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説改編,由張藝謀執導的影片,籌備4年,投資6億元人民幣。下面是《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一:

這部電影讓我驚訝。

不驚訝於張偉平精明商人慣有的用情色、票房分賬等營銷手段多低劣,《金陵十三釵》最讓我驚訝的是,他的老搭檔張藝謀竟然用6億投資做到了徹底去中國化:這是從主演、佈景、敍事、情感(甚至唸白)上完完全全的西方視角。貝爾和他的角色是西方的,“為了生命作出犧牲”的故事模式是西方的,大部分唸白是西方的(英語),做到這些的是誰?是最擅長於中國化表達、也最被期待中國化表達的張藝謀。從影片外形上看,張藝謀似乎已經走出對自己所崇拜黑澤明的模仿年代,走出“我要把這些展示給老外看,這就是中國”的意氣心態——再沒有《紅高粱》的真民俗、沒有《菊豆》、《大紅燈籠》的大色彩,也沒有《英雄》、《黃金甲》的偽武俠、《山楂樹》的假清純——即使是秦淮歌女琵琶曲這樣的橋段也只是甜點而不是主食,這個奧運會開幕式萬人體操總指揮鐵了心要拍一部“還是講中國、老外好理解、國人能買賬”的電影。於是他們精確於侵華日軍的服飾,精心於戰爭場面的佈景,精準於人為刀俎、風聲鶴唳心理狀態的拿捏。

而更深入的去中國化的更在電影的意識形態。事實上拍攝一部反映侵華時期南京的電影在缺乏共識、左右決裂、上下斷裂、內外割裂的時下中國是艱難的,《南京南京》就是前車之鑑:他要控訴日本,最後又狗尾續貂來了個反思;他要民族主義,又搞了搞國際主義;他想表達人性之美,但全片都是平庸之惡,最後以認真的中庸,換來多方指罵。在回答立意這個問題上,張藝謀,或者説嚴歌苓切了很好的一題:這個美籍華人作家以跳出中國看中國的視角,巧妙以人道主義大旗完成一次完整的敍事:他們讓左派看到了公正和犧牲,讓右派看到普世價值,讓民族主義者看到了抗日,讓精英看到了現代觀念,男人看到了英雄,女人看到了尊嚴。與《讓子彈飛》用紅樓夢式隱喻完成這些功能不同,《十三釵》是開放、清晰與自然的。張藝謀説,讓知識分子笑很難。好吧,這一次,他的團隊努力做到讓大部分人“哭”。可以説,這一次他走出了中國導演專注於帝王將相的小格局,走下中國成名導演在成績前亦步亦趨的偽神壇,走向中國所有導演都應該直面的真世界。

此外,在講故事上,他們這次算是下足了功夫,為了照顧到所有人,張藝謀對“以妓女換少女”這個大命題成立的合法性做了難得的反覆論證:第一,少女以死相逼,情不得已;第二,妓女主動受恩以報,理所當然;第三,妓女為己證明,大義凜然。但這些還不夠,他拉上了那個小男孩作為神父/基督教精神的化身,再一次用“責任與救贖”的合法性來夯實這個論證,如果這些還不能讓你信服,最後小妓女臨陣脱逃則堵住了“人之常情”這個漏洞。於是,帶着不屈、不敢、無奈和無望,一輛卡車遠遠開走;帶着驚恐、感恩、銘記與希望,另一輛卡車靜靜開去。

這部電影是經得起市場和口碑檢驗的。歸功於張藝謀猛然迴歸也好,嚴歌苓妙手回春也好,張偉平打砸搶鬧也罷,一部努力讓大多數人滿意(必然不會是所有人)同時遵循市場經濟的作品值得尊敬。因為真誠,故事站住了腳、情節打動了人、思考深入人心,一部好電影能做的無非如此。對於創作者而言,相比於虛名、投資、噱頭和炒作,真誠才是真正的硬通貨。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二:

一部非常有張力,看後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對比”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屍遍野殘壁斷桓的對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後面負責任有擔當的對比;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後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對比;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後面英勇抗敵捨生取義的對比;孟先生帶着漢奸的袖套,後來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責任,為了養父的囑託保護女孩子們,最後為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後來短髮藍袍的清純味道的對比,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對比,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後面的相知相愛的對比。

電影裏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麼感人,那麼豐滿。關於墨玉關於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説説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衝向坦克,那個鏡頭特別有衝擊力,最後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於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着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温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但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裏,有着軍人們與日本兵鬥智鬥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裏的'小男子漢話不多,但是特別有男子漢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釵翻牆進來,後來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己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託。多麼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裏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麼墨玉能提出捨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己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後來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後面姐妹們為她所動同意一起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為影片最後蕩氣迴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温暖和希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但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緻一點就更好了。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三:

12月17日在上海有幸觀看了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場面宏大,史詩般再現了發生在七十四年前南京淪陷後一段感人的故事。一個外國人,八名國軍戰士,十三位風塵女子,以及一名教堂小男孩,在日軍攻破南京城後,為了集體保護十二名教會女學生個個挺身而出,紛紛置個人安危生死於不顧的動人畫面與故事,看完影片後令人內心久久難以平靜。

由嚴歌苓小説改編,張藝謀史詩建構,張偉平五年籌劃,奧斯卡影帝好來塢一線巨星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十三位神祕女子歷時兩年封閉式培訓,耗資六億多,拍攝團隊高達600多人,高清視屏,高科技動作與聲效,觀看影片時,既教人驚心動魄,又令人如臨其情其景一般。人性之光於超越生命意義的犧牲中閃耀光芒,戰爭之花於民族患難相共的歷史中堅強綻放,盛開的金陵十三釵展現出了她們的內心美和本質美。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首晚唐時期杜牧的《泊秦淮》如果用來批評這金陵十三釵,那便未免有些言過其實,大錯特錯了。

影片中約翰與玉墨在患難中產生的特殊愛情令人由滑稽可笑到真實感人。約翰捨棄了原本可以安全離開戰亂中的南京而挽救中國女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八名國軍戰士,為了挽救教會女學生,視死如歸直至戰死最後一人,與南京城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十二位風塵女子與一名教會小男孩假扮組合成十三位真正女學生去參加日軍攻破南京後的慶功會的慷慨舉措。。。。。。我深感都應該向他們最美麗的人性去致敬!

牢記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願七十四年前在寒冷的冬天,在南京大屠殺中喪失性命的每個亡魂都得以安息,願中日兩國永遠不再有戰爭,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rekz0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