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課改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1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看到了一個可喜的現象:廣大教師已逐步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但我們也同時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主”浮於表面。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願意採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我們遺憾地看到,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大都還滯留於表面。比如,有些小學語文課堂上,所謂的學生自主學習僅僅是將課文泛泛地讀一遍,找出課文中的幾個生字詞,查一查字典;還有的課堂上,學生剛剛進入到自主學習的情境中教師就又開始進行教學,使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深入分析課文,對課文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自然就會比較膚淺。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教師這一因素來講,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教師的憂慮。

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

(二)教師理解的偏頗。

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干擾”越少越好。於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與教學無關的事情。

如何改變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不佳的現狀,讓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斷走向深入,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應切實做到以下兩點:

1、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閲讀課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讓學生充分體會課文,萬不可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那種擔心自主學習佔用過多的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會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對學習的效果也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

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它並沒有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所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為了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我們必須使這兩個過程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否則教學必將失敗。

二、“合作探究”流於形式。

合作學習是語文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另一種學習方式。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夠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但囿於理論上的研究和實踐上的探索還不夠深入,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大多流於形式。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合作學習的任務不明確,學生在開展合作學習時很盲目;合作學習的任務不適宜,缺乏合作學習的價值,為合作而合作;學生的合作學習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生無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學習放任自流。為了使學生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真正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學習任務。

要使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效地進行,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同時,合作學習的任務應當具有一定的難度,具有進行合作學習的價值。一般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有困難的任務課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小組通過相互配合、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容易使學習任務更好地完成。如果學習的任務比較簡單,或者學習的任務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就完全沒有必要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二)適時進行。

一般來説可以在以下幾種情況開展合作學習:

1、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產生了合作學習的願望;

2、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憑藉個人能力無法解決;

3、需要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向深入時;

4、學生的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啟發時;

5、學生的意見分歧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時候;

6、學習任務較大,憑藉個人能力無法完成。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2

5月4日,迎着新課改的春風,我們來到走在新課改探索前沿的清塘中心小學參觀和學習,聽完幾位老師的上課,我感慨萬分,收穫頗多,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學習心得。

一、我的收穫:

1、更新了教育理念。新課改的理論我也曾認真研讀過,自已也有些體會,這次清塘中小的幾名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很好地闡述了新課改的理念,即樹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由課堂上的"主演"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轉變了教學方式。清塘中小對如何進行新課改教學,實踐高效課堂進行了探索。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新課改教學的主要學習方式,這次他們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很好的嘗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由原來的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地學習,課堂上各個小組提出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小組成員踴躍地討論,認真地解決問題。

3、更換了教師角色。新課改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應儘量少講,多引導,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節課他們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快樂地學習,收穫了許多知識的果實。

二、我的思考:

1、新課改教學有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清塘中小的課堂教學有這樣幾個環節:課堂前置,交流展示,教師點撥,課堂測評,課堂延伸。課堂前置也就是導學環節,教師之前就要做好各種導學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延伸就是學生在課外蒐集、整理那些在課堂上沒有時間深入學習的、當時的課堂教學不好評價的與本課堂內容相關的一些資料。是不是每堂課都要按這樣的步驟去學呢?交流展示時是小組合作進行的,這確實可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那麼人數較多的大班額究竟可不可以照葫蘆畫瓢?

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何兼顧全體學生?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我認為,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3、雙基知識如何定位?實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積極性是提高了,比如各小組都提出了許多相關的問題,提出了小組的學習目標,但是我發現課堂中,基礎知識的學習有些欠缺,比如語文課的生字教學,數學課中計算能力的訓練,英語課中的簡單的口語對話,在課堂中所佔時間就比較少,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沒有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在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同時,還要牢固落實"雙基"的主導性作用。

4、老師們如何在新課改中提升自身的素養?在聽課中我發現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但沒有引起及時的關注,老師準備的內容沒有完全處理完就下課了。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教師除了認真鑽研教材,詳細瞭解學生情況,精心準備課堂教學之外,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全面駕馭課堂的能力,對每堂課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要作出各種預案,靈活應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突發事件。

在新課程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教學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合作、創新、探究、收穫、能力等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繫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孩子們每一天的快樂成長而努力,願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成為不由自主的從心靈深處。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3

高中統一進行新課程的改革,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不僅為我們的政治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給我們老師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經過三年的具體實踐。我粗淺的談談對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新課改倡導合作精神,開展自主探究。

新課改理念認為:教師是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課堂上應尊重學習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資料,還有農奴主壓迫農奴的各種證據——圖片、視頻、文獻等,在課堂上進行展覽和交流。有能力的學生還自己製作和講解PPT課件。這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和真實性,不僅對課本知識有了形象記憶,對有關歷史知識、人文知識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二、新課改提倡創設課堂情境,進行情境教學

新課改精神強調合作探究,強調培養學生的情境思維。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臨“現場”,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需要,成為學生自覺閲讀和鑽研教材的動力,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採用角色模擬法,創設課堂“小社會”,可以培養學生的情境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課堂模擬教學,這種方法能讓學生根據角色要求,積極開動腦筋,踴躍發言。學生參與意識、創造熱情空前高漲。

如在講授《政治生活》的《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課中,講到“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合法渠道”時,可以設計“模擬聽證會”形式進行情境教學:設計一個主題如“禁止電摩行經五一、五四路段”召開聽證會,給學生分組,有進行主題陳述的“組織方”——“XX市公安局教學警支隊”,有各界人士組成的“贊同方”“反對方”(包括專家、學者、各利益階層),還有普通市民代表組成的“旁聽席”,另選擇一名學生主持,整個環節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也體現了課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精神。

同時在這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教學也有許多困惑和不足之處。

一、考試模式與課改有脱節的地方

新課改下,“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這就意味着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課堂教學不能再遏制學生的思維拓展空間。因為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許多提問,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關的闡述,學生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提出更多的見解。但一般現行考試的答案具有唯一性,這就是教師和學生往往遇到考試時無所適從,理不出頭緒。

二、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難相統一

新課程教學提倡能夠快樂學習。於是教師在課堂中往往引入各種活動,使那些比較單調的認知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變厭學為樂學。但並不是所有的活動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為在調動課堂氣氛的同時,我們往往很容易離主題卻越來越偏,比如一堂課,一開始情景模擬,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但活動的主題卻越來越偏,以至於在知識的生成層面上效果不大。那麼這時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就很難相統一。歡迎您訪問

以上是對新課程教學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處請指教!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4

根據課改的要求,通過近一年的實踐,教師和學生逐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和教學方法,對新課程有了一些具體的感性認識。下面談談自己在學校一個學期課改實踐中的心得體會。

一、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1、新的課程標準,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即心理健康教育從學生的發展、學生的需要出發。根據課改的指導思想,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

2、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體現身體、心理、社會“三維”健康觀,實現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個領域目標。

3、教法要求創新,開放和放開,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採用探究教學、情景教學等、重視學生學法指導。

4、課程是經驗。課程不僅僅是現成的教科書,而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機會,是師生互動產生的經驗。課程不僅僅包括了知識,而且包括了學習者佔有和獲得知識的主體活動過程,課程知識是在充滿生機的社會交往中建構生成的。

二、實踐過程。

1、瞭解學生。高一新生入學後,從介紹教師希望達到的目標入手,與學生共同制定課堂常規,然後進行教學調查,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最後確定學習目標。

2、初步確定評價方案。根據課改要求,考慮可操作性,初步確定心理健康評價方案。

三、對新課程實踐後的一點體會。

(1)、“課堂”的觀念變了。

1、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台。在過去,我們常常把教師的課堂行為類比成舞台表演藝術,把課堂當作教師表演的舞台,認為教師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實不然,表演可以是無互動、無交往的,而教學必須要藉助交往來進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與互動中,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內化”了的,增長的能力才是“貨真價實”的,養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從這個角度來説衡量一堂課的標準不只是在於教師的行為舉止是否大方,時間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於學生交往、互動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動的方式與成就。

2、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把訓練等同於教學,把訓練當成課堂中的主要行為,是我們課堂中常有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個體差異,體育教學需要練習,但更需要興趣。獲得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知識走向學生,一種是學生走向學生。前者是在仔細的“加工”知識的前提下,在課堂上再現知識,以單位時間傳授知識為主,後者是在仔細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使學生最終成為知識的佔有者。

3、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本領,養成不斷求知的習慣,形成終身學習必備的素質,是時代發展對學生的期盼。我們心理健康教育課改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牢固樹立心理健康的觀念。

4、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場所。課堂情景是極為複雜的,從不同的角度,課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課堂總處在一種變化的狀態,要求教師必須要根據變化的情形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把學生置於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景而動,課堂才能生動,有活力。

(2)、教學內容選擇餘地大。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材處理更加機動靈活,以往在小學或高中教材內容,現在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安排在高中進行教學。

(3)、評價方法的改革: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向激勵、反饋調整。新課程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求評價採用自模評價和常模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點滴進步。通過實踐,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意識明顯提高。

(4)、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相聯繫。提出身體、心理、社會三維健康觀,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考慮的更多、更仔細,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形成特長。課堂上重視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表現出積極、認真,學習效果好。

(6)、課堂較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現在的課堂形式多樣,經常有學生討論、評價、交流,讓大家共同提高,教師多是鼓勵性語言,學習內容寬泛,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強引導。新課程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見,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防止這種情況:教師非常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同學間的言行傷害另一個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5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真正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像這樣去教語文,是不是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呢?我覺得我們還是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

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説,好像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着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説,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應當必備: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説話,説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説,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學生有了良好的寫字習慣,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來了。

2、熱情高。

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説。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説的:不動感情不讀書;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

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也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

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

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

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

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閲讀量的達到。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説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練為基礎。某種意義説,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説、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鋭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説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能説、能寫和與人交際的標準。

某種意義上説,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係。當然這裏的虛,不是無,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薰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為他們現在的發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説,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薰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如此這樣都是不行的,所以還是要本着學生的發展着想。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6

現在小學生接觸新事物越越多元化,在這個教育技術變革的時代,知識的吸收,應該有更合理科學的引導,大膽的嘗試,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無論對與錯,不嘗試永遠是錯,我們肯定一切變革的勇氣和膽識,通過一段時間的改,我感觸頗深。

首先,老師真的輕鬆了嗎?新改上,有時候一節下,老師,説不了幾句話,與以前的堂相比,老師的教學任務輕了,但是,老師們真的輕鬆了嗎?不是的,因為功夫在外,老師的任務中。只有充分預習,才會有豐富多彩的堂展示,要使學生在堂上的活動有意義,一定要加強預習,學生的預習實際上是在老師指導下的自學,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學生用雙色筆做預習筆記,在規定的堂時間內完成,由於教師備充分,自覺的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想學,能學,搶着學的氛圍之中。

第二點,新改上的學生們,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綿羊,他們有的或者站着,或者傾斜在桌子上,有的乾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絕説個不停,這樣的堂難道是學生瘋了嗎?不是的,學生們上形態各異,幹什麼的都有,好像很散亂,但他們都是圍繞着學習目標而動,精力集中,所以,相信學生,相信我們的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讓學生去親自經歷知識,獲取知識。而不是我們教師在一味的去灌輸給孩子們知識,充分發動學生,讓學生先動起,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7

現在小學生接觸新事物越來越多元化,在這個教育技術變革的時代,知識的吸收,應該有更合理科學的引導,大膽的嘗試,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無論對與錯,不嘗試永遠是錯,我們肯定一切變革的勇氣和膽識,通過一段時間的課改,我感觸頗深。

首先,老師真的輕鬆了嗎?新課改上,有時候一節課下來,老師,説不了幾句話,與以前的課堂相比,老師的教學任務輕了,但是,老師們真的輕鬆了嗎?不是的,因為功夫在課外,老師的任務中。只有充分預習,才會有豐富多彩的課堂展示,要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有意義,一定要加強預習,學生的預習實際上是在老師指導下的自學,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學生用雙色筆做預習筆記,在規定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由於教師備課充分,自覺的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想學,能學,搶着學的氛圍之中。

第二點,新課改上的學生們,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綿羊,他們有的或者站着,或者傾斜在桌子上,有的乾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絕説個不停,這樣的課堂難道是學生瘋了嗎?不是的,學生們上課形態各異,幹什麼的都有,好像很散亂,但他們都是圍繞着學習目標而動,精力集中,所以,相信學生,相信我們的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讓學生去親自經歷知識,獲取知識。而不是我們教師在一味的去灌輸給孩子們知識,充分發動學生,讓學生先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8

內容摘要:課改後,我嘗試着對我的課做了一些調整,這一新課程的出現不僅對教育理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更對我們工作在一線的音樂教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從互動、學生主動參與、雙基教學和器樂教學四個方面闡述了課改後我的改進措施和個人體會。

根據理論進行實踐,有幾下幾點看法:

一、音樂課堂應收放自如,動而不亂

我認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關係的互動是必不可少一個重要方面,強調師生關係的互動,讓音樂課“動”起來,是上好音樂課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務之一。

我曾聽到這樣一堂課《火車波爾卡》,從課的導入開始,教師設計的花樣繁多,從小火車旅遊從天津出發,到基本訓練的節奏訓練“嗚——嗚——嗚,卡嚓、卡嚓—火車的聲音,真正做到了從情境入手從心靈深處打動學生。但接下來的各個環節卻覺得音樂課失去了控制,教師要求學生可以在教室的人一個地方活動,只要聽到火車的聲音就發出響聲示意,只見學生們趁機“東躲西藏,上躥下跳”

學生還時不時還出怪樣的尖叫,同時還伴有敲敲打打的聲音,老師的聲音已經淹沒在學生的聲音中,學生的課堂紀律實在難以維持,最終因為太過混亂而遊戲結束。這樣就失去了原本設計的初衷。

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師生互動教學極為重要。因為低年級的孩子理解樂曲和欣賞都有一定的難度,而通過師生互動,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然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時候教師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或只有少數學生動。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後,新的擔心又產生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該講的沒講清楚,該聽的沒聽清楚,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有的課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沒有真正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為“活動而活動”。導致的結果是傳統的東西沒有了,新的內容又沒掌握,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新課改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改變教學方法不能簡單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質不只是調動積極性、主動性,不能把課改理解為就是讓教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若離開教師的指導,勢必如一盤散沙。自主學習不等於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在學生提問時,應當認真傾聽,與學生一起將問題分類,找出核心問題,並解決其他相關問題。“動”不應當是表面的、外在的,而應當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積極思考問題,這種內在的、深層的動,更要落實動靜結合,收放適度,動得有序,動而不亂。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要想做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我認為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

二、音樂課堂應保證學生主動參與

在有些時候,音樂教師主體地位已形成一種定式,站在中間駕馭着學生與課堂也已儼然成習慣,在課堂上,往往不知不覺地充當定向、定規和定論者,扮演着“主角”,對課堂活動進行控制。而學生卻始終處於“受動狀態”,是“受抑角色”。這與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經過實踐證明,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討論問題,最後到解決問題,經過這一個過程,學生獲取的知識容量遠遠大於老師提問的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關鍵在參與,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在一年級《星光恰恰恰》這一課中,我採用教授個別動作,集體創作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從頭至尾的教授方式,結果效果顯著,原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學生現在對這門課也產生了好奇和興趣。因為每一個人都主動地參與了,體會了這個過程,給他們討論、質疑、交流的機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興奮起來,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

三、不過分強調素質忽視雙基教學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開始到目前的推廣階段,一直流行着一個頗具權威的提法,即要“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音樂課程改革也不無例外地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一改以往“以唱歌為中心,學習讀譜法”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大力提倡加大音樂感受與鑑賞、音樂創造與表現的內容,貫徹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加強音樂欣賞的比重,重視學生的音樂體驗。如今的音樂課堂確實是日趨活躍,學生也日漸樂學且善學,教師樂教且善教。但仔細審視一下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音樂欣賞的比例確實大大加強了,可音樂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卻越來越受到輕視與淡化。《新課標》中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這些理念都是通過音樂課的唱、奏、聽、練等教學活動來實現,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音樂的綜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然而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必然涉及到“雙基”問題,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忽略對“雙基”的學習,就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我在講“強弱”時,課堂導入用圖片對比:一張是“淅淅小雨”,表示弱(P),另一張是“電閃雷鳴”,表示強(f),學生一下子被吸引,課堂自然過渡到雷聲和小雨聲的強和弱的訓練。在這個環節後,又提出從遠處傳來歌聲,越來越近會怎樣?漸強,相反則漸弱。然後自然的過渡到歌曲教學。整堂課設計由音的強弱到歌曲的學習,生活導入,變純粹的雙基訓練為雙基體驗,並不是沒有雙基的學習,而是淡化雙基的學習,效果很好好。由此可見,課堂改革下的雙基教學,是淡化而不是丟棄,是要通過教學環節把雙基內容融會在聽、唱、動等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它、運用它,提高自己的音樂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喔認為必須要精心設計每一節音樂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

四、器樂教學在音樂課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唱歌是人的本能,學習樂器的技能才能感受音樂,器樂是要通過訓練獲得的,而真正能夠發展人的智力的是器樂的學習。識譜對於學生來説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但是我認為也是必要和必須學習的。去年,我把口風琴教學帶進了課堂,明顯地課堂質量發生了變化。高年級的學生對唱歌已經興趣不濃,卻對樂器的學習情有獨鍾。在六年級《芬芳茉莉》這一課中,先比較欣賞不同地方的《茉莉花》,獲取一定的信息量後,再進行簡單的識譜,最後運用口風琴這個好幫手讓學生自學每種“茉莉花”的曲調,分小組進行地有聲有色,學生樂在其中。這樣既達到了唱歌的目的,也實現了“雙基教學”,可謂是一舉兩得!

我會在實踐這條路上繼續探索、繼續挖掘適合學生、適應社會的教學方式,也期待着這種不斷反思的教學給學生帶來的心靈的洗禮!

教學課改心得體會9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興趣,從而更喜歡數學。

幾年的數學課改實踐,使我真正理解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只有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行為,正確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係,才能體驗數學的價值;只有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只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昇華,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結合近年來參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學生角色的轉變,進行自主學習。新課改心得體會。

自主學習具有幾方面的特徵,對小學生來説,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學生能從學習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説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上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如二年級的乘、除法計算中,都是先出現學生熟悉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的場景,提出數學問題,接着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組織相互間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後出現類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談出自己的觀點後,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引導者和組織者。

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人們一種沉悶古板的形象,因為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予學生無窮無盡的練習題和單調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師的工作也僅僅是在抄教案、上課、改作業之間循環重複。新課改心得體會。新課程中提到,教師應該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小學數學教師拓寬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時,也將視角深入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去。比如,在二年級的“認識鐘錶”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許多老師不再滿足於簡單地講授課本的內容,有的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樣的鐘表,豐富對時鐘的認識;有的教師帶領學生親手製作簡易的鐘表,讓學生真正感知“時、分、秒”的概念;還有的教師從鐘錶的認識引申到珍惜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和習慣的教育。數學教師除了改善了教學的形式之外,還不斷嘗試改進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以往的數學教師是教學中的權威者,將一個個定理公式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而新課程中強調要讓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老師指引學生去探究數學規律,在學生的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例如,在四、五年級的“方程”教學中,老師不再是簡單機械地告訴學生解方程的步驟,而是讓學生從實際中產生對方程的求知需要,構建方程的基本概念之後,再允許學生自主地利用所學過的知識來嘗試解方程。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學生所學到的數學不再是機械的、沉悶的,而是有用的數學、有趣的數。

三、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於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

應該明確“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有區別的。“一題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多樣化”是面向羣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算法,同時在羣體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也不能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説出幾種算法,否則只是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在與課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遠,但是教學改革引發我們深思,使我們蜕變,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也引領我走進新的天地。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我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體能力,儘可能的為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和民主的氛圍,儘可能的增加學生髮展思想和方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維,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慾望,使他們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的釋放出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e84k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