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記住鄉愁》觀後感

《記住鄉愁》觀後感

《記住鄉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選取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是一部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下面是小編準備的《記住鄉愁》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記住鄉愁》觀後感

《記住鄉愁》觀後感

《記住鄉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選取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是一部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

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台組織拍攝。將選取全國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脈絡,聚焦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於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國際頻道隆重推出。

2015年元旦在“黃金時段”晚8點播出了“記住鄉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無》,看過之後,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覺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無》是在我的故鄉——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無》,這個片名起得很好,給培田文化的特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作了一個很好的解説。

拍這部紀錄片時,龍巖市有關部門專程把我和廈門大學的鄭振滿教授接去參加拍攝。為什麼會叫我參加這次拍攝?我估計是編導看過我的《大屋碎影》一書或我的博客有關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傳統文化要略》(曾在《閩西日報》發表過),談到了培田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內容和“敬畏之心不可無”很吻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崇禮的儒家文化為主導地位的。《荀子·禮論》説:‘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對先祖的尊崇,表達了中國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緣紐帶的堅韌。崇拜‘君師’,君是政治權力的體現者,師是倫理道德的體現者,其關鍵是對師——聖賢的崇拜。這三條體現了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特質。

培田正是繼承傳統,做到三個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們崇拜天地,認真地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培田村落的選址、建設很講究‘風水’,事實上就是講究‘天人合一’。後壠山的‘風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營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態環境。在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時代,講究生態、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正是崇拜天地的結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築中,最主要最顯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廳’或堂屋,整個房屋佈局都要服從這點,也由此形成了廳庭結合、以‘廳’為主體的建築風格。所謂‘九廳十八井’即為滿足大家族多個祭祀空間而設定的。這裏‘廳’指的是正廳或堂屋,正廳供奉的是公眾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為廳提供採光通風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廳堂香火是常年不斷的。逢年過節,殺一隻雞,買回幾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廳堂的神桌上,讓祖宗先‘品嚐’。每年除夕,廳堂上都要掛上祖先畫像,沒有像的要換上新寫的有歷代祖先名字的紅紙。

傳統的‘祖宗崇拜’和血緣關係紐帶形成了傳統的民居建築。也形成了與此相關的宗族社會、宗法制度和長幼有序的等級關係,傳統的培田小社會即由此來實現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學者謝重光先生在他的《閩西客家》一書中,寫到道德風尚:‘客家人的基本價值觀是貴重於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培田人當然也是如此。其實這個值觀不單是閩西客家人所獨有,而且還是我們民族的主要傳統之一,‘尊師重教’即是‘禮之三本’之一。當然,以儒學為主導的所謂‘教育’除了‘讀書做官’之外還有倫理教化、道德修養等所謂‘修、齊、治、平’。延續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及對中國的影響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爭論的課題。孰是孰非,至今難以論定。

培田人尊師重教,由來已久。培田歷史上經濟條件較好,有錢的族人熱心捐助教育,並有鼓勵上學的獎勵機制,使培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墨之鄉’。‘南山書院’也名聲遠揚。

培田,這一保留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給人們研究思考的空間是很大的。有人説培田是一部讀不完的書,的確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貴?因為它不僅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無》這部記錄片中,上述內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説、補充和發揮,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記住鄉愁》觀後感

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已播完。

第一二季關注中國古村落,表現父子親,兄弟恭,朋鄰友,夫唱婦隨,長幼有序,資父事君,日嚴與敬,孝為先行,忠則盡命,職分自覺,福緣善慶,禍因惡積,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生命自覺。通過講述家風、祖訓、族譜、村規民約,鄰里親睦,佈施行善,勤儉耕讀等鄉土故事,彰顯中華民族世代遵循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等優良品格。多方位展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看到山川河流土地麥田稻穗樹木花草,看到豬雞牛羊馬驢狗鳥獸等生物,看到老房祠堂廟宇村道小徑,看到碾磨犁耬鋤鐮揹簍等農具……

人類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悠久深厚的自然因子。陽光春風下的綠色脈動,土壤河流產生的謙卑與柔和風韻,宇宙規律中生命最靈妙的造化,傳統生活中形成的真善美品質格局等等。它們或以陳舊過時的殘缺形象證明着村莊過去的生計和信仰秩序,或用親人故土的真摯情懷與世態人生的沉重感慨描述農耕文明的歷史和對人心的協調安頓。這一切構成的聲氣色相,演替動靜,構築為意識中的氣場氛圍,情思牽掛,形成“鄉愁”情節,一旦失去,便覺無家可歸。

第三季以“古鎮”為載體,展示中國古鎮風貌,梳理古鎮文化傳統,當今生存狀態及風情。繼前二季主題,側重建章立制,遵約守契、義利有度,合作互利,呈現我們缺乏了的精神道德和文化要素。有小巧精緻的水鄉,也有粗曠大氣的北方集鎮;商賈雲集與樸實無華,個性鮮明與民族風情,清秀靈逸與浪漫幽雅;豐富多彩,交相輝映,各具形態,異呈風情。這是村落與城市的過渡地帶,古今中外,公私交匯,仁義商貿思維衝撞,生命義理、民族興衰水乳交融,家國情懷個人祈求的生態平衡。其內涵顯示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詩書風雅,以文化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禮謙讓等價值觀與哲學思想。

中國古鎮發端於秦漢時商貿、戌邊,大户聚居等原因,繁盛於唐宋。悠久的農耕畜牧和商業文化共生共存20多個世紀。形成包容互鑑、開拓進取、精益求精、誠實守信、互利共贏等農業文化內涵和一脈相承的商業操守,為中華文化自信的基底。那些古街道、古院落,古寺廟、道觀、城堡、宗祠、牌坊、橋樑、戲院、會館、字號、商鋪,飛檐畫棟、青磚紅瓦記錄樁樁事件。歲月變遷、歷史更迭 ,民俗文化、傳統美食、手工技藝、工匠品類,分佈兩河流域,中原大地京畿邊塞,形制各具特色,不同於現在的千篇一律、水泥鋼筋,勾動人的原始愛戀仰慕之情。

《記住鄉愁》將“鄉愁”立體化、生活化、追憶化,將中華民族精氣神給予跨時空會聚,順文脈尋找。土地,生於其上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是所有文化、哲學、文學的基礎,是人類生活的原點。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的村落,是歷史上存續最為長久的社會自治單位,它具有生存和延續的強大生命力。村落社會的互助合力,人與人之間的緊密相聯,成就着社會的事業,推動經濟的進步發展。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究其根源,都在鄉村生活之中。大地田土所擁有的力量、品格、承載力、傳統是我們真正的依託和文化綿延不斷之根脈。很多西方解釋,丟掉了人類學的尋根追問,勢必淪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記住鄉愁》所表現的,正是我們今天所缺失或正在丟掉的。它以凝固的詩篇,會動的畫面,入心的音符一幕幕揭示心靈深處藴藏着的美麗深奧東西,將人的“鄉愁”情結化為生動故事流泄而出。讓人感覺親近、回味、啟迪又温馨而深摯,蒼鬱遼闊、幽遠而高昂的靈魂震撼。

鄉愁是中國人熱愛家鄉,牽掛故里的獨特情懷,是一種美好自然的文化觀念。社會越是變化,越是浮躁,這種情結越顯珍貴。這種尋根意識,迴歸根本的情愫,讓我們可以找到安放靈魂,温暖身心,撫慰憂傷的地方,讓遊子漂泊的心靈之舟重回港灣。

我一遍一遍地觀看,做筆記,用手機相機對準電視熒屏拍照,對天地萬物深懷敬畏之心,對厚德風雅投以愛慕之意,對高尚仁義抱以崇仰之情。那些被丟棄的價值觀,如夜空中的星斗般重新閃爍,我又看到了它久遠軌道發出的光耀。記憶與現實感的衝實,期待值與儀式感的折損,點燃內心熊熊鄉愁火焰。但願它不是流星一樣飛逝,但願抬頭仰望跟蹤追尋不會形單影隻孤掌難鳴。

隨着工業文明和城市化的加劇,村落鄉鎮的自然邊界和社會邊界發生了很大變化,日趨多元複雜。過去以地緣村落族屬等為基礎的共同邊界,都無法限制社會化甚至全球化的擴展。保留鄉村特質,留住鄉土風俗風貌越來越不容易。中國領導人以《華嚴經》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告誡要“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斧正對傳統文明的扭曲,提醒人們基因中的良知。必須在希望中不斷探尋奮鬥的方向,在全球化特別是西方腐朽文化侵蝕滲透中堅守祖根—中華民族民俗文化與道德倫理,重建鄉村本源性美德,穩定和諧田園秩序,同時推進新時代“三農”的發展。

工業文明與城市化浪潮如黃河之水沖刷着傳統的田園思維和鄉村生活方式,泥沙俱下中人們面臨嚴峻考驗和痛苦選擇。復興民族文化的核心,生命之根是故鄉,靈魂之泉是“鄉愁”。構築自己的立足之地,始終不能動搖故鄉堅實的主根,內心仍然要燃燒鄉愁的激情和靈魂莊嚴的幢幜。踩着農民奮鬥的`腳印,心懷熱土的滄桑變遷。“振興鄉村”戰略找到了平穩發展的支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新啟航的按鈕,是驚天動地的畫卷。將為《記住鄉愁》續寫嶄新的篇章。

《記住鄉愁》觀後感

看《記住鄉愁》,我的心立刻被吸引:那一片片古老美麗的村落,那一輩輩勤勞善良的村民,還有那一代代流傳的村落文化,無不撞擊着我的心靈,牽動着我的靈魂。我想起了一首歌——《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歌唱的水磨;噢,媽媽,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我思戀故鄉的炊煙,還有小路上趕集的牛車;噢,媽媽,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響,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展示鄉愁的作品好不好,有三個標準。

第一就是能否喚起讀者對故鄉景色的回憶,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為家鄉的景色中印有自己的足跡和身影,它是照刻在心靈的底片,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想起來就浮現眼前,歷歷在目。何況《記住鄉愁》聲情並茂,觀看之中,這種感覺十分突出。

第二就是能否撥動讀者思念故鄉親人的情感琴絃,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為故鄉親人之思,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街坊鄰居,家長裏短;講不完的故事,訴不完的親情,在心靈中流過,在時光裏飛揚!看《記住鄉愁》,眼前就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第三就是能否引發對故鄉文化的思考,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為故鄉在《詩經》裏出現過,在李白的詩歌裏出現過,在魯迅的小説裏出現過,在今天的流行歌曲裏出現過。你聽:“啊,我故鄉的月亮,你那彎彎的憂傷,穿透了我的胸膛……”這是一種引發,啟迪人們對養育自己的故土進行思考。這就是詩歌的感發力量,即所謂藝術張力。《記住鄉愁》就具備這樣的藝術魅力!

所謂養育,就是指故鄉對一個人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精神上的,靈魂上的。這種影響是針對那些走出故鄉的人説的。為什麼一提起鄉愁人們就心潮難平?因為故鄉的親人給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因為故鄉的風土塑造了自己的靈魂。一個遊子走出故里,奮鬥他鄉,會時刻感到故鄉親人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一個遊子漂泊多年,可能會有飄蕩無根的感覺,可能會感到疲憊,但一想到故鄉,一想到親人,就踏實多了,就有力量了。當遊子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創造了業績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謝故鄉的親人,感謝故鄉的山水;他恨不能立刻回到故鄉,向親人彙報,向故鄉的明月訴説,因為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啊!可以説,沒有了故鄉的期盼與激勵,人生的動力就失掉大半。你知道《故鄉的雲》這首歌吧,你聽——“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故鄉,它不僅僅是你生命誕生之地,還是你人生事業的加油站,更是你靈魂的歸宿!

去看《記住鄉愁》吧,你會收穫滿滿!

標籤: 鄉愁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pj7d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