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堂觀察》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1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要想“長教常新”,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讀書,不斷思考,才會不斷提升,不斷成長。本次假期,通過拜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使我對“課堂觀察”這一嶄新的課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瞭解,心中疑惑得到解答,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領會,學習和借鑑到新的經驗方法來改善聽評課的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課堂效益。

一.認識“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

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是研究者或觀察者帶着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觀察者帶着明確目的,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分析、研究。“課堂觀察”對改善學生課堂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形成學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的關係

傳統聽評課主要體現形式:

1.進入課堂時,聽評課者自己沒有充分準備,也未與上課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2.聽課過程中主要關注教師單方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足夠的關注;評課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話語過多。

3.評課結果往往只是體現為一個無法解釋的分數。

4.使用結果時往往錯誤類推,以一堂課類推教師的其他課。

5.“為聽評課而聽評課”。把聽評課當成任務來做,教師聽評課不是主動的為了自身專業發展和學生有效學習的願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學校安排的任務。

6.評課形式化。參與聽評課的老師在發言時,要麼大而全,要麼過於客套,要麼由專家或教研員把課堂變成了“一言堂”。

三.傳統聽評課羣體中存在的三種獨立角色:

1.評課專業户——自己很少或幾乎不上課,評課卻是他們的中心工作。

2.模仿專業户---聽課僅僅是為了模仿。

3.聽課任務户---聽課就是為了聽課。簡單處理、任務取向,沒有問題,不去思考,沒有反饋,按規定填寫“聽課手冊”了事。

四.聽評課改革趨勢——三大轉變

三大轉變——簡單變複雜、對立變理解、業餘變專業。

1.改變思維方式。對一堂課的評價,要考慮個體、時間、空間、情境等多種因素,把小整體放到大整體中去思考。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複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

2.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

3.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行(學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

五.課堂觀察的目的

“觀察他人的課堂,最終服務於自己的課堂”,這才是課堂觀察最為根本的目的。通過課堂觀察,不僅要豐富自己的課堂經驗,修正自己的課堂教訓,還要加深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1.觀摩別人的課堂教學經驗

2.拓展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

3.反觀自己課堂教學不足

4.探尋課堂教學的內在機理

總而言之,課堂觀察既不是對他人的課堂進行鑑別與改造,也不是裝飾或者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而是通過優化聽課人與上課人的課堂教學理念,以此提升聽課人與上課人的課堂教學能力,實現上課人與聽課人課堂教學的優化與改造。

“教學無涯,教無止盡”。通過閲讀《課堂觀察》一書,我汲取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期待課堂觀察能真正地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定位,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2

假期中,我學習了課堂觀察一書,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課堂觀察是一門大學問,是需要教師的專業精神與相當的專業水平的。

通過學習讓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課相比,我認為傳統聽課關注的是全面的整體的課堂,而課堂觀察則把觀察的視角縮小,從點中看全面。也可以説課堂觀察是在傳統聽課的基礎上把聽課目標更細緻化,更明確化。以前我在聽課中,在一堂課上,一個聽課老師既要觀察老師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學生的一舉一動,這樣對於聽課老師來説確實很難觀察得細緻、全面。課堂觀察則是通過集體合作,分清各小組聽課目標,在此基礎上更明確地把握聽課重點,甚至有時會通過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得到有力的數據證明,從而更加客觀地進行評論。通過某個細節,某個特定的角度,觀察課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課堂觀察,它有明確的目標性,計劃性,組織相當嚴密。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它由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把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三個階段,課堂觀察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

課堂觀察讓我們聽課、評課者消除了很多疑慮,因為它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為教師的教學劃分等級,它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課堂觀察的過程是合作體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觀察跟傳統的聽課評課不同的還在於,它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課堂觀察中,教師不只是在觀察,其實是在通過觀察而參與研究,所以“當看到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情景,自然會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情形,從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即時生髮基於自身教學理解和實踐的教學假設:如果我來教,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在觀察他人的同時,實際上在對照自己,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促成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專業發展。

通過學習課堂觀察我們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理論,有了理論就要實踐,學校安排第二週我們數學組來一次課堂觀察,我的任務是觀察學習目標,要觀察教師的提出時間,提出的方式,教學行為,學生行為,樣題檢測。看了之後我一點也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的請教蔡主任,請教青年路小學的老師,心裏總算有了一點眉目,但還是迷迷糊糊,這次我帶着任務聽課,發現就是跟以前不一樣,我一心聽老師的學習目標完成的'咋樣,目標達成了沒有,樣題檢測時學生會不,我可以通過數字分析來評價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第一次雖然不太成功,可老師們知道路該咋走了。

第四周我們又進行了第二次課堂觀察,這一次老師們説的比上一次好多了,評課着和授課者有了互動,但是我們的評課語言有待提高,要慢慢的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我希望自己的評課水平越來越高。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3

讀了《課堂觀察》一書當中的《課堂觀察的類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課堂觀察,這為我今後更好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幫助。

根據資料收集方式和資料屬性,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其中,定量觀察是指觀察者要運用一套定量的結構化的記錄方式進行觀察。一般有一定的分類體系或者具體的觀察工具,對預設的分類下的行為進行記錄,並且記錄一些數據,比如,英語課堂上游戲環節,教師運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要求的佈置,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用了多少時間來反饋遊戲的效果。定性官場指的是觀察者依據粗線條的綱要,收集對課堂時間進行細節描述的信息材料,資料是基於需要在觀察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觀察後根據回憶加以追溯性的補充和完善,並通過描述性的和評價性的文字記錄現場感受和領悟。

根據觀察者與被觀察課堂的關係,可以分為自我課堂觀察和對他人的觀察。在自我課堂觀察中,觀察者就是上課的老師自己,在開展課堂教學同時,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觀察,特別是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學生對於教師的反應等行為。對他人的課堂觀察過程中,觀察者主要觀察另外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運用、講解能力、提問技巧、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組織、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等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現,並實時的記錄下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以便在課後的反饋會議當中進行梳理。

根據觀察者之間的合作關係,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合作的課堂觀察和獨立的課堂觀察。合作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的目標和重點分配到多個人,每個觀察者要針對一堂課的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記錄。而獨立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以個人為單位,獨立完成對整個課堂的課堂觀察。

另外,還有根據對觀察對象或內容的區分,課堂觀察分成集中觀察和分散觀察兩個;根據觀察目的與作用不同,課堂觀察氛圍診斷性觀察、提煉性觀察、專題性觀察等多個方面。

從這本書當中,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課堂觀察的知識,相信在今後的實踐過程中,我一定能夠適時的運用好書中的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223w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