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穹頂之下的觀後感1000字

穹頂之下的觀後感1000字

【篇一:《穹頂之下》的觀後感】

穹頂之下的觀後感1000字

柴靜是一個小女子,一個普通的母親,一個由對孩子的愛昇華到對所有中國人的愛的的人,一位曾經的知名記者而現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愛是大愛,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愛。穹頂之下的思考是由環境和呼吸引發的思考,進而達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經濟的,法律的,社會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個體到羣體,再昇華到個體——人和生活、生命。一個弱女子以君子之風,講一個難言的話題而娓娓道來,沒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動和平靜的語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實,客觀理性,從容平實。平靜中充滿了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熱愛,用科學和事實提醒人們正視生活,珍視生命,繼而良知覺醒,體察人性。

這個視頻引發了國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這樣活着"的話震撼了聽者的心靈,從霧霾的生產到對人體的侵害;從經濟的運作,利弊的權衡;政府職能的發揮;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對比等等諸多方面的陳述,科學準確的展開了社會,社會的各級組織,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這個片子對每個人,社會組織,企業,職能部門,政府,法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人生價值,社會價值都起到了振動和積極推動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和變化也許是驚心動魄的,但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

無論由此產生的對其個人的生活和選擇的指責有多大,多真實,其背景、來歷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羊年初兩會召開的關節之時,這個曾經知名的普通人引發的的這個事件,以穹頂之下的名義,告之我們每一個人,這是一個深化改革的時代,一個鉅變正在發生的大時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識、責任感、人性和文化的甦醒、迴歸正在走來,其轟轟的巨音己經在振動我們的心靈了。人們必然要思考,昇華,覺醒,我們究竟要怎樣活着。

柴靜所作是君子所為,平靜理性,以理服人,不以聲色化人。

柴靜是寓風雷於平靜之中。用人性在吶喊。

柴靜,才靜,才是靜,這才是靜。柴靜詮釋了這個“靜”。

2015年,讓我們記住這個震動了我們心靈的人——柴靜。

【篇二:穹頂之下觀後感】

看完柴靜《穹頂之下》,這個山西老鄉為空氣清潔做的具體工作,包括作為資深記者對事情的影響,應該説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兩會之前,如同把一塊巨石拋向這個前行疲乏進而經濟轉型的社會生活中。也或者説是大河涌動之中的拋下一枚深水炸彈,激起的浪濤足以撼動一些既得利益者和習慣勢力。但願在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層面對解決污染有所推動,有所進步。

生產力的發展,給了人類影響自然的無限可能。對物質進一步需求和貪婪,使人們誤入歧途。其實人們的生存條件,無需那麼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在原始的小農經濟下,人們的需求無非是温飽要求的一點食物和衣物,簡單的洞穴或房舍。人類的智慧和思想寶庫可以毫無限制地增長,而對於保持生命和思考所需的物質,不管變換了多少花樣,升級多少代,用以提供給生命的能量永遠是那麼一點就足夠。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老祖宗早就有人身體力行,如同那些現在仍然在深山中修行的隱者,不管出於哪一種思想淵源,對物質的需求都降低到最原始的狀態,追求的無非是精神上的成就和滿足,恐怕這是人類文明下一步都需要思考和麪臨的問題。

我的博客以“有限的物質和資源,無限的生活和內心”表達了最初的這種心情。身心相得益彰的健康之路,才是個人幸福安寧的途徑。貪婪會帶給人們心靈深處的不愉悦,人們會越來越多地感覺到,物質的富有、財務的自由並不會完全對等地賦予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假如沒有思想智慧和文化藝術上的跟進,再多的財富和享受,也不能換來心靈的寧靜和快樂。

霧霾的形成,事實上是人類對煤炭和油氣等能源的無節制消耗造成的,這種社會發展趨勢正是由於人們對於物質無休止的追求造成。所謂的身外之物,即荷載人們思想和智慧的身體之外,極大豐富的商品,林林種種的物資,這些看似美好的東西,都是對自然和能源無限索取換來的,而這些所謂好東西並不都是我們必須的。就像華麗繁複的包裝下面,我們需要的只是某件東西本身一樣,決不能做買櫝還珠的蠢事。

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達不到的時代,對自然和能源的索取受到客觀制約。而今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進步,人類對賴以生存的地球漸入無所不能的境界。這種趨勢中人定勝天的豪情難掩人類顛覆自我生態的幼稚,是人和自然相處中必將邁進玉石俱焚的誤區。老祖宗早就有天人合一順勢而為的自然觀,即便是今天,在這種危機來臨之前,仍然有人對此提出思考和預警。對於節能減排,一切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的困惑難道比人類自身生存都重要嗎?回答絕對是否定的。

從小我來講,節能減排是一種修行。降低個人的物質慾望,不要求人人都去大山中修行,只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就如片中提倡的,少做一些對環境不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於節能減排的事,就是善莫大焉。而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那就需要一種共識,我們需要的不必那麼多,或許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升級版的小農經濟,或許是片中提出的在放量增長的過程中,把節能和減排做到極致。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思想和智慧、文化和藝術的無限發展和繁榮,那些應該剔除的物質增長,應該像毒瘤一樣捨棄。就像面對霧霾和諸多生存問題時,我們有能力想出解決問題的法子,這才是人類能夠捨棄物質包袱困擾,依靠智慧繼續前行所需要的。

【篇三:穹頂之下觀後感作文

完整的看完穹頂之下,心情複雜,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來形容。震驚於柴靜能交出這樣一份作品,不簡單。作為普通人,我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對諮訊難辯真假的時代。平心而論,這篇報告所敍説的數據和實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讓我信服的。

世界性難題這麼多,柴靜偏偏選了這個治理污染的課題,除了受到女兒病因的啟發,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課題是有解決方案的,並不像醫學難題那樣需要前沿科技來突破。當每一個普通個體認識到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意識到一絲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麼,它就有被改善被改變的可能。

儘管如此,為何普通大眾仍不願付出這微小的力量?因為我們覺得,這樣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事件的核心不是這麼簡單。如果政府的改變,政策的改變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務實更專業更有決心,那麼問題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決。所謂的新聞調查之所以被大眾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從而理清來龍去脈。但當結果出現,我們發現這一切原來都還是政策引導下的結果,很多悲劇的發生是長期惰政甚至瀆職造成的,我們心底就會湧出無限的失望,這股失望之氣會毀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單純的治理污染的課題,其實不可避免的牽扯到能源問題和腐敗問題。當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東戰爭,冠冕堂皇的藉口背後搶的是什麼?想想被拿下的中國官裏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該明白了。

看到後半部分,英國能源大臣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説,你知道嗎?負責整個倫敦電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國公司!這足以證明中國科技是有實力的,只是在國內受限於體制,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讓我聯想到眾多知名企業,賺着中國百姓的錢跑到納斯達克去上市,玩轉資本市場並讓美國人分享紅利,箇中道理異曲同工啊!習領導下的中國,體制改革之路很難走,這塊硬骨頭不從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來,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寫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沒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們對此事的評論。結果是什麼?大家好像反而更關心柴靜本人,她為何在美國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與其私生活不正常有關?呵呵,有一絲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麼?是漠視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保護環境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已……

【篇四:《穹頂之下》觀後感】

昨天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感觸頗多,剛看後還覺得這個人真有勇氣,很敏鋭,能夠擊中時弊。但是後來想想裏面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總的來説就是她也許講了99%的真話,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卻講了100%的假話。如下:她講了中國的油品等級為什麼那麼的低,原因是中國只有3家石油公司為了自己的壟斷利益,自己指定的標準過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DD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時,她又説美國卻有上千家。暗示和引導人們以為,只要打破壟斷,全面開放就萬事大吉了,石油問題就解決了,排放就更清潔了,霧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實果真如此麼?

地球人誰不知道,美國早就在石油行業完成了自由競爭階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為首的寡頭壟斷時代!所謂的美國有上千家,其他的那麼多公司佔有市場份額有多少作文吧作文吧?這個她在羅列了一大筆數據後卻選擇性掩蓋起來。讓人感覺證據不充分。要是按照她的邏輯,中國也有不止幾十上百家,去各個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營的煉油廠啊。那麼倒回來講,既然美國的可以壟斷,為什麼中國的不可以壟斷,難道就是因為美國是壟斷在私人手裏,而中國的壟斷在政府或國家手裏就不行了?

話到這裏,我恍然大悟,原來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開石油行業,交給市場競爭然後形成私人寡頭。問當今世界,有哪個所謂的民族資產階級有這個實力搞得贏西方的大財團大寡頭?如果真的全面放開了,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資本家壟斷。也許放開初期老百姓會有點甜頭,但是長遠來看,一旦西方大資本壟斷了中國的能源市場,那才是苦日子的開始。如果真的像她説的一樣放開油氣開採中國會是個什麼樣子?看看前幾年放開的煤炭行業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闆更關心環保呢還是國有企業更加負責任?這不是禿頭上的蝨子明擺着的麼?可是她為什麼要誤導民眾呢?而且有選擇在兩會前的敏感時期搞出這個題目?估計背後是有推手的,以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編99%的真話和1%的絕對謊言的,而且在極短的時間被所有媒體發佈,形成轟動效應。固然,國有企業是有問題,而且很大,但是解決的手段絕不是所謂全面放開,那樣的結果就是全面被國際大資本給控制,給吃掉。沒有了能源命脈,中國人民的命根子就丟了。我們只有想辦法讓國企真正地為人民所監督,完善其管理職能,真正地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將其摧毀。現在中國28個關鍵行業,據説有23個都被外資完全控制了,要是將來再全面放開鐵路、軍工、電信、石油等等命脈,將所有命脈行業私有化,那我們的立國基礎還在哪裏?我們還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麼?這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核心的政治問題,立國的基礎動搖了,性質改變了GCD離最後的倒台恐怕也就不遠了。到那時就是胡漢三又回來了。

所以,想來想去覺得,現在不是討論要不要國企的問題,而是要討論如何加強國企在整個經濟成分裏的比例問題,以及如何讓這些國企真正地為廣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讓他們的的權力得到監督和制衡的問題。國企不是哪個官僚的,不是哪個利益集團的,它應當是真正屬於全體中國人民並且是為全體中國人民謀福利的。只有做到了這點,整個國家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篇五:《穹頂之下》觀後感】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霧霾問題,《穹頂之下》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視頻公佈後,引發熱議。下面應屆畢業生網為你準備了這篇關於《穹頂之下》的觀後感:

2015年2月28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在採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污染成為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大眾最初熟識柴靜,是因為非典疫情的爆發時,她瘦弱的身軀裏藴藏着的驚人的力量。從彼時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產子,柴靜向來不缺少話題性,如今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攝關於霧霾的紀錄片,更是驚呆了一眾看客。在震驚的同時,霧霾之於柴靜或者柴靜之於霧霾的關係,卻不似尚為媒體人那時的明朗和清晰,莊嚴卻又多了一絲悲壯,而這也不僅僅是柴靜一個人的戰爭。

霧霾,對於這個東西我們一點也不陌生,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始終擺脱不了霧霾的籠罩,霧霾也不再是教科書裏的説教,自然環境的惡化所帶來的傷害也不是簡單的柴靜一個家庭在承受。也許有人會説,柴靜之所以選擇拍攝宣傳片是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為一名曾經的職業媒體人,將柴靜的行為稱之為偉大或許過於誇張和不切實際,但是也絕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麼簡單,無論是曾經的記者身份還是現在母親的烙印,都無法掩蓋其追求真理的社會責任。

在網絡世界裏,我們生產着創造着各種信息,享受着各種各樣的服務,我們不斷向大自然和社會索取,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麻痺,睜着雙眼卻看不到真相,張開雙耳卻聽不到聲音,邁開步伐卻未曾前進一分,每個人都在喧囂,每個人都在説話,卻沒有人在聽。以前我們會説向沙漠進軍,向太空漫步,現在卻被霧霾打的措手不及,難道我們未曾發現它嗎?不是的,每個人都看見了,可怕的是都當做並未發生,我們不缺少隨聲附和阿諛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較真精神。

面對複雜多變的霧霾污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麼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前媒體人還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柴靜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於一個宣傳片的“成敗”與否,而在於一種執着的鬥爭精神。人類與環境污染的戰爭歷程中,柴靜作為一個人類個體也從來都不是主流,但歷史也正是由一個個人類的個體所創造的。霧霾的治理不是個人所能左右,但此時個人的影響卻超過了環保部門,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會共識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卻體現在一朝一夕的細節上,正如環境治理不在個人卻離不開每個人一樣,而穹頂之下的柴靜也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

【篇六:柴靜的穹頂之下觀後感】

這個週末在單位值班,打開電腦全是前央視新聞調查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紀錄片的新聞。這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當下備受關注的霧霾問題,我認真的看完後心靈深受觸動。

該片從三方面入手深入解答了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通過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和一幅幅霧霾籠罩下的全國各地的照片,喚起了全體民眾對環保的良知。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的大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代價、飲鴆止渴的行為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和看不到敵人的戰爭,參與者是全體中國民眾,我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國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換來的卻是滿目瘡痍和家園的毀滅,這種結果令人心痛。

我就生活在霧霾重災區的河北,就生活在那個雷人條幅幅中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的邢台市,當現場觀眾鬨笑的時候,我感到很慚愧。同時我也是一名新手媽媽,我很理解柴靜作為一名母親得知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身患腫瘤的那種煎熬和悲憤。柴靜在紀錄片中指出“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網上有人質疑柴靜的動機,以孩子患病之事為例做調查不夠客觀。柴靜在記錄片中不僅是一名調查記者,更是一名受害者,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世人“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

或許我們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調查記者或者職能部門負責人,但治理霧霾,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我們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行動。

那麼我們應該做點什麼呢?

從現在開始,呼籲身邊的每個人都要做保護環境的踐行者和推動者。出行時儘量不開私家車,儘量改用步行、乘坐公共汽車或者地鐵等;養成隨手關燈、水龍頭的良好習慣;夏季將空調温度調到26度;不隨地亂扔垃圾,節能減排;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少抽一支煙;再不然看到工地土堆裸露、加油站油氣泄漏或者其他違法作業的行為時及時撥打環保局投訴電話12369,一個小小的電話就能為環保出一份力,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3月1日播放的焦點訪談中因為污染防治工作不力山東臨沂和河北承德的兩位市長相繼被環保部公開約談,足見政府對環境治理的力度和決心。讓我們大家再一次看到了治理霧霾天氣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共同為環保出一份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APEC藍一定會永駐!作文

【篇七:《穹頂之下》觀後感】

今天柴靜的《穹頂之下》幾乎在朋友圈刷屏了,有很多稱讚佩服的人,也有很多表達自己行動的人。

看了前十分鐘,我一直在思考也在猶豫一個問題,霧霾這個涉及到多個因素和社會環節的問題,不是一時能解決的,雖然我沒有直接排放,我也可以做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但確認如柴靜所説我們個人的力量和行動真的微乎其微,對於整個污染物的減少或許起不到任何作用。看着看着我真的好想回家,回到生我養我的春城,回到一年有300天藍天的春城。什麼才是生活的本質,我想不是財富,不是物質,而是窮盡一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的活着,快樂的活着。我還年輕,我感覺不到霧霾對我身體的影響,我感覺不到呼吸不暢,我只能感覺到霧霾的天空帶給我的壞心情……我記得協會的小孩恐龍跟我很開玩笑的'説過一句話:我不想去北京,我這個人對空氣質量的要求有點高。那時候有點會笑他,可是現在想來自己也是一個如此熱愛生活的人,為什麼還要呆在北京呢?

隨着視頻的深入,我一次次看到觸目驚心的數據,眾所周知的所謂祕密、現實,一些讓人震撼的案例。我想它受人關注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她用大量的數據來説明霧霾的來源,構成,國家現狀,更重要的是她每一條數據都是可靠有來源有支撐,闡述的又是大家多熟知多習慣卻又很無力的話題。我一直覺得,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麼渺小,即使我改變不了別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可是這樣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會受到蠻大的衝擊,有時候我的家人甚至會跟我説:你再這麼環保,我們跟你生活都不習慣了呢。看到這段視頻,我又找回自己最初那麼強烈的自我約束感。不管我生活在哪裏,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氣,逃避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而你恰逢在環保事業上,在減少環境污染上做着我們企業能做的,也確實起到作用的事業,為什麼不堅持呢。我想香蕉皮的環保事業也應該是我們繼續戰鬥下去的動力。

不管是能源結構的問題,還是執法力度問題,或是企業國家社會責任感問題,對於我們個人來説都是很難企及的,我們可以討論它,深究它,批評它,可是我們甚至連給相關部門一個建議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機會都沒有。但是思考本身就會帶來價值,它會指導一個人的行為意識,而這些又是我們多麼欠缺的東西。

最後看到柴靜凝視着那個星球,它在孤獨的旋轉。我想起2013年我們到武夷山玩,我在山裏第一次看見銀河,如此清晰,非常雄偉的橫跨在整個天空,配上漫天的繁星,那一刻自然的魅力、宇宙的魅力都會讓你為之驚歎。24年第一次見到,未來再見到又會是第幾個24年?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呢?

柴靜是通過她的女兒看到霧霾的,我不希望通過我的孩子我才感受到霧霾的嚴重,此刻,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行動……

【篇八:《穹頂之下》觀後感】

春節上班第一週,柴靜以紀錄片《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刷爆各路視頻網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輪的媒體事件,引來各路大神圍觀。對於霧霾的關注,其實在中國不算是什麼特別新鮮的事情了,但是能夠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體聚焦,不得不説是第一次。

柴靜的視頻播出後,讚揚者有之,論點不相上下,無非是肯定其對於知識普及的功效,認為這部紀錄片不僅思路清楚,論點清晰,材料充實,而且以一種女性母親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人文情懷,非常容易能夠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其播出之後引起的巨大效應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藝術魅力的最好證明。

只不過,對於《穹頂之下》的批評者所切入的角度卻各有不同。有的直接從新聞本身的客觀性出發,覺得柴靜本身“TED”式的紀錄片並不符合新聞客觀性的原則,用嬰兒腫瘤與採訪小孩子是否看到藍天等方式純屬於一種無謂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給觀眾造成誤導。

而其對於數據的引用,對於諸多概念的表述,對於專家學者的訪談,也諸有段長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處。還有人從柴靜《穹頂之下》所表現出的立場批評其內在的利益鏈條,比如説對於油氣私有的支持,其實完全忽略了中國大型發展電站的正確性等等,必定與私有利益集團的支持有關,不過是為兩會的召開提前打個預防針而已。

更有甚者,將攻擊直接轉移到柴靜本人身上,覺得她的女兒得了腫瘤與柴靜本身是個“資深煙民”“高齡產婦”密切相關,而她的女兒本身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居民,更是將柴靜本身口口聲聲的所謂對於霧霾的關懷大大地打了一個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對於柴靜《穹頂之下》的褒揚和貶低,我都覺得,那些爭論比柴靜的紀錄片本身更有看頭了,就像豆瓣上的許多影評比電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樣。無可否認,柴靜的紀錄片給普通大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霧霾課,她所運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力,無疑是那些過分科學的讀物所無法取代的。

只不過,那終究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柴靜的建議是多舉報非法排污行業,出門少開車。那似乎是每一個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像“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一樣,在某一個階段掀起一陣高潮,最後又不了了之吧。因為她根本沒有觸及治理霧霾的難度所在,那是層層利益鏈條所組成的一個大漩渦,無論你從哪一個點入手,都無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藍”為例,為什麼僅僅在幾天的時間,霧霾可以消失不見——因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頭。其代價是什麼呢?那就是幾天的工廠停產。所謂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犧牲。中科院這麼多人,國家的執行人員那麼多,環保局長又不是傻子,怎麼不知道如何徹底根除霧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謂的“科學發展觀”了啊,到現在為什麼全中國霧霾越來越嚴重。

因為,那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你經濟要發展,必定得燒煤,所謂的高能源哪裏這麼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勞動力?洗煤之後的髒水怎麼辦?一步一步都是資本投資。西方發達國家為什麼空氣好?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了,都曾經以高污染換來了經濟發展,如今的他們,當然有雄厚的實力將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或許,這種言論本身可能有點無奈,但確實是事實。許多事情背後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

標籤: 觀後感 穹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yvzo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