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觀寧波博物館有感

觀寧波博物館有感

去博物館的那天正逢下雨,雨中的博物館有一種別樣的風情,增添了一分神祕感。朦朦朧朧中,便見着了一座類似山狀的建築物。這是千百年來寧波歷史文化的積澱,是時間銘記的逝去的事的產物。

觀寧波博物館有感

從契丹遺物遺址,到河姆渡文化遺址,再到海上絲綢陶瓷之路,包括最後的百年老外灘,無不透露着歷史的精彩。一路走來,我發現每個年代的房屋建築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差異,更不用比較河姆渡時期和民國時期了。

在河姆渡時期,有一陋室,幾畝地,幾牲畜,便已足矣。男人下地幹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女人家裏家務,帶帶小孩,喂喂牲畜,話話家常,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其樂融融,沒有剝削,沒有污染,雖然清貧,但這不亦是一種幸福?

及至宋朝,城鎮早已興起,建房技術也早已提高,也很少能見到河姆渡時期那般簡陋的茅草屋了。宋朝的城鎮,已不再是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而是以四合院的形式聚集到一起,且頗具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采。宋朝是一個文人異士比較聚集的朝代,在博物館裏通過王安石和五先生的石像,就足以想象當時文人意氣風發的.場景。而聚居無疑為他們討論學術提供了便利。那個年代的生活環境依舊清雅,依舊沒有污染。

而明清展現給我們的則是日益繁榮的集市和對外貿易交流的發達。集市的繁榮程度已經達到了即使是在接近山區的地方,集市也已是很常見了。更值得一提的是,隨着海上絲綢、陶瓷之路的日益發達,海外貿易事業蒸蒸日上,更有高麗使者頻繁來華貿易。這個時期的重點雖然仍是農業,但政府在某個時期內放寬過對商業的限制,大量農民變為商人,社會經濟也大大發展了。明清時期的寧波市區遠沒有今天的大,很多地方在那時仍是農田和荒地,但跟前朝比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了。

在百年老外灘裏見到的建築已經徹底改頭換面了。僅僅百年時間,社會就已經天翻地覆了。低矮的房子已經被小洋樓所取代,在大街上行走的也不再僅僅是中國人了。沒有專門劃定買賣的區域,也沒有了宵禁,或許這稱得上一種進步吧。但這種變質的經濟“繁榮”背後卻是以政治上的恥辱為代價的。這種“繁榮”,很多人都無福享受,只因戰爭。

無法否認,不管出於哪個年代,住什麼樣的房子,環境又如何,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或苦中作樂,或英勇抗敵。雖光陰易逝,年華易老,那些人也早已離去,但我想有些精神總是會一直在的。

一個民族的歷史不該被遺忘,不管是曾經的繁榮還是屈辱,而最能全面地瞭解歷史的,莫過於博物館了。經過這次博物館之行,也不枉我在寧波的四年大學生活了,更重要的是,這次參觀令我更進一步的長見識,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到自豪,對中國藝術的崇拜與熱愛,更加深化了我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館濃縮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精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標籤: 博物館 寧波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zwgy2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