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中小學生安全健康素質教育觀後感

中小學生安全健康素質教育觀後感

【範文一】

中小學生安全健康素質教育觀後感

這個週末學校要求全體學生在家觀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的電視講座,讓我們瞭解了不少安全常識,更懂得了生命珍貴。

防火教育。在家時不要玩火,也不要在乾燥的地方製造火苗,小小的火苗只要稍不注意就可能變成熊熊烈火,從而帶來不小的災難。如果是真的在自己家發生了火災,也不要太慌張,不能亂了手腳。用時抹布捂住口鼻,躲進廁所裏,打開水龍頭不停的放水,用一張大的濕棉被堵住門。如果家裏有浴缸,就在裏面放滿水把自己浸泡在裏邊。可以用金屬物在窗邊敲擊發出響聲向人們呼救。

用電安全教育。不在有斷電線和有電線的地方玩耍。在家裏注意用電。不用沾了水的濕手接觸有電的地方。在下雨打雷的天氣時,不要躲在樹下避雨。睡覺時要切斷家裏的插座電源,以免發生意外。

食物中毒教育。不吃變質、過期的食物。真空食品包裝如果脹袋了也不能食用。夏天,過夜的`食物都不能吃。少喝冰、涼水。不吃路邊攤,少吃速食,不吃垃圾食品。

今年三月份,日本發生8級多的特強地震,我們對日本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如果當地震在我們身邊發生了呢?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當地震來臨時,不能躲在桌子底下,這樣並不安全,應蹲在堅固的桌子旁邊,用手護住頭。當天花板被震掉時,就會砸在桌子上,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安全空間。在被困時,要保持自己的體力,在救援人員到來時,用硬物敲石塊向外邊的人呼救。

當洪水、海嘯發生了,就盡力往高處跑。當口渴到不行時也不要喝洪水,洪水很髒也有毒。不要在水裏長時間浸泡,找一根粗壯的樹幹抱住,讓自己儘量不要泡着,水不乾淨,容易讓細菌粘在自己的皮膚上,引發一些皮膚病,在水裏發病時很難受的。

生命很寶貴,安全很重要,在觀看後這期節目後我明白了很多安全知識,知道怎樣保護自己。在以後,我一定會督促自己還有身邊的人注意安全。

【範文二】

xx月xx日,學校組織各班參觀《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掛圖》的活動,圖中講了兩個對比鮮明、真實感人的故事,使我思緒萬千。

第一個故事寫了一位名叫顏竹女孩的父母離婚,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酗酒過度去世,全家沒有了依靠。可是,顏竹十分堅強,與哥哥、姐姐一起自食其力,勇敢面對挫折,並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所中專學校。

第二個故事講了一位名叫李佳的中學生,父母離異,性格變得自卑,對生活、學習失去信心,每想到自己家境就淚流滿面。悲觀的生活態度,最後促使李佳走向跳樓死亡。

看了這兩個故事後,我深有感觸。雖然顏竹、李佳兩人都遭遇相同父母離異的挫折,但她們採取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顏竹堅強、勇敢面對挫折,活出一片藍天;而李佳脆弱、不能面對困難,最終失去生命。我們應該學習顏竹的直面挫折、珍惜生命、任何困難都壓不跨的精神。

我們應該都有聽過張海迪的故事,她先天就重殘,高位截癱,可是她從來就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種種困難,自學成才,翻譯了許多外文名着,並獲取碩士學位。美國也有一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她在一歲半時就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可她卻沒有向命運屈服,24歲,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

她們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奮鬥着,直面挫折,珍愛生命,把人生一樣演繹得如此精彩,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而對李佳悲觀的生活態度、最終失去生命而感到惋惜。

通過這次參觀《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掛圖》的活動後感受很深,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應該“直面挫折,珍愛生命”,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選擇的,讓我們都來珍愛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與精彩吧!

【範文三】

這個節目主要介紹了中小學生在遇到溺水、地震、洪水、車禍等災難時該如何避免和如何面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遇到溺水方面的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防禦。

每年中小學生髮生的溺水事故佔到了全國溺水事故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説,在十個意外死亡的小學生中,就有七個是溺水身亡的,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每年夏天我們都能在電視上看到關於有人溺水身亡的新聞。但是,只要我們做好以下的幾點就可以防止悲劇的發生:一、不要獨自和小朋友一起游泳,需要去時,一定要有大人的陪同;二、不要到水況不明的地方游泳;三、遇到他人落水時不要盲目地下水自救,可以把救生圈、繩子、樹枝等東西拋向落水者,並在岸上向過路的大人求救;四、在下水前要做好準備運動;五、不能在游泳的過程中做危險動作,例如跳水、嬉戲、等;六、當自己溺水的時候不要過度驚慌,保持鎮定,儘量把眼睛和鼻子露出來,不要用力掙扎,因為越掙扎沉得越快、、、、、、

看了這個節目後,我懂得了在災難來臨時,該如何自救,如何面對,真是令我受益匪淺。只要和安全作伴,我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w084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