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最新《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金一南》觀後感

最新《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金一南》觀後感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金一南觀後感篇一

“百年滄桑,從東亞病夫到民族復興”報告會,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2016年11月在香港的一次演講視頻,讓我不禁淚流滿面!新中國一路走來是如此得不易,100年前多少仁人志士嘗試拯救山河破碎的中國,他們前赴後繼,無畏無懼,九死一生,真可謂驚心動魄!

多災多難的中國之所以屹立不倒,只因不同時代都有中華民族的脊樑出現,這些民族之魂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奉獻了自己的人生,無私無畏,只為救國圖強。

我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在歷史書上模糊而知,我不知道我們的先輩是如此得擔當,如此得拋頭顱灑熱血,在黑暗中尋找一條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光明之路,路在何方?!

當我的心與先輩鏈接起來時,心中隱隱地痛,在車上痛哭了一場。他們年紀輕輕幹大事,年紀輕輕丟性命,現如今我們不配做他們的子孫,因為我們活得沒有擔當!

良知之心是如此地柔軟,如此地易痛,如此地易感,當心漸漸開始光明起來,那一刻我觸到了先輩的心靈,致良知喚醒了我那顆久被塵封的心!

當年四萬萬中國人就如一盤散沙,沒有國家觀念,沒有民族觀念,沒有組織觀念,人民的心在昏睡。當年抗日英雄楊靖宇被身邊的人出賣,很多人沒有理想、沒有信念,只有功利。老鄉勸楊靖宇不如投降,楊靖宇説過一句話:“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驚天動地的一問,視死如視歸,中國的脊樑就是心中的那份擔當。

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十三人,有的犧牲、有的叛變、有的被開除、有的當漢奸,最後只剩下了兩個人從頭走到尾:毛澤東和董必武。

幾十年之前,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之路如此艱難,沒有紅地毯,沒有夾道歡迎,不盡的流血犧牲與叛賣,為了什麼?為了這個民族,為了這塊土地上人民的覺醒!

鄧小平説:“沒有毛澤東,我們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喚醒民眾、動員民眾、組織民眾,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我們的先輩如此轟轟烈烈、前赴後繼,而我們如今做了什麼?我們為這個國家奉獻了什麼?此心被問得實在慚愧,此心被問得生生地疼!

歷史選擇了黨,人民選擇了黨,一路走來,今天我們物質富裕,豐衣足食,但我們又在一個十字路口上無盡地迷茫,路在何方?!

是醒來的時候了,因為我們的先輩肩膀頭子很硬,扛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三十年,我們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為後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三十年需要我們醒來,繼承! 擔當!中國夢需要我們的脊樑!

如今的我們,肩膀頭子也要像先輩一樣很硬,扛起我們的責任,祖國再也不會是過去那個積貧積弱的東亞病夫啦!

我接受了一次真正的心靈洗禮與愛國主義教育!感恩老師們的覺醒和對我們的喚醒,我要去入黨!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後代子孫,只為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祖國,肩膀頭子硬一回,像先輩一樣成為後人的脊樑!

作者(張晨)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金一南觀後感篇二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在香港會展中心演講“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震耳發聵,發人深省。

2016年11月18日,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創辦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舉辦中華大講堂,邀請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金一南教授主講“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

金一南教授細説中國近百年的苦難與輝煌,有識之士是如何探索中國擺脱衰敗,從東亞病夫走向民族復興的歷史。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金一南觀後感篇三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近日推出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起強烈反響。對於眾多國人來説,這部紀錄片無疑稱得上是一次“歷史教學片”,是對公元1500年以來世界9個主要大國發展史的一次集體學習。

用電視畫面展現曾經的大國興衰,顯然沒有浩瀚的歷史典籍來得深刻。但是,電視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轉變形象地將歷史上曾經的輝煌、榮譽、血戰前行和繁華散盡形象地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將歷史反思從精英的書齋挪移到草根大眾思考的有益嘗試。央視將9個大國的500年興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濃縮,絕非大眾娛樂的電視劇快餐,而是品讀歷史的鏡鑑和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

在過去的500年間,中國所謂的盛世已經持續至清康乾時代,期間還包括明初鄭和浩大船隊的遠洋。但這只不過是古老的“中華龍”慣性繁華的迴光返照。而從14世紀開始的300年間,歐洲文興復興擊碎了中世紀宗教的神學桎梏,將人們從矇昧主義、禁慾主義和神祕主義解放出來,在精神方面為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500年開始,歐洲的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引領了歐洲作為全球翹楚的新時代。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於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佔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並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半個世紀前毛澤東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對新中國如何擺脱歷代王朝“興勃亡忽”的質疑時,給出的藥方是“人民民主”。今天,這句話對中國如何實現民族復興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當綜合實力成為衡量大國地位的標準時,作為硬實力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同作為軟實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響力一個都不能少。美國的強國之路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

必須釐清的是,和上述9個大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強國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絕少侵掠他國的文化傳統的貪婪品格。也正因為如此,在學習9大國優點的同時,中國可以避免其他強國最終“亡乎”的歷史宿命。

不過,僅有和平的理性,經濟的勢力和開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實現強國之夢。如中國兩宋,經濟文化發展俱佳,政治也相當開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終被異族所滅。去年5月22日,美國《紐約時報》在評論版中罕見地以中文標題發表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評論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這雖是對美國提出的警醒,但也給我們以警醒,強國之路,必須要保持軟硬力量的綜合平衡,綜合國力的哪一個要素都不能偏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qz0o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