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崗仁波齊電影觀後感

崗仁波齊電影觀後感

信仰是件很神奇的東西,朝聖的人們更是讓人傾佩,只為今生,更為來世。因為我們都相信人是有來世的,也知道每個事都有個輪迴,所以心存感恩,行做善事。終有一日,善有善報的。

崗仁波齊電影觀後感

崗仁波齊電影觀後感【篇一】

喜馬拉雅行禪裏,“行禪”這個詞是禪宗所用的,在密乘的修煉中,習慣叫做轉山、轉塔、繞佛、朝聖,説的都是一個意思。轉山最重要的特徵,是沒有所謂的目的地,所謂的終點,我們的起點就是我們的終點。我們的行走不為路上的風景,不是為了去往一個新奇陌生的地方,我們唯一要做的,竭盡全力要做的是回到我們的起點,就是我們迴歸生命的修煉。

神山是象徵,象徵着某位佛或菩薩的智慧和慈悲。我們所行走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們內心的清淨,在這個清淨的世界中,我們最後看到的不是外在的佛,而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本具圓滿的佛性。

現在這個時代,人走的時間越來越少,坐的時間越來越久,必然壓抑的情緒越來越多。行禪是一個力量,不管是有信仰還是沒有信仰的人,帶着覺察去感受身體,覺察自己,將心毫無修飾地放在自己的行動上,自己的行走上。當我們心理壓抑,情緒不佳,尤其是怒火和怨恨難以平息的時候,行禪是完美的化解之法。這種千年萬年所傳的古樸的修煉,如果用在生活裏面,絕對是個力量的源泉。它不只是鍛鍊身體,它產生的力量是我們生命內在的力量。

崗仁波齊電影觀後感【篇二】

導演張楊於2013年末開始拍攝紀錄片形式的電影《岡仁波齊》,用時整整一年。影片中的人物都由非專業演員出身的當地人出任,電影沒有腳本,完全真實記錄了藏民2000多公里的艱苦之行。

影片名雖是神山《岡仁波齊》,但整部影片所給的.鏡頭並不多,僅在爺爺楊培去世後,尼瑪扎堆讓色巴江措請來了喇嘛為之超度,在這時對神山有個清晰的特寫。除此以外,電影記錄的是2000餘公里的朝聖之路。

1.拍攝手法

我喜歡導演這種拍攝方式,記錄的手法,遠景與近景角度真切自然。彷彿我身處其中,與藏民們一同踏上了這朝聖之路。沒有多餘的人,也沒有多餘的話,318國道上,只有一行虔誠的磕着長頭的人。

“電影娛樂化”的時代,能看到張揚的這樣一部素片,很舒服。我沒有覺得枯燥,覺得整部影片就是我要的那個感覺。我喜歡聽他們每晚在帳篷裏的誦經,喜歡看他們虔誠磕頭前行的身影。

喜歡娛樂的人,是很難接受這部影片,沒有華麗的鏡頭。

只有藏民至純的信仰,還有大美的雪域高原。這是影片最大的特點。

普拉村,從這裏去往朝聖之路。

拖拉機頭被別的車撞壞了,不能再開。男的拉車,女的繼續磕長頭前行。

遇到河流漫過路面,他們依舊磕着長頭。

屠夫江措旺堆一生殺過很多牛,腿有殘疾。他願馬年磕長頭消去一生的業障。

他發現一隻“蟲子”,讓蟲子先過馬路。

到拉薩了,隔着拉薩河遠遠的看見了布達拉宮,禁不住流下了感動地淚水。

2.到拉薩後

在拉薩,洗一下快一年沒有洗的頭髮。到拉薩後,他們身邊的錢已用完,為能夠到達岡仁波齊,在拉薩大家工作了2個月,掙夠了去岡仁波齊的路費。

旅館的藏族大媽免費讓他們住店,請他們代她去岡仁波齊為她磕頭祈福。

3.岡仁波齊

別名須彌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

岡仁波齊峯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岡仁波齊峯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本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着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本教,印度教、藏傳佛教、 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峯,但是隻有它終年積雪的峯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着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據説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岡仁波齊。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本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本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資料)

72歲的楊培一生幸苦帶大哥哥的孩子們,在神山腳下他安詳的去世了。

喇嘛為楊培超度。

兩小時的電影,張揚和攝製組隨着朝聖一路拍攝了一年。

“關乎信仰,也伴隨生死”。平淡質樸的藏族人生活的面貌,在影片中緩緩道來,這是感動到我的地方。

影片從頭到尾始終沒有參入導演自己的意圖,僅僅是在一旁記錄,特別喜歡這種紀實的電影,也希望以後能夠看到這類多一些的影片。

白描手法,走入藏民的內心世界。

如此的平靜的生,如此平靜的死。


 

標籤: 觀後感 仁波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wop9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