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2021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精選5篇)

2021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1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1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精選5篇)

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1

我校語文教研組於20xx年10月份舉行了第一輪聽評課活動,參加了教研組的這次活動,我學會了許多的教育教學方法,對小學語文高、中、低年段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的認識。語文組教研聽課活動,能夠領略到別的教師課堂上的精彩教學,對於自身的教學起到了取長補短的作用。

開展語文教師優秀備課展示,讓我得到了展示的平台,得到了相互學習的機會。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使學生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培養他們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教師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我們教師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願學,樂學,越學越愛學。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我們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尊重學生,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的平台,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時時、人人都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今後,我要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2

教師要想搞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離不開教育教學研究的。我們學校就特別重視教研活動的開展,先後開展了教師讀書活動、學習新課程標準活動等有利於教育教學的教研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我收穫很多。

一、教師讀書活動的收穫

“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對於一個教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高萬祥老師曾這麼説過,從他的話中我們能感受到讀書的重要,對於一個語文老師來説,要讓自己的學生愛上你的課,要讓學生從心底中佩服你,那就必須多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

現在是科技創新的年代,信息年代,教師如果不學習是很難勝任教師一職的。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做一個新型的學習型的教師,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牢固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二、學習新課程收穫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繫,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三、教師磨課活動收穫

幾年來我們學校一直堅持磨課活動,雖然上課的老師和聽課的老師都比較辛苦,但我們也得到不少收穫。

1、精心設計探究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教師自身的問題設計也非常重要。問題設計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2、抓教學過程細節。

往往老師備課時,只抓大環節以及大環節中的主要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小環節。殊不知一堂課的每個大環節都是由小環節組成的,如果忽略了小環節的設計,又怎能很好的.完成大環節呢。在磨課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

3、努力創造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

《課標》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給孩子們足夠自主學習時間,並且鼓勵他們合作、探究,從而形成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化“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不再是聽眾,而是重要的參與者,老師和學生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在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更容易完成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4、發揮教師的示範引領

在磨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師的引領示範作用非常重要,教師如果注重了朗讀、板書、學習的方法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學生就會從中學到老師身上的優點。所以,我覺得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學習其他教師的優點,讓學生更多的從中獲益。

總之,我們在教研活動中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了。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將繼續積極參加,爭取收穫更多。

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3

20xx年3月19日,我校全體語文老師參加了南嘴鎮中心學校在南嘴中小舉辦的語文教研活動,大開眼界學到了不少東西,收穫頗多。現在聯繫我們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學習心得:

在這次教研活動中,上午由李珍、陳覓、張志中三位老師上出了示範課和觀摩課,下午進行教研交流活動。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每一節課都讓我有所收穫。這次聽課對我來説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我明白了“163”課改模式分六步法教學,三位教師在課堂上,一改以往的教師“一言堂”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起到組織、示範、引導作用,且上課是根據導學領航、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指導、鞏固提升、測評達標六個環節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激發靈感思維,把課堂變成學生的舞台,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通過學習,我個人對“163”課改模式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實施探究性學習,使課堂教學變“一人講”為“大家談”,變“一人做”為“大家探”。曹軒主任在報告中闡明瞭“163”教學模式,提倡在相互合作中通過彼此進行交談、傾聽,在分享想法的過程中,其他的學生往往會產生自主探索的情感,同時要注重學生知識點的過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在經歷過程中體驗到了合作的價值,並發現到了自己的價值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

先學後教,以學定教。這是“163”模式教學順序的總要求。當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閲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閲讀和思考,然後根據學生在閲讀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這就是以學定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做到了課堂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自覺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主動接受和探索知識,而不是傳統的被動的填塞式的學習,這是實現高效教學的一種途徑。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的過程中,有效教學雖然愈來愈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越來越成為課堂教學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的”低效“、”無效“的現象和環節。只有發現無效,刪除無效,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

通過學習,我明確了“163”模式的理念,學到了方法,也切身體會到了“163”模式研究的必要性,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放開手腳,大膽探索,不斷體會、不斷反思、不斷感悟,讓自己的課堂越來越精彩。

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4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裏,我們教師總是用盡心思地講解,也要求學生認真地聽講,可每一次語文測試後,都面臨着一個難題,那就是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張試卷中的閲讀理解題目的簡單與否,決定了測試結果質量的好壞。望着試卷上的紅叉叉,無不令我們語文老師頭疼,心急;無不使我們的學生煩惱,恐懼,從而造成了“閲讀難,難閲讀”的局面。

閲讀理解能力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讓學生擺脱“閲讀難,難閲讀”的困擾呢?通過近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學習,受到了一些啟示,並總結如下:

一、重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課前預習課文,初知文章大意。

做好課前預習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上課前,語文教師可適當地佈置預習提示,讓學生通過認真預習,知道課文大概講了什麼內容,能畫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對於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語文工具書來解決,或者聯繫上下文的內容,與同桌或小組討論。還要求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多悟,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

2、啟發學生讀中感悟,關注學生的讀書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閲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語文能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一篇文章多讀,讀熟,我們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內容。閲讀教學時,學生讀書的方式有多種,但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眼到心到”的默讀,因為默讀只能用眼睛看,並要求做到邊讀邊思考,而且還要有比較快的速度。所以學生讀文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把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讀通,讀懂。讀完課文後,想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並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後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膽地説出來。由於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不同,對於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悟,多説,多交流自己的個人感悟。閲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讀説練來與語文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3、課後分小組輔導,鞏固訓練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

如果單靠語文課堂閲讀教學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利用課後時間,佈置一些同步閲讀習題,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為一小組,讓他們一起閲讀短文,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説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學生讀完一篇短文後都説説讀懂了什麼,然後再由優秀的學生來總結內容,因為學生的語言更易於被學生接受,更易於被學生聽懂。這樣,優秀的學生的解題,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學生的思維也由此被薰陶,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解答題。

二、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1、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悦地進行課外閲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學生的閲讀量僅侷限於語文課本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可現實上,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讀書是枯燥無味的,對讀書提不起什麼興趣。所以我們語文老師除了平時有意識地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外,還可嘗試以下的方法:

第一,同步推薦書籍。

在語文教學時,當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結合課文中的“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一句話和課後的資料袋,推薦學生讀《城南舊事》。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讀《城南舊事》的一小片段,讓學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兒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可以利用《回顧﹒拓展》中的“課外書屋”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

第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小學生是很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的,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使享受到閲讀的樂趣,感受閲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閲讀熱情。例如:開展講故事比賽,成語接龍,猜謎語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閲讀的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如在教學《晏子使楚》,可佈置學生自己找夥伴,自導自演課本劇,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閲讀感悟能力,還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教研活動心得體會5

今年11月12日,市小學語文教研員培訓會如期而至。我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大家相聚一堂,研討交流,倍感收穫頗豐。雖然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天,但學習的內容與形式都很豐富。

首先,聽取了丈八丘小學董春玲校長的報告,大家都深深為董校長勤奮敬業的精神所折服。她獨特的辦學特色,於細微處見真諦,於平凡中見偉大,思路超前,理念先進,精神不倒,永不言敗。由此我深感到:

一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丈八丘的成功充分説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一定要更新觀念,加快發展,自主發展,有思路,有想法,有目標,有夢想。

二是紮實推進教科研團隊建設,培養優秀教師團隊,以教科研促發展。應該説我們的起點要比他們高,我們的條件要比他們好,我們可以跨越式發展。因此要着力建好四級教科研網絡,真正做到校校有課題,人人有課題,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再有,敬愛的市小學語文專家陳中傑、李玉華老師的講話,是我今後工作前瞻性的指導。從他們的講話中使我更清楚的明白了教研員的角色,教研員是新課程理念的傳遞者,承擔着對一線教師的培訓任務。雖然面對嶄新的課改理念,使我們和一線教師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教研員對於新課程理念的態度、理解程度,卻將直接影響着一線教師對新課程的執行力度。

總之,此次學習讓我更深刻的去思考作為教研員的角色定位。作為教研員要在不斷學習中更新觀念,創新學科教研工作思路,以敏鋭的觀察力和超前的意識,發現、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在教育教學指導工作中,營造民主的氛圍,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堅持以師生的發展為本,為實施素質教育盡職盡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j92g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