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觀看《葉問》有感

觀看《葉問》有感

《葉問》觀後感

觀看《葉問》有感

“武術雖然是一種武裝力量,但是我們中國武術,是包含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已及人,這是你們日本人永

自己並不是個喜歡看電影的人,但直到現在寫下這篇文章時,還十分深刻地記得剛看完影片時複雜的、激動萬分的心情,彷彿還在令我的手戰慄。

總的來説,這部影片的主題應是“愛國”,不過影片開始之後,還是和我想象的有些不同,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兵荒馬亂的背景,苦大仇深的感情,相反,我看見的是安寧的小鎮,美好的家庭,一派安詳景象,甚至到了葉問和廖師傅比試,葉太太和兒子表示不滿及金山找等人來佛山踢館時,都有了些搞笑的成分。

那時的葉問只是個武痴,單純地痴迷於武學,渴望武學自由,從不把武功當作一種工具,所以即便他的武功可以傲視整個佛山,可他既不開武館,也不收徒弟,只是自己刻苦鑽研,偶爾指點如武痴林這般也是真心喜歡功夫的人一招半式。這樣的葉問,也許最多也只能稱為武學大師。

然而隨着畫面轉向陰暗,字幕顯示着日本已經開始侵略中國,落入我們眼底的景象是一片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蕭瑟的風不知疲倦地呼嘯,小鎮上死氣瀰漫得厲害,街道上,站着的人匆匆行走,其他的人只能夠蜷縮在牆角瑟瑟發抖。整個佛山,一片風雨飄搖。

接下來的整個劇情,應當也是葉問蜕變的整個過程了。昔日不愁吃穿的葉家已經到了快揭不開鍋的窘迫境地,我還生怕葉問只是個空有一身本領,清高安逸,卻沒有本事在亂世中保全家庭的人。呵,果然是我多慮了,也小看葉問了,當我看見昔日超凡脱俗的葉問卻甘願為家庭做任何卑微工作時,我覺得,這樣的葉問才是一個真正有擔當的男子漢,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與日本人的對峙,已是影片高潮前奏,為了武痴林和廖師傅,葉問毅然衝進武館,以一挑十。或許是心中的憤慨已到了極至,打鬥間,葉問不再是以往淡然的表情,遊刃有餘的招式,而是不顧性命般狠打,將一套曾被嘲笑為“女人打的拳”的詠春拳,打得風聲凜冽,一招一式都帶着十足的內勁,讓那些日本人毫無招架之力。

帶着悲憤的心情戰勝後不屑於那屈辱的十袋米,葉問仍然只拿走了自己的半塊番薯。他在説“我只是一箇中國人”時的語氣和表情,表現了他傲人的錚錚鐵骨,讓所有人為之一震。雖然這句話完全被改變了翻譯,但我從三蒲將軍的眼神看出來,他一定明白葉問是什麼意思。

最後到與三蒲將軍的決戰時,我們全班同學都已熱血沸騰至瘋狂了。我的手握成拳頭,在課桌下微微顫抖着。一招一式,都好像是全中國一起打出去的。我們如同影片中圍觀的羣眾一般吶喊着。看着日本人一敗塗地,我們都在叫着好,那一瞬間,每個人在心中都彷彿是豪情萬丈的孤膽俠客,恨不得能衝到電影裏也找幾個殘暴的日本鬼子將他們痛打一頓!

直至影片結束,我還沉浸在那雪恥之快中,本就是意氣少年,那滿腔的豪情及噴薄而出的愛國之情,使我的嘴脣都在微微地發抖。

因為影片時間有限,劇情方面會略顯緊湊,但仍然條理清晰。經過這些之後,葉問終成了一代武學宗師。“天將降大任與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很容易就想到了這段話,也許只有在經歷了亂世,屈辱,威逼,利誘……一切坎坷之後,仍能保持本性,並堅守自己的原則,而精神又得到了昇華的人,才能夠被成為“一代宗師”吧。

學武功並不是為一己之私,學成了一身本領,自當保家衞國,實現其價值,我想這才是“武”,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喜愛“武俠” 的原因吧之一。

《葉問》觀後感800字

“我只是一箇中國人!”鏗鏘激昂的聲音久久迴盪在電影院裏。聽着這自豪的吶喊,看着熒幕上的葉問邁着堅定的腳步漸漸離去,整個放映廳頓時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我隨着大家一起站立鼓掌,不知不覺淚水充盈了眼眶,一種令人興奮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影片《葉問》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武術之鄉——佛山,有一個十分熱愛傳統武術的年輕人,他叫葉問,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可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一聲炮響,打破了中國人平靜的生活。次年8月,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的蹂躪下,佛山淪陷了,家園被侵佔,往日安逸幸福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葉問一家和所有的中國家庭一樣,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過着恥辱的亡國奴生活。從此,葉問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影片形象地再現了他蜕變為一代正義的武術宗師的成長過程。那些場景,那些話語,就是一首英雄的讚歌,令人心潮澎湃!

看完這部影片後,葉問那堅毅的目光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在此之前,我對他的瞭解僅僅侷限於他是李小龍的師傅。現在,我進一步認識到,他更是一位人格高尚、武藝高強、威武不屈的有骨氣的中國人。最初的葉問是一個生活無憂,單純醉心於傳統武術的繼承和革新的富家公子,他温文爾雅,不問世事。當另一武術派別廖家拳的創始人上門找葉問閉門比武,欲一比高下時,他無奈而坦然地接受了挑戰,使得對方來勢洶洶的拳法在自己創立的文雅的“詠春拳”面前顯得不堪一擊。望着被打倒在地的對手,葉問卻關切地上前問了一句:“沒事吧?”還大度地把他拉了起來。我們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一定會讚歎他是一個多麼文雅、單純、俠義、有武德的人!但是,侵略者的入侵和踐踏使他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在煤廠運煤,在紡織廠打工,往日文質彬彬的葉師傅此刻衣衫襤褸,臉上佈滿塵土、煤渣和傷痕,不免讓人心生憐憫。雖然如此,但他卻沒有被艱苦惡劣的環境所嚇倒,反而愈挫愈勇,變得異常勇敢堅毅。當他看到自己同伴倒在日本人的比武場上時,為了捍衞中國人的尊嚴,為了打倒侵略者,他奮不顧身地衝進武場併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怒吼:“我要挑戰十個!”此時,我不禁熱血沸騰,肅然起敬,更加崇拜他了。因為這時的他完全褪祛了從前大少爺般的飄逸、淡定和灑脱,拳法也不像以前玩味研究時只點到即止。他堅定的眼神裏透露出憤怒、憎恨和不屈,他用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打敗了日本人,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保衞了我們的榮譽和尊嚴。尤其是在與日本將軍比武時,面對日本人的威脅,葉問只是從容地淡淡一笑,那一笑藴含了什麼?蔑視、不屑;仇恨、抗爭;無畏、自信……一切盡在這鎮定的一笑間。這是真正有骨氣的中國人!當看到他最終打敗了日本將軍,卻被日本人的暗槍擊中而緩緩倒下時,我不由得十分憤怒和擔心,但沉重的心立刻又激動和振奮起來。因為我看到憤怒的人們蜂擁而至,他們像一道堅固的城牆保衞着我們的英雄,守護着我們的故土,捍衞着我們的尊嚴。我頓時明白,這部影片歌頌的主角不是葉問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覺醒的團結起來的中國人。這千千萬萬個葉問用自己的勇敢、堅毅和犧牲向世人充分展現和詮釋了:這就是有骨氣的中國人!

我時常情不自禁地回憶和品味着這部影片中許多感人的精彩畫面。我也時常問自己:“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武術變成了人們強身健體的運動。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該如何向葉問學習,報效祖國呢?”無疑,在高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只能好好學習,用尖端的科學技術知識武裝自己,讓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時,我們便可以自豪地告訴全世界:“我們是有骨氣的中國人!”

電影《葉問2》觀後感

集團公司團委為強化團員及青年的思想教育,特安排了形式多樣、別出心裁的五四青年節系列活動,其中之一是組織觀看電影《葉問2》。5月17日,我帶着對電影《葉問》第一部的深刻感受,懷着對第二部的些許期待,和團支部的三位青年同志一起走進了美嘉歡樂影城。

葉問第一部描寫我們中國人被日本人欺壓、凌辱而奮起反抗的故事。第二部看到葉問逃離佛山落户香港,心裏不由為他即將展開的安定生活而高興,誰知世態炎涼,雖然日本人被打跑了,可香港還屬英國的殖民地,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依然沒有尊嚴可言。想開武館也是舉步維艱,好在葉問用他的武德、仁德征服了大家。在一次由英國人組織的拳賽上,香港武館的領頭人為捍衞中國武術的尊嚴而犧牲在賽場上,臨終前那幾句發自肺腑的話使在場觀影的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看到葉問用實力最終打倒了英國拳王,捍衞了中國武術的尊嚴更捍衞了中國人的尊嚴,影院裏頓時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在當今娛樂片、商業片充斥市場的時候,看到像《葉問》這樣以弘揚名族精神為主旋律的電影,就像是給國民打了一針強心針,票房不斷高漲,也體現了這部電影能夠激起中國人內心隱藏已久的愛國情懷。在全球氣候問題已成為國際政要博弈焦點的今天,在國內自然災害頻發、經濟運行不平穩的今天,我們中國人只有發揚團結一致,奮發有為的民族精神,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才能應對外界的各種挑戰,才能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最後想用葉問在影片中對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來與大家共勉。“貴在中和,不爭之爭”。這是一種中庸的人生智慧,體現了葉問尊師淡定中和,不炫耀,不張揚,不愛喧囂,不喜熱鬧的精神境界。我想,這也許是他之所以能成大師的原因之一吧。

《葉問》的觀後感

《葉問》絕對值得讓你連續去電影院看兩遍。第一遍,看眼花繚亂的功夫,因為電影票的價值全都化成了以秒計時的拳腳之間;第二遍,看功夫背後的芸芸武者,他們用短暫或跌宕的人生畫出一個暴戾的問號:世事無常,武者何為?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片段,以輕快詼諧的情節帶出了一羣抗戰前夕中國民間武林的眾生相。當時號稱武術之鄉的佛山,拜師學藝切磋技藝成風,其中當然也不乏門户之見、高下之爭。在這不長的篇幅中,對武痴迷者有之,以武撐門面者有之,用武征服他人者亦有之。而故事的主角葉問,在這熙熙攘攘的武者之中,卻是一個雖愛武卻無爭、既內向且謙和的一流高手,同時還是個愛家顧家、“尊重老婆”的富家子弟。在這種生活大背景下,習武純粹是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展現了草根的野性和諧趣。以金山找為代表的北派武學帶來的威脅,算是本段戲劇衝突最為激烈的一幕,卻也在葉問的雞毛撣下,以最家常的方式被消解,並在眾多武者的追星狂歡中落下喜劇的幕布。

教科書翻開民族的悲劇頁面。傳記電影往往用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來製造人物命運的轉折,葉問以及他的同輩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陷入了無用的境地。在武器強於武功,鐵騎踐踏武技的年代裏,武者們的焦慮、彷徨、痛苦和無奈,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意義追求道路。但也正是在故事發展的這個節點上,暴露出了香港電影一向力不從心的編劇水準。金山找的角色定位是個敗筆,這個早先魯莽憨厚的北方漢子,後來成為山賊不説,還匪夷所思地向日軍出賣葉問(這個情節據説被刪了,但我們從李釗的捨命提醒中可以獲知)——這種突兀的性格轉變、不知所蹤的人物去向,還表現在武痴林兄弟的經歷上,此不贅述。如此糟糕的副線設計讓一眾武者的生態展現差點讓本片又成了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版本。

幸好我們還可以看看廖師傅的表現。這個長相富態的中年人,算是片中國產武師的第三號人物。心高氣傲又帶着點小市民習氣的他,現在也要為了一日三餐而與日本人比武。他的處境同樣也是其他武者所必須面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被這些“粗人們”轉化為既能痛打日本人、又有機會填飽肚子的實用主義和冒險主義行動。廖師傅最終死於日本人的冷槍之下,也間接地死於他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他的死,加劇了習武者追求功利性的迷失:武功再好也挨不過一槍,武者何為?

葉問深知這一點,也因此感到茫然和失落。一身的上乘功夫,卻只能去挖煤來換取一塊烤地瓜,卻只能眼睜睜看着同胞慘死而無力施救。他對妻子説“我很沒用”的時候,眼神絕望地快要死去。這裏是電影最打動我的地方,也預示着葉問將帶着困惑重新上場,去扮演一個本不該由他扮演的英雄角色。看到這裏,很自然會湧起觀看李連杰版《霍元甲》時的期待:集民族仇恨於一身的民間武術宗師,是否又將以一場酣暢淋漓的悲壯武打讓我們再次經歷愛國主義高漲的精神洗禮?

然而,《葉問》終究不是抗戰版的《霍元甲》。決戰的前一晚,他似乎解開了許多曾經解不開的心結:是該一心習武還是尊妻教子?是該獨善其身還是盡傳所學?是該以身殉國還是隱忍不作?中華武術的價值在哪裏?國人習武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民族大義是什麼?國家倫理是什麼?在人人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一身的武學精髓又將如何發揮作用?……電影中,葉問自己的回答是儒家的“仁”。但我以為,一個“仁”字還不足以讓他滿意,因為在輕鬆打倒日本人之後,影片給了一個煽情的慢鏡,我們看到此時的葉問依然茫然,面對着歡聲雷同的同胞,他會在想些什麼呢?

影片來不及給答案了。中槍、人潮、搶救、逃亡……幾行字幕伴隨着歷史照片交代了宗師的後半生廣收徒弟、光大武學的歷程。武者何為?《葉問》除了給我們帶來詠春拳的精彩表演外,還拋給了我們這個存在主義式的嚴肅命題。我們的傳統武學,被好萊塢拿去用威亞和電腦締造了“功夫之王”,喜歡“拿來主義”國產導演又活學活用地製成了諸多燒錢大片。當武打成為特技和噱頭後,張徹時代以“武”打出男兒熱血和俠氣的電影匆忙退場。如今,《葉問》藝術地再造了一個熱愛武術如生命的一代宗師形象,並試圖喚醒我們對中華武學的真正回憶。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葉問》當之無愧地稱得上近年來最好的功夫片。

標籤: 葉問 有感 觀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o07j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