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天津博物館觀後感

天津博物館觀後感

天津博物館坐落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與平江道交口的銀河廣場,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1.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和功能齊全的文化休閒設施,其建築外形為自湖面展翅飛翔的天鵝,線條流暢簡潔,極富時代感與藝術性,頗具特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天津博物館觀後感,歡迎閲讀。

天津博物館觀後感

天津博物館觀後感一

我參加了新華社的攝影小記者培訓班。5月16日,齊老師又組織外拍活動了,這次,我們去了天津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可真大呀!齊老師説它像一隻美麗的白天鵝,可是,我看着像一個大白麪包。

我們一進入博物館就被兩隻巨大的恐龍化石吸引住了。它們可太大了,太高了,比雙層公交車還要大還要高,都快到屋頂了;長着很長很長的脖子和長長的尾巴,頭卻很小,簡直跟脖子不成比例。它們叫馬門溪龍。在它們旁邊的那隻霸王龍的樣子兇猛極了,巨大的頭顱,張着血盆大口,露着尖利的牙齒,後腿粗壯有力而前肢很弱小。

抬頭一望,屋頂上還懸掛着翼龍的化石。齊老師説,攝影師要用和普通人不一樣的視角拍攝景物,這次我們學習仰拍。可是,仰拍很難,相機總在抖動,很難對準焦距,脖子很累。最後,在爸爸的幫助下才完成拍攝。

在二樓我又看到了甲龍、蘭伯龍、李氏蜀龍,長着三隻犄角的三角龍和小巧可愛的鸚鵡嘴龍等各式各樣的恐龍化石。還有很多海洋動植物的化石和標本。二樓的光線暗,我們要用慢的快門速度、大的光圈和高的感光度,才能完成拍攝。在拍攝一個鴞鳥貝化石時,由於快門速度很低,為防止相機抖動,我不得不把兩隻胳膊肘支在台子上拍攝。我還拍攝了猛獁象、大白鯊和很多古生物化石的照片。

記得《小哥白尼》和好幾本書上説過,生物是進化而來的,包括我們人類。可是,很多生物都滅絕了。有的科學家推測説,地球温度突然下降,恐龍身上沒有毛又沒有冬眠的習慣,就凍死了;還有人説,地球上的哺乳類動物變多,它們吃恐龍蛋,使恐龍滅絕了;還説,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火山噴發,恐龍來不及逃跑,就滅絕了。現在小鳥也快滅絕了,因為很多人砍伐森林,小鳥沒有家了;可愛的小海豹也要滅絕了,因為,很多人把它們殺死,用它們的皮毛給女孩子做大衣。它們都是可愛的生物,所以,我們要保護動物,保護森林。

一上午的拍攝活動結束了,我真的很累了,必須用一根烤腸來補充能量。攝影真的很有意思。

天津博物館觀後感二

天津作為中國近現代的先驅城市,百年激盪征程所留下的文物史蹟都需要珍藏,也正因此天津博物館在展示近代中國歷史方面擁有着無可比擬的權威性。天津博物館新館開門納客已將近半月,很多人的觀後感都是新館充滿時代感、突破了博物館的傳統印象,總之歸納起來就是很“潮”。然而您可知它的發展史其實幾經曲折?此次“重展新顏”的天津博物館又有什麼“門道”可看?

萌芽中國博物館的沃土

天津的沃土滋養了近現代博物館的萌芽。據天津博物館研究館員陳克介紹,中國早期的博物館的產生基本是沿着兩條路徑,一種是由外國傳教士創建的或是附屬在教會學校中的博物館,另一種就是由國人自己建的博物館,多少與當時的博覽會有點關係。而談及國人自建博物館的拓荒者,就要説到創建了天津教育品陳列所的陳寶泉。陳寶泉是近代教育家,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在策劃效仿日本博物館成立中國人自己的博物館。陳回國經過準備,於1905年2月10日在玉皇閣成立了教育品陳列館,並受到社會的熱烈歡迎。據當年《教育雜誌》引用《日日新聞報》9月1日—29日統計,陳列館共接納了觀眾7121位,特別是其中有女觀眾2251位,這個觀眾量今天看來對於一個小博物館也不算少了。

陳克特別指出天津的這座教育品陳列館,其實比現在被很多人認為的中國第一座國人創辦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還要早,除了根據張謇日記記載南通博物苑在1906年還在規劃外,《南通市志》也認為南通博物苑在民國元年(1912年)才建成開放,而天津教育品陳列所早在1905年2月已經開門納客了。雖然只是個專題博物館,雖然後來被合併只存在了三年,但教育品陳列館應該是中國人建的第一個博物館。

那它跟現在的天津博物館又有什麼關係呢?您接着往下看。

博採眾長彙集一館

現在的天津博物館主要由天津博物院、廣智館、市立美術館彙集而成。先説説這天津博物院,據陳克介紹,它的創辦人嚴修的次子嚴智怡與陸辛農、李琴湘、華石斧等人在教育品陳列館的原址處設立了天津博物院籌備處,向社會廣泛徵集文物,很快徵集到自然標本1400種,古代文物2300種。原計劃1917年正式成立博物院,結果當年的大水把建館時間推遲了一年,1918年天津博物院成立開放。該院在新中國成立前因為社會動盪屢次改名,直到1950年才改名為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

既然有第一博物館,那肯定就有第二博物館了。這第二博物館就是平民教育家林墨青創辦的廣智館。林墨青在1923年曾經參觀過山東濟南廣智院,濟南廣智院是一座將宗教宣傳與科學、娛樂結合起來的文化館性質的機構。受濟南廣智院啟發,林墨青於1925年成立了天津廣智館,其中陳列部共有3700餘件展品,內容多是一般常識性的資料實物,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公眾展示自然、社會知識,包括天文、地理、動物、植物以及人類的`衣、食、住、行等共六個部分。廣智館更名不像天津博物院那麼頻繁,只在1950年改名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館。

到了1952年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開始籌劃第一和第二博物館合併,同年10月初兩館合併工作完成,組建成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年底又併入了被稱為中國第一座美術館的天津市市立藝術館。1955年3月在原華北城鄉物資交流展覽會基礎上建立的華北人民博覽館也被併入歷史博物館。不光合並,也曾拆分了一個博物館,1957年底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藝術部的基礎上,成立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天津市政府於2001年決定將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再重新合併,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天津博物館。直到2004年落腳於銀河廣場,天津博物館這才算經歷完了前50年的曲折多變和後40年聚散兩依的發展史,然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在2012年5月遷址到了天津文化中心綻放“新顏”。

古文物也可以很“潮”

據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新的天津博物館新館常設三個基本陳列:《天津人文的由來》(古代天津)、《中華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和《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重點展示天津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地位。

去過新博物館的人剛一進門就會為內部空間構造所吸引,地上五層,地下一層,歷史大廳的逐層遞進與中庭空間的錯落交疊交相呼應,彷彿一條時光隧道連接了從古至今的各個展廳。關於老館與新館最大的區別,記者詢問了多位剛剛參觀完的市民,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空間變大了很多”和“很有現代感”。確實如此,老博物館的展廳面積只有9000多平方米,而新館目前利用的陳列展廳面積已經近15000平方米。以前在老館有部分字畫類的展品因為空間所限沒辦法全貌展出,《萬笏朝天圖》和《河上花圖卷》兩件文物長為17米和13米,到了新館都以全貌姿態呈現於廣大參觀者面前。

除了舊貌變新顏以外,有的文物也搭上了高科技時代的“便車”。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一幅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將文物與高科技完美融合在了一起,獲得了中外遊客的一致讚賞。在天津博物館有一幅宋代的畫卷叫《金明池爭標圖》,描繪的是皇帝在皇家園林賜宴羣臣,觀龍舟競渡的場面。但是這幅圖在30釐米見方內描繪了1000多人,大多數參觀者即便是近距離觀看也覺得費勁。新館通過運用高科技手段,讓參觀者不僅可以清晰地觀看這幅名畫,最絕的是圖中的部分內容“活”了起來,比如宮女會翩翩起舞,龍舟也划動了起來,將時代感充分帶入了古文物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nm9yp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