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垃圾分類後的心得體會

垃圾分類後的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垃圾分類後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垃圾分類後的心得體會

垃圾分類後的心得體會1

最近幾年,咱們國家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開始重視了,我們增城和國內的許多城市一樣,也開始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應該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業,我本以為應該會得到大家的支持,但事實好像並不是如此。垃圾分類,不得不承認,它是一項比較麻煩的事情,現在的人忙着這忙着那,雖然生活在這個文明的城市,卻總還是能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現象,隨手亂丟垃圾,那何談垃圾分類呢?很多人可能受家庭的影響,沒有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所以對環保的新政策不以為意,但我們還是看到很多的人正在為這項事業努力着。

目前,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分類垃圾箱”存在感很低。大多數馬路、街道上都有標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類垃圾箱,但卻很少有人按照標誌投放。大部分人在扔垃圾的時候都沒有去看上面“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樣,有怕髒的還直接將垃圾放在了垃圾箱的上面。有市民反映,他們在扔垃圾的時候,都不太注意是不是分類垃圾箱,能把垃圾扔進垃圾箱就已經不錯了。同時也看到,環衞工人在清理分類垃圾箱內垃圾的時候,都是一股腦兒裝在垃圾車上,並沒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對垃圾分開收集。環衞工説,因為大家扔的時候都沒什麼區分,他們清理的時候也就無法分了。垃圾分類是人們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現。對城市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類處理,既可以改善環境衞生,又能提高垃圾的資源化率,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而現在人們垃圾分類的意識依然沒有明顯的提升。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是垃圾分類過於籠統。與發達國家複雜的分類方法不同,我們僅將垃圾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這直接導致垃圾處理上的困難。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細化程度令人目眩,如廢棄的脣膏和口紅內的物質要放到可燃燒物品裏,當脣膏用完時,脣膏和口紅的外管,就要歸入“塑料製品”或“小型金屬”。這樣的分類雖然看起來比較煩瑣,卻為更好地回收利用打下了基礎。

二是缺少完備的垃圾回收產業體系。分類的目的是處理再利用,如果沒有後續的產業支持,垃圾回收很難真正落實,環保就只能停留在口號階段。最明顯的是例子就是廢電池,在回收提煉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全國每年幾十億節廢電池至今找不到歸宿。

三是環保宣傳和服務還遠遠不夠。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還是其他垃圾,瓜子殼應該扔在哪個桶裏,一把破爛不堪的雨傘是否屬於可回收物?我們每人每天都會扔出許多垃圾,但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這些垃圾怎麼分類。

四是市民的環保意識有待加強。養不成好習慣,在家用不同垃圾袋把垃圾進行分類就已經很困難,大多數居民並沒有對分類標準形成準確的認識,環保意識還沒有跟上,特別是一些生活垃圾,居民很難將其進行準確的分類。

所以,我們要真正把垃圾分類落實好,首先政府部門要發揮牽頭協調作用,充分發揮街道、居委會、小區物業的管理功能,可以建立由區市容局負責協調、監督,建委、規劃、房地、街道辦事處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市容環境衞生管理模式,形成縱橫交錯,上下貫通的綜合管理機制。其次是有關部門應認真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規定,並開展宣傳和專業培訓工作,讓大家能夠將垃圾進行準確的分類;可以制定生活垃圾收費政策,建立減量減費機制,逐步實現利用經濟槓桿促進垃圾分類;同時,政府還要適當增加財政投入,提高垃圾分類管理的科技含量;要擇址辦一個大型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廠,對不同性質的垃圾進行分類、預處理;配備分類收集設施設備,居住區的生活垃圾收集投放點,應配置相應的分類容器;做好垃圾源頭分類後收集、運輸的`後期工作,利用專項資金為分類單位和作業單位配置分類收集工具和分類運輸車輛。最後是要加大社會參與的宣傳力度,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在立法方面要為垃圾分類提供法律保障,齊心協力改變居民將垃圾倒進垃圾箱了事的習慣。

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垃圾,一旦分類回收就都是寶貝。垃圾分類創造的是一個無垃圾的社會,一個使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而這一切只需要我們的舉手之勞。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麗。

垃圾分類後的心得體會2

垃圾,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可是,如果不把垃圾好好的清理,那麼,藍天白雲也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在今年暑假,我真正的瞭解到了清理垃圾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暑假裏的一天,我到鄉下的奶奶家去避暑。走在一條鄉間的回家小路上,我發覺這路變得平坦了,不再坑坑窪窪了,路旁那些髒兮兮的東西竟也神奇的消失了,不像以前那般的泥濘和髒亂了,最引人注目的要數路旁那兩隻顏色鮮豔,一藍一紅的大垃圾桶!每隔一段路就並排站立着,好像保家衞國的戰士!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路重新修過了嗎?還是現在G20的召開,連農村也發生了變化?一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奶奶,現在村裏的路怎麼煥然一新了啊?”剛到家門口我就迫不急待地向奶奶喊着!“呦!寶貝來了啊”奶奶一聽到我的聲音就馬上迎上來。“真不愧是讀書人,這麼快就發現了村裏現在的不同!”“對啊對啊!今天我一路走來,發現村裏的小路變得可乾淨整潔了!還有路旁那麼多垃圾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親暱的拉着奶奶的手,不停地追問着!“我的孫女可聰明瞭,你自己想想!”奶奶反握我的手,故作神祕地説道。我撓着腦袋,眼睛咕嚕一轉,“難道是因為路旁的垃圾桶帶來的變化?”“真棒!”奶奶一邊向我豎起大拇指,一邊笑眯眯地説道:“上個月村裏派了好些人來,把大夥兒聚在一起,讓我們學習關於垃圾分類的知識,教我們日常用品該如何分類,他們還説,城裏分成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我們就把垃圾分類的更加精確,就像廚房垃圾,還有……”奶奶津津有味地説道,“原來我們哪懂什麼垃圾分類啊,加上又不識字,現在好了,有了幾隻顏色各異的垃圾桶,我們知道了該怎麼放垃圾,不像以前那般亂扔垃圾,不光我們的小路和其他地方,乾淨多了!而且空氣也更加清新自然了…,”聽了奶奶的話,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都是合理處理垃圾帶來的功效!

回到家中,我仔細思考起來,如果將垃圾分類多樣化,那就有助於環境的提升!現在,我們一般只採用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有時候甚至直接把垃圾一股囊的扔進了垃圾箱,這樣,我們的環境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從報紙、網上了解到,垃圾可分為: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危害垃圾和其它垃圾等,可回收垃圾就是一些可以廢物利用的東西,比如廢紙、金屬、塑料、玻璃、布料等,就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舊報紙、雜誌,易拉罐,玻璃瓶,舊衣物這些東西;在每一次做飯吃飯時,都會產生很多垃圾,如骨頭、蔬果皮,剩飯等,這些廚房垃圾把它們收集起來,可是能當作肥料來幫助農作物生長的呢!當然,在生活中,不免也會出現對我們自身,對環境有害的垃圾,那些廢舊電池、破損的日光燈、水銀温度計,要馬上處理掉;此外,像破磚瓦陶瓷,枯萎的花草,就應該分類為其它垃圾。各類的垃圾都要由不同的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理,這樣,可回收的垃圾再一次利用,具有危害性的垃圾批量的焚燒發電,廚房垃圾當作肥料來使用,其它垃圾再衞生地去填埋,把所有的垃圾都綜合利用起來………垃圾分類將會更加有秩序,人們也就不再會看到臭氣熏天的垃圾出現在生活中。

垃圾是危害我們健康的“”也是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不能只靠環衞工人與政府的行動。更要靠我們的自覺地把垃圾扔進合適的垃圾桶,把垃圾分類好,讓這些垃圾變廢為寶,經過回收再利用,不僅可以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還可以提高地球資源的利用率!我們把垃圾分一分,那麼,藍天白雲就不是夢,潔美的家園要靠所有人!

垃圾分類後的心得體會3

學校大課間活動時,班主任沈老師向我們宣傳垃圾分類,讓大家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共建綠色家園。

回家路上,我默默盤算着:垃圾分類,從我做起。該怎樣開始呢?雖然老師大致給我們講了一下垃圾的分類,可是家裏扔垃圾從未分過類呀,我該怎樣來影響大人呢?

吃過晚飯,全家人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習慣性地把我喝完的飲料塑料瓶往垃圾桶裏扔,我趕緊大喊一聲:“停!”媽媽詫異地回頭望着我,我神祕地朝媽媽笑笑,“媽媽,我考你個問題,你手裏的垃圾是可回收的還是不可回收的?”“這還不簡單,當然是可回收垃圾嘍!”我見媽媽慢慢入了我的圈套,開始慢條斯理地説:“既然是可回收垃圾,那你為什麼扔掉呢?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哦,原來我女兒做了環保小衞士呀!那好,我也來考考你,如果考試合格,以後家裏垃圾歸你分配!”媽媽拿來了一大堆東西:塑料、報紙、鐵塊、過期藥品、煙頭、香蕉皮、廢舊電池、玻璃等放在我面前。我信心滿滿,老師剛教過。我快速地把垃圾分好類。媽媽一看,點點頭説:“不錯,塑料、報紙、鐵塊、玻璃是可回收的,煙頭、香蕉皮是不可回收的,廢舊電池是有害的……”

不過,我還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媽媽從我分的可回收垃圾裏拿出了過期藥,説:“你別看這盒藥沒拆封過,但過期了,人服用了過期藥片可能會對身體有害,所以不是可回收垃圾哦,是有害垃圾!”媽媽接着説道:“你雖然錯了一題,但是考試及格,畢竟你也給媽媽上了一堂課,垃圾不可以隨意丟棄,我們全家從今天開始響應你的號召,實施垃圾分類吧!”“耶!計劃成功!”我暗自竊喜。

從那天開始,我們全家總動員,家裏分了3個垃圾桶,我分別貼好了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的標籤,全家人互相監督。幾個月下來,可回收垃圾收集了滿滿一大袋,雖然是一些不起眼的垃圾,但這些垃圾絕對有用武之地。學校開展了“以物換物綠色存摺”活動,每個星期五,我都會拿2大袋可回收垃圾去學校。看看我幾個月的成果進了環衞所專門提供的垃圾袋裏,我的心裏別提有多滿足!

大家行動起來吧,從我做起!小手拉大手,一起參與到垃圾分類活動中來,我相信我們的家園會變得更美麗!

標籤: 心得體會 垃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kww8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