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啟事作文 >

2016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啟事

2016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啟事

小學組初賽題目

一、閲讀能力測試(100分)

請選擇一本你最喜歡的書,説一説你喜歡它的哪些地方;再選擇一本你最不喜歡的書,寫下你討厭它的理由。格式如下,不限條數,內容越具體、越充分越好。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我喜歡它的地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歡它的地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歡它的地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不喜歡的一本書是: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歡它的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歡它的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歡它的理由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創新作文寫作(100分)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期待某種事物的到來——

生日到來,我們就可以吃蛋糕了!

暑假到來,我們就可以痛快地玩兒了!

新書到來,我們就可以盡情地閲讀了!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不速之客”並不那麼受歡迎——

颱風到來,給大家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損失。

感冒到來,學不好吃不好睡不好。

家訪到來,讓我們惴惴不安。

……

請你聯繫生活實際,以“_____來了”為題(請將題目補充完整),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初中組初賽題目

一、閲讀能力測試(100分)

請閲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進行閲讀能力測試。

小王子走啊走啊,穿沙漠、翻山巖、過雪地,經過了長途跋涉終於發現了條大路。 這裏條條大路都通向人們居住的地方。

“你們好。”小王子説。

這是一個玫瑰盛開的花園。

“你好。”玫瑰花們説道。

小王子瞅着這些花,發現她們全都跟他自己那朵花一模一樣。

“你們都是什麼花?”小王子驚得發呆,問她們道。

“我們是玫瑰花。”玫瑰花們説道。

“啊!……”小王子説。

他感到自己十分不幸。他的那朵花曾對他説過,她在宇宙間是獨一無二的一種玫瑰花。可是現在,僅此一處花園裏,就有五千朵和她一模一樣的花!

小王子自言自語道:“要是她看到這些,她定會很生氣的……她會咳嗽得非常厲害,甚至裝死,以免別人恥笑。而我呢,就不得不裝出照料她的樣子,因為不這樣的話,她就叫我丟臉,也許真的會死去……”

接着他又自語道:“我一直以為自己擁有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其實我有的僅是一朵普普通通的玫瑰花。這朵花,連同那三座高不過膝的火山,而且其中一座也許是永遠熄滅了,這一切都不會使我成為一個極其偉大的王子……”想到此,他一頭撲在草地上哭了。

這時來了一隻狐狸。

“你好。”狐狸説。

“你好。”小王子彬彬有禮地回答。他轉過身子,但什麼也沒有看到。

“我在這兒呢,在蘋果樹底下……”那聲音説。

“你是誰?”小王子説,“你真漂亮……”

“我是一隻狐狸。”狐狸説。

“來跟我一起玩吧,”小王子向狐狸建議説,“我苦惱極了……”

“我不能跟你一起玩,”狐狸説,“我還沒有被你馴養呢。”

“啊!對不起。”小王子説。

但是他思索了一陣子,又説道,

“‘馴養’是什麼意思?”

“看來你不是此地人,”狐狸説,“你來尋找什麼呢?”

“我來找人。”小王子説,“‘馴養’是什麼意思?”

“人,”狐狸説,“人有槍,他們打獵,這可真討厭!他們也養雞,這是他們唯一關心的事,你也找雞嗎?”

“不,”小王子説,“我是來找朋友的。‘馴養’是什麼意思?”

“這是早就被人忘了的事情了,”狐狸説,“它的意思是‘建立聯繫’。”

“建立聯繫?”

“當然啦,”狐狸説,“對我來説,你跟成千上萬個男孩一模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説,我跟成千上萬只狐狸毫無差別。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誰也離不開誰了。 那時候,我在世界上只有你,你在世界上只有我……”

“我有點明白了。”小王子説,“有一朵花,我想,她已經把我馴服了……”

“這是可能的。”狐狸説,“在這個地球上,可以説是無奇不有……”

“哎呀!這不是在地球上的事。”小王子説道。

狐狸顯露出非常驚奇的神色。

“在另一個星球上?”

“是的。”

“那個星球上有獵人嗎?”

“沒有。”

“這可真有意思!那麼,有老母雞嗎?”

“沒有。”

“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狐狸歎息道。

可是,狐狸又把話題轉了回來:

“我的生活單調乏味:我捉雞,人捉我。所有的雞全都一模一樣,所有的人都一模一樣。因此,我感到有些厭煩了。但是,如果你馴服了我,我的生活就會充滿歡快。我會分辨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別的腳步聲會使我躲進洞裏去,而唯獨你的腳步聲會像音樂一樣,喚我出洞來。再説,你瞧瞧!你看到那邊的麥田了嗎?我從來不吃麪包,小麥對我毫無用處。麥田也不會使我產生任何聯想。這是多麼可悲啊!但是,你有一頭金黃色的頭髮。一旦你馴服了我,那將是多麼美好啊。那金黃色的小麥會使我想起你來。於是就連那滾動在麥浪裏的風聲,也會叫我喜歡聽的……”

狐狸説到這裏就不作聲了,它久久地看着小王子。

“請你……請你馴養我吧。”它説。

“我很想馴養你,”小王子回答,“但是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得去尋找朋友,我還有許多事物要認識呢。”

“只有被人們馴服了的事物,才能為人們所認識。”狐狸説,“人們再也沒有時間去認識別的事物了。他們總是到商人那裏去買現成的東西。但是,由於世界上還沒有出售朋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沒有朋友。要是你想交一個朋友的話,你就馴養我吧!”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小王子説。

“應該很耐心。”狐狸答道,“開頭時你就這樣坐在草地上,要離我稍遠些。我偷眼看你,你什麼也別説。言語是誤會的根源。但是,你每天都可以坐得離我更近些……”

第二天,小王子又來了。

“最好在同一時間來。”狐狸説道,“比如説你下午四點鐘來, 那麼從三點鐘起就會開始感到幸福了。愈是臨近四點鐘,我就愈是感到幸福。四點鐘一到,我就會坐立不安,惴惴不安起來;我將發現幸福是有代價的!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好心理準備了……這需要養成習慣。”

“什麼叫習慣呢?”小王子問。

“這也是一件早就被人忘掉了的事情。”狐狸説,“所謂習慣,就是使某一天不同於其他的日子,使某一時刻不同於其他的時刻。比如説,捉我的那些獵人們就有個習慣。他們每星期四都和村裏的姑娘們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我外出散步,一直走到葡萄園。如果獵人們隨便什麼時候都跳舞,每天又都一樣,那麼我也就沒有休息的日子了。”

就這樣,小王子馴服了狐狸。分手的時候快到了,狐狸説道:

“哎!我肯定會哭的。”

“這是你的過錯。”小王子説道,“我本來一點兒不希望你難過的,可你偏偏要我馴服你……”

“是這樣的。”狐狸説。

“你都要哭出來了。”小王子説。

“當然。”狐狸説。

“可你什麼好處也沒得到呢。”

“由於麥子顏色的緣故,我還是得到了好處。”狐狸説。

然後狐狸又説:

“你再去看看那些玫瑰花吧。你一定會明白,你的那朵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玫瑰。當你回來向我告別的時候,我將贈你一個祕密做禮物。”

於是小王子就跑去看那些玫瑰。

“你們一點也不像我的那朵玫瑰花,你們還什麼都不是呢!”小王子對她們説。 “沒有人馴養過你們,你們也沒有馴養過任何人。你們就像我的狐狸過去那樣, 它那時只是一隻與成千上萬只狐狸一樣的狐狸。可是,我現在已經和它交上朋友,它現在就是世界上一隻獨一無二的狐狸了。”

這時,那些玫瑰花們感到難為情。

“你們麗美,但是你們空虛。”小王子仍又對他們説道,“沒有人能為你們去死。當然,一個普通的過路人會以為我的那朵玫瑰花和你們一樣。可是, 她單獨一朵就比你們全體都名貴,因為她是我澆灌的花。因為她是我放到玻璃罩下的。 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毛蟲(除了兩三隻變蝴蝶的幼蟲外)都是我除掉的。因為我聽過她傾訴愁苦和自誇自贊,有時甚至還傾聽過她沉默無言。因為她是我的玫瑰花。”

小王子又回到了狐狸身邊。

“再見。”他説。

“再見。”狐狸説。“這這就是我的祕密,它很很簡單:只有心靈才能洞察一切,肉眼是看不到事物本質的。”

“肉眼看不見事物的本質。”小王子重複着這句話,要把它記在心間。

“正因為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花費了時間,這才使她變得如此名貴。”

“正因為我在我的玫瑰花身上花費了時間……”小王子重複着這句話,要把它記在心間。

“人們已經忘記了這個真理,”狐狸説,“但是,你不應忘記它。你要對你馴養過的一切永遠負責。你要對你的那朵玫瑰花負責……”

“我要對我的那朵玫瑰花負責……”小王子又重複着,要把它記在心肩膀。

(選自《小王子》,(法)聖埃克蘇佩裏,胡雨蘇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小王子和狐狸的對話非常有意思,如果有人向你問起他們談了什麼,你能不能用一些關鍵詞概括他們談話的內容,並簡要説明理由。(30分)

2、狐狸對“馴服”的理解與我們的經驗有些不同,裏面包含一些特別的東西。請根據你對它的理解,並結合自身的經歷,列舉兩則現實生活中有關“馴服”的例子,並闡釋説明,不少於200字。(70分)

二、創新作文寫作(100分)

《小王子》中,狐狸説,“我從來不吃麪包,小麥對我毫無用處。麥田也不會使我產生任何聯想。這是多麼可悲啊!但是,你有一頭金黃色的頭髮。一旦你馴服了我,那將是多麼美好啊。那金黃色的小麥會使我想起你來。於是就連那滾動在麥浪裏的風聲,也會叫我喜歡聽的……”

一些看起來疏遠的人事,如果細細體會,你會發現它與自己有着密切的關係。請你以“_____竟與我有關”為題寫作。寫作前請先補全題目,題材不限,不少於700字。

高中組初賽題目

一、閲讀能力測試(100分)

請閲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進行閲讀能力測試。

不到5歲便夭折的兒童每年有900萬。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產婦死亡概率為33%,這一比率在發達國家僅為0.018%。全球至少有25個國家,大多數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其人口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5歲。僅在印度一國,就有超過5000萬的學齡兒童連簡單的課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這段文字,或許你只想把書扔到一邊,不去想世界貧窮這件大事。因為這個問題看上去太寬泛、太棘手。然而,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勸你不要那樣做。

賓夕法尼亞大學近期的一項實驗表明,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會令我們無比震驚。研究人員發給每個學生5美元,讓他們填寫一份簡短的調查表,然後再給他們看一份傳單,請他們為“拯救兒童”(全球慈善機構之一)捐款。傳單有兩種不同的類型,有些學生所看到的傳單是這樣的:

馬拉維的食品短缺影響着超過300萬兒童;在贊比亞,自2000年以來的嚴重乾旱已導致糧食產量下降42%。因此,300萬贊比亞人將面臨飢餓;400萬安哥拉人(佔安哥拉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已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超過1 100萬埃塞俄比亞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學生所看到的傳單上畫着一個小女孩,還有這樣一些文字:

羅西婭是一個來自非洲馬裏的7歲女孩,她過着極度貧窮的生活,甚至面臨着捱餓的危險。然而,您的經濟援助將會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兒童”將與羅西婭的家人以及社區裏的其他人一起幫助她,讓她能吃飽飯,接受教育,具備基本的醫療及衞生常識。

看了第一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傳單不同,第二份傳單展現了一個而不是數百萬人的困境,看了這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這樣看來,學生們願意為了羅西婭而承擔一點兒責任,但在面對廣泛的全球性問題時,他們就不免有些泄氣了。

接下來,研究人員又隨機選定了一些學生,先告訴他們這樣一個現象,即人們不願關注那種泛泛的信息,他們更有可能會捐錢給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後再給這些學生看那兩份傳單。結果顯示,看了第一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與事先不知道該現象的學生所捐的錢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傳單的學生在得知這種現象之後,平均每人僅捐了1.36美元,遠遠低於不知道該現象的學生所捐的錢。鼓勵學生們再想想反而使他們對羅西婭不那麼慷慨了,但馬里人民也沒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學生們的反應是一個典型案例,説明了大多數人在面對貧窮等問題時的感覺。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慷慨,特別是在面對一個身陷困境的7歲小女孩時。然而,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們一樣,我們在重新考慮之後常常失去信心:我們捐的那點兒錢不過是滄海一粟,而且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這本書會讓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擺脱那種“貧窮的問題難以解決”的感覺,從一系列具體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這一挑戰。這些問題只要能得到恰當的定位併為人們真正理解,就能夠逐一得到解決。

遺憾的是,關於貧窮的辯論往往不是這樣展開的。很多侃侃而談的專家並沒有討論怎樣抗擊痢疾和登革熱最有效,而是專注於那些“大問題”:貧窮的最終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場?窮人能夠受益於民主制嗎?外來援助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等等。

傑弗裏·薩克斯是聯合國顧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一位貧窮問題專家。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往往都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瘧疾肆虐、四周被陸地所包圍。因此,如果沒有大量的原始投資助其解決這些地方性問題,這些國家很難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然而,這些國家卻因為貧窮,無法支付投資回報——這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謂的“貧窮陷阱”。除非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落到實處,否則無論是自由市場,還是民主制,都幫不上什麼大忙。外來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能啟動一種良性循環,即輔助窮國在關鍵領域投資,從而提高其生產力;由此而產生的更高收入會帶來更多投資,收益將呈螺旋狀上升。薩克斯在其2005年《貧窮的終結》(The End of Poverty)一書中稱,如果富國在2005~2025年間每年拿出1 950億美元的資金來援助窮國,那麼貧窮問題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決。

然而,還有一些侃侃而談的人認為,薩克斯的回答是錯誤的'。曼哈頓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戰了紐約大學的薩克斯,隨着其著作《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經成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之一。丹比薩·莫約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資公司及世界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她於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書,並在書中對埃斯特利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們都認為,援助的弊大於利:援助使人們停止尋找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腐蝕地方機構並削弱其作用,導致一些援助機構形同虛設。對於貧窮國家來説,最好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只要有自由市場和恰當的獎勵機制,人們就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國人或自己政府的施捨。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看待世界運轉的方式上,對援助持悲觀態度的人實際上表現得頗為樂觀。埃斯特利認為,“貧窮陷阱”並不存在。

我們到底應該相信誰?是相信那些認為援助能解決問題的人,還是相信那些認為援助只能使問題惡化的人?這一問題無法從理論上得到解決,我們需要的是證據。然而,遺憾的是,那種常常用來解答大問題的數據並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聞軼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來支持任何立場。例如,盧旺達在遭受種族滅絕之後的幾年裏得到了大筆捐款,整個國家逐漸走向繁榮。由於國民經濟得到了發展,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開始制定政策,儘量不再接受援助。那麼,我們應將這個例子看作是援助好處的證明(薩克斯的觀點),還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約的觀點),還是二者兼備?

由於諸如盧旺達這樣的個例沒有最終定論,大多數研究哲學問題的人更喜歡在多個國家之間作比較。例如,針對世界上幾百個國家的數據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國家並不比其他國家發展得快。這常常被認為是援助無用的依據,但實際上,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觀點。或許,援助使某些國家避免了一場災難,沒有援助的話情況會更糟。對此,我們並不瞭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測而已。

然而,假如沒有支持或反對援助的依據,我們又該怎樣做呢?——放棄窮人?這種失敗主義的態度不是我們所應持有的。實際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這本書整體上就採用了一種答案延伸的形式——不過不是薩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歡的那種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訴你的不是援助的好與壞,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帶來了好處。我們雖然不能斷定民主制的效力,卻可以就是否應改變其組織方式談談感想,使其更有效地運行於印尼的農村等地。

無論如何,對於某些大問題(如外國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們有時聽到的那樣重要,我們尚不明確。無論是倫敦、巴黎或華盛頓特區那些熱心於幫助窮人的人,還是不那麼熱心於此的人,他們都認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實際上,援助只佔每年給窮人所劃撥的款項的一小部分,大多數針對全球窮人的計劃都由各國自身的財政部門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間,印度為窮人的基礎教育計劃投入5 000億盧比(310億美元)。即使是在非洲這樣急需援助的地方,這一數字也只佔政府2003年度全部預算的5.7%(如果我們排除尼日利亞和南非這兩個幾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國,那麼這一比例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發了無數沒完沒了的爭論,這模糊了真正的重點——錢的去處。這就意味着政府要選擇正確的資助項目——該項目對窮人有好處嗎?是該給老人發養老金,還是為病人建診所?然後,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樣的。比如,診所的運作及人員配備可以採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為援助問題而爭論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個前提,即我們應在力所能及時向窮人伸出援助之手。這也在情理之中。哲學家彼得·辛格曾寫過關於拯救陌生人的道德準則,他評論説,大多數人都願意犧牲一件價值1 000美元的衣服,換取一個落水兒童的性命。辛格還認為,這名落水兒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歲的900萬兒童之一。經濟學家、哲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的觀點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他認為,貧窮會導致令人難以容忍的人才浪費。用他的話來講,貧窮並不僅僅意味着缺錢,它會使人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一個來自非洲的貧窮小女孩即使很聰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幾年學。她很可能由於營養不足而無法成長為世界頂級運動員,而且即使她有什麼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沒有啟動資金。

的確,對於發達國家的人來説,這種對生命的荒廢可能沒有什麼直接影響,但對於這個非洲小女孩來説卻影響很大:她可能淪落為攜帶艾滋病毒的妓女,將病毒傳染給一個來到非洲旅遊的美國人,而這個美國人又會將病毒帶回自己的國家。或者,她可能會患上一種耐抗生素的肺結核,這種病毒最終可能會傳播到歐洲。如果她當初接受了足夠的教育,她可能已經研製出了治療老年痴呆症的良藥,或者就像中國小姑娘戴滿菊一樣,她上學的機會來源於銀行職員的一個疏忽,這可能使她最終成為僱用上千人的商業巨頭。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麗·吳頓在其著作《半邊天》(Half the Sky)中講述了這個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沒有這樣的際遇,我們又有何理由不給她一次機會呢?

我們知道幫助窮人的有效方式嗎?當我們回到這個問題時,分歧便會顯現。

辛格關於幫助別人的觀點中隱含了一個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會游泳的前提下,甘願犧牲一件衣服的道德準則便顯得蒼白無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書中,辛格不辭辛苦地為讀者列舉了很多實例,告訴他們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網站上,這部分內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麗·吳頓也是這樣做的。道理很簡單,只談世界上存在什麼問題,而不去談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樣只能導致社會癱瘓,而非進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從實際問題的角度去思考,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空談外來援助。例如,世界衞生組織稱,瘧疾在2008年造成約100萬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來自非洲的兒童。對此,我們認為,讓人們睡在經過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中,這樣就可以挽救很多條性命。研究表明,在瘧疾傳播嚴重的地區,讓人們睡在經過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中,可以將瘧疾的感染病例減少一半。那麼,怎樣做才能保證兒童都睡在這樣的蚊帳中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qishizuowen/engqq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