於消極的,還沒把新的教育理念付諸於實踐。他們把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素質教育”只是空喊口號。為什麼?因為學生家長以及社會還在以分數論英雄。什麼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等等,對他們來説都還持懷疑態度。學校為了經濟收入,為了生源,不得不順着社會和家長的心理。可見,學校及老師雖有苦衷,但不改變教育觀念,目前生員再多也是短暫的。作為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學校領導呢?更要放眼未來。種種跡象表明,應試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素質教育已在全國鋪開,高考及中考試題則以新課標為準,如果觀念不變,很難成就我們的教育事業。因為應試教育已經過去,素質教育體制已基本完成,走在前列的,“不再是僅僅為了一張文憑,而是為了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教育不再是僅僅為了適應就業的需要,而是要貫徹於學生的整個一生。”這樣的學校,不是壓着學生學,而是教學生怎樣去學,自願去學、愛學;這樣的學校,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因為這是他們的樂園。

歷史上有許多大人物都是憑自己的喜愛並努力奮鬥成功的:高爾基沒進過學校,卻成了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蒲松齡連進士文憑都沒拿到,卻寫出了傳世之作《聊齋志異》。他們靠什麼?靠自己喜歡,喜歡了,就把學習當成娛樂,把外人看來很苦的寫作當成娛樂。當然,這是大人物,但小人物何嘗不是這樣?學生中有的理科好,有的文科好,有的體育好,因為這其中有他們的愛好。因此,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總結出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學生才喜歡學。

目前的課改是最新的,符合人性發展創造的教育。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老師和學生,都應有超前意識,以適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

二、對探究式教學的一點嘗試

課改提倡探究式教學,其實,這就是啟發式和討論式的集中體現,也是傳統方式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機整合。要啟發學生,師生之間就要共同參與,展開討論。其中,教師的組織,引導都起着重要作用。組織不好,就會混亂,沖淡主題。因此,語言必須是啟發式,畫龍點睛式,且具有藝術魅力式的,如此才能對學生有感染力;才能對學生的注意力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才能使課堂教學既有組織紀律,又有寓教於樂的互動氣氛,以達到轉換角色,培養學生個性及創造性的目的。

如講解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不像以前那樣,只是由自己講,因為那樣就會使學生被動,學生沒有主觀能動性。所以我先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掃清不懂的生疏的字詞。到上課的時候,先讓學生上講台,把生字生詞分別注音和用自己的語言將解釋寫在黑板上,讓下邊的學生監督是否錯了,錯在那裏,怎樣改正,這一環節僅用10分鐘。接着,又充分發揮老師的語言藝術,用5分鐘介紹了偉大的革命家朱德的家庭,以及這篇文章產生的背景。要學生自己劃分層次,然後分組或單個朗讀,讀一層次,就採取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討論這個層次主要寫了什麼,再用一句簡潔的話寫在黑板上。最後是歸納“母親的個性”,通過啟發,有的説勤勞,有的説善良,最後連堅韌、有遠見,能支持朱總司令不斷革命都歸納出來了。為更深一步啟發學生,我又補充説:“朱總司令生在農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母親的支持下照樣能幹出驚天動地的事業。可見,人的作為,決定的因素不在家庭的好壞,而在人的個性及獨立的創造性。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培養人的主觀能動性。

教有方法,但無定法。上邊的舉例,僅是筆者傳統方式與新理念指導下探究性的嘗試。課改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個性,其實老師也應有個性,有不斷的創造力,有獨到的見解,根據不同的學生素質採取不同的教學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得到實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lrrjv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