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我國的法治化道路任重而道遠,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一

《馬背上的法庭》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雲南邊區基層派出法庭的一個法官和兩個書記員牽着一匹掛着國徽的老馬行走於雲南各寨開庭的故事。整部電影都用紀實的鏡頭語言記述中國司法發展改革過程中的一段段平凡簡單的事。沒有誇張豪華的場面,沒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沒有大牌人氣演員……但正是因為這麼簡單平凡,這麼親切真實,才能讓我們好像身臨其境的隨着那馬背上的國徽顛簸的走過那段旅程。

觀看這部電影后,受益匪淺,感觸良多,特別是對於基層派出法庭與我國法院組織體系的關係;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我國的法律法規的衝突;國徽的價值;法官的形象標準等等這些問題,都讓我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和思考。

以上只是我個人在觀看電影后就個別司法方面的問題的認識和思考。但其實,影片還有很多讓人感觸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馮才能代替老祖宗牽走本家的豬和當老葛得知老馮“送”他一頭小豬時不無榮幸感地衝着村民喊“馮法官給我送了頭豬”等等都體現了邊遠山區的人們雖然沒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們都承認法律的威嚴,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幾裏的山路就為了給馮法官送去幾個棗,也體現了山區人民的淳樸和對老馮的謝意。……

這部電影雖已觀看完了,但它所帶來思想上的衝擊和思考卻盤旋在我們的腦海中,一直一直的盤旋着……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二

電影《馬背上的法庭》反應是我國現代司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踐,描繪的大體是二十一世紀的頭幾年。[ 電影中所出現的雞頭寨,雞肚寨和雞尾寨,均位於我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附近。寧蒗以小涼山區為主體,縣城在大興鎮,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區。雞頭寨位於翠玉鄉、紅旗鄉和紅橋鄉一帶,是父系摩梭人和普米人聚集區。雞肚寨在永寧鄉瀘沽湖壩區,是母系摩梭人的集聚區。在其他地區則是以彝族為主體,漢、傈僳等多民族的融合區,可推測雞尾寨在永寧鄉偏西或以北。]寧蒗縣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傳統,社會發育程度參差不齊。

電影中前兩個案件是在普米族人中發生的:一在於案件中出現了明確的妯娌關係,摩梭人中有情侶關係而無婚姻關係,更無妯娌關係;二是普米人的服飾特點是好穿羊皮坎肩。根據電影的情節描述,中間兩個案件是在母系摩梭人地區發生的;最後的幾個案件則是在彝族區發生的。因此,老馮等一行人是從大興鎮出發,自南而北(大致圖示中橘紅色箭頭)先後途徑了普米族區、摩梭人區(母系)和彝族區。在他們一路行程中,出現了一連串的現代司法與原始民俗傳統的對撞。

一.鄉土司法:當今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生態

三個不同的少數民族代表着當今少數民族地區三種不同的政治生態現象。

普米族有極強的封建傳統。1936年前普米人處於高壓迫的封建領主制度之下。在1936年反抗土司之後到1949間建國前處於無法治、無法制的狀態。即便建國之後,共和國法律的推廣也極為有限。長期的人身壓迫使這個民族沒有基本的法律意識的傳統。新獲得的自由與權利卻讓他們在生活的糾葛中不知所措。[ 漢族相比於普米族,大體上,它法律意識傳統的來源有三種:一是古代刑、法的典籍和制度;二是儒家的禮制教化和其他門教的思想;三是近代民主運動中的法制新思想。]對於普米一類的民族,歷史上唯有剝削和服從,即便刑罰也是隨心所欲的,沒有將心比心,甚至常見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念都難以在這裏確立。即便今天普米人民當家做主了,也是一窩亂。

電影中出現的摩梭人是母系一支,很具有原始社會的特點和遺風。這種民族的社會特點有兩個:宗教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氏族羣體。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以原始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 電影中的宗教為東巴教,原始巫教的一種。],是整個民族團結一起的支柱。宗教的規章典則約束着人民的行為。從心理特徵上來説,這是人的崇拜和敬畏而非人的理性和信服。家族中的家長制是氏族安定和諧的紐帶,年長祖母為氏族生活的指揮者,甚至出現了氏族內的私法。宗教和氏族這兩把鎖為摩梭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此外,在這種較為安定的氛圍下,很多傳統習俗被保留了下來,如婚俗為走婚制等。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彝族的發展也是長期穩定的。飲食上好酒貴羊,婚俗上男方要備馬,攜禮物迎新娘、潑酒迎親等。彝族是一個發展較為完善的羣體。長期的奴隸制使得他們對身份地位看得極重,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法官(老馮在姚葛眼中是國家的代表)送的豬比一台彩電要有面子。自奴隸制廢除後,彝族的自治嘗試了多種方式,如早在50年代就成立政務委員會等等。但由此出現的問題就如電影中所説的`“霸權民主主義”。自治下的“村民公約”等與現代司法相牴觸。傳統遺留下來的離婚財產分配等制度習慣使案件的解決更加複雜。

二.情理之中:消滅還是調和?

少數民族人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漢族羣體幾千年的法制歷程。現代司法是以漢文化為主體,吸收借鑑西方法律的成果:刑法、民法等制定已經脱離了少數民族的文化根基。少數,這一劣勢使得“主流”對他們難以顧及甚至不管不顧。被中原民族能夠接納的法律文化能被少數民族接受麼?現代司法的推廣是不是在毀滅着文化的多樣性?

法律的推廣是有必要的。對於沒有司法實踐甚至完整的政治體制的社會,必須由法律來及時補救。在第一個村寨是最能體現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的司法傳統使得民族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安定和諧卻是他們所期盼的。誰來當調解員?自然是法院的法官和法律。老爺子連着三句喊着“摔得好”,與其説是他對問題解決後的痛快,不如説是他對“法”這個中間人的呼喚。

但對於已經有基本私法和制度的民族,如摩梭等,卻出現了這樣的難題。民族是安定和諧的,人民樂於這樣的體制。面對官法的來勢洶洶,要不要打破他們的寧靜,取締這樣獨特的民族文化呢?傳統的民俗禮習(如走婚)是違背法律和道德的麼?道德是法律之母,少數民族的道德是少數民族的法律之母。難以接受的不是亂認父母,而是自下而上地消滅一個民族的道德觀。沒有的可以補,衝突的可以調和,但是一概抹殺、一律消滅才是真正違揹着法律的精神。

三.馬背上的法庭:給我們民族特色的法律

現在的事實是現代與原始正在對撞。可原始不一定是落後。

同漢民族一樣,民族的進步不是從背棄根本開始的。將心比心,“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法也可用在少數民族之中。國家在今天的立法中於很大程度上卻是做到了尊重民族文化,但我們能不能更開放一些?比如:民族內的法律自治能不能用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法規來解決,能不能在民族間不同種人的衝突時再由官法來裁決?能不能在司法實踐中多多考慮少數民族的政治生態情況?先進確實會逐漸取代落後,但在無所謂的先進時[ 如,彝族離婚的財產分配方式沒有好處麼?],能不能寬容一些?

法院不是土司衙門。在少數民族中所進行的司法實踐,推廣的應是司法的精神而不是司法的形式。法院是一天就可以成立的,但人民的法律思想和境界卻是難以一下提高的。崇禮、法制等傳統給漢族打下來了好的基底,少數民族卻沒有。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法律要更加註重他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本質的理解。否則,法庭上的哭鬧會不絕於耳,“霸權主義民主”會屢屢出現。

馬這種動物很具有民族特色。我想,即便法庭再是權威——在寧蒗,在雲南,在少數羣體中,法律的實踐,也要騎在馬背上。不騎在馬背上,要不馬會被偷走,要不會讓牽馬人扭傷腳。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三

前段時間完成了一份作業,題目是“鄉村中的法律-電影《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因為這是一篇法理學作業,所以我更多是從法律的角度來審視這部電影的,但這並非我本意,其中還有許多自己的想法希望表達出來,這也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讓我十分有感觸的電影,且不説電影所獲得的榮譽(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正式競賽片)。單就從電影本身出發,其深入中國的鄉土題材,以及從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時代大變革的視角都是我十分欣賞與喜愛的。下面我來説説這部電影。

一、法律現代化任重道遠

電影第一幕第一句台詞:“這次你提前離崗退養,是法官職業化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希望你站好最後一班崗。”由此告訴觀眾這注定是一部意味深長、發人深省的片子。幾句刻板生硬的話卻交代了一個發展變革的時代背景-法律現代化-政府為推進法治現代化,滿足法律職業化的要求,通過政治命令,至上而下強制推行。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權利被擱置一邊,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楊阿姨被迫下崗,沒有選擇、沒有爭辯、沒有反抗,唯有默默的忍耐與接受。“站好最後一班崗”影片正好從這裏開始。鏡頭逐漸遠去,在這個西南邊陲的小鎮上,人民法院的吉普車駛向村莊漸行漸遠。山路蜿蜒崎嶇、九轉回腸,汽車上下顛簸緩慢前行。第一次走這條“送法上山”之路的阿洛也暈車了,看似普通的一次路途,開始就充滿了艱辛。我們從深層次理解,這條“送法上山”之路就是中國法律現代化之路,作為現代法律典型代表的法學專業大學生的阿洛暈車不適,則説明現代法律在此水土不服,往下這注定是一條難走的路。

二、法官形象

“你的臉面不值錢,你衣服上的天秤徽也不值錢啊。”這是阿洛在看到老馮為原告牽豬後説的一番話,阿洛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接受了4年正規系統的現代法學教育。在他眼裏,法律是神聖的,法庭是肅穆的,法官是威嚴的。但在這次送法上山的過程中一切都與他所憧憬的相去甚遠,失靈的法律,簡陋的法庭,牽着豬子滿街跑如鄉野村夫一般滑稽可笑的法官老馮。這時的阿洛內心充斥着茫然、失落、還有些許憤怒。難道這就是法律嗎?在我看來作為一名擁有20多年工作經驗的老法官,老馮依靠其個人的智慧而不是法律處理了許多棘手的案件,例如“摔罈子、買小豬”我十分敬佩老馮對工作的熱愛和自我奉獻的精神,但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些,馮法官今天可以花5塊錢摔個罈子,150塊錢買個小豬,或許他明天也可以這樣做,可他能夠幾十年都如此嗎?那麼試問如果以後沒有人買這隻小豬,同樣的案件怎麼解決?表面上老馮看似把糾紛處理的妥妥帖帖,實則是將法律的現代化與落後的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掩蓋住了。縱觀古今世界,任何的改變與進步都是需要歷經陣痛的,從思想啟蒙到法國大革命。從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無不是先輩們的血與肉換來的進步與發展。法律的變革亦是如此,沒有衝突與矛盾變革也是漫長而艱難的,正如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所描述的那樣,是選擇屈辱的走向現代,還是頑強的信奉野蠻。當然歷史的腳步不會停止,落後終將被淘汰。

三、情感流露

跟隨流動法庭審理一起起案件是影片一條明的主線,而老馮、楊阿姨和阿洛三個人的情感流露則是一條暗線貫穿始終。本片除了對司法與鄉俗民情關係的表現外,編導以及其細膩、樸實的鏡頭呈現了當代邊遠地區司法人員的情感世界。阿洛的情感是現代年輕人的愛情,充滿活力與激情,在眾人面前揹着新娘,遵從當地辦婚禮的風俗卻不完全拘泥於習俗,不順意時便帶着新娘“私奔”。影片對於老馮和楊書記員的生活與情感着墨很多,構成一條帶動劇情發展的線索,老馮因為從事工作的特殊性而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完全盡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老婆帶着女兒離開。他與楊阿姨在同一條路上共同工作了數十年,生活的不如意把他們的情感連接在一起。一件外套,一次洗衣,一句玩笑話,一盆洗腳水,一次膏藥,都訴説着他們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但他們畢竟是老一代的司法幹部,不能如阿洛一樣直截了當,傳統的情感觀和道德觀讓他們在欲説還休的交流中依依不捨的送別,把那些誠摯、純粹的情感默默的放在心底。

四、找國徽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丟了國徽,老馮在尋找國徽的過程中的急切甚至於要走進草海的行為感動了許多人。當地老鄉問他:“國徽是金的、銀的還是鐵的、銅的?”老馮回答説:“你們摩梭人不是燒香拜佛嗎?它就跟你們心中的佛一樣重要。”這時摩梭人才明白國徽的重要性,因此傾力相助,最後大家齊心協力取回國徽。村民點起篝火對國徽頂禮膜拜。這裏導演想表達的是:所有公民都能夠敬畏國徽,敬畏法律,使法律能夠真正融入大家的生活,能夠成為保護公民的一把利劍的美好願望。但我對於這一點還是頗有微詞的,老馮和村民的行為顯然是對現代法律的一種無知,法律怎能與宗教中對神的原始崇拜等同呢?現代法律是理性的、普世的、具體的,是規定公民權利與義務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高在上的神明來決定你的命運。然而神是神祕的,他的威力不可預測,對他的崇拜是盲目、落後的,神有時會忽視個人的價值,踐踏個人的利益,怎麼能將其同代表現代法律的國徽等同呢?這裏反映的不是村民對於法律的敬畏,我認為更多的是盲目與無知。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官老馮在內,在他內心對於國徽更多的是一種崇拜而不是敬畏,國徽就是他心目中的神,而他則是人民法院這個宗教中的忠實教徒。

五、落崖

影片結尾老馮在其同事長腿的落崖處向他深情的呼喊:“哦吼,長腿,你還在那裏嘎,我想你嘎,我老嘍,今天早上起來掉了顆牙,老了,你還是那麼年輕,這些日子我常常想起你,你還是那麼年輕,長腿能聽見我説話嗎,要是聽見了就喊我一聲老馮,長腿,我還要走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聽見我説話嗎,聽見了就回答我一聲。”這是一次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任何東西都經不過歲月的蹉跎,20多年的巡回法庭之路,老馮從當年的意氣風發到今天的古道瘦馬;從那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到今天的孤身一人;與楊阿姨之間十年緘默不語的愛情也沒有結果;這最後一次巡回法庭之路也充滿了波折與艱辛。其中包含的悲傷、落寞、孤獨、無奈都是一般人難以想象與承受的。忍耐與壓抑使老馮愈加蒼老,落崖前老馮的這次吶喊,不僅僅是對長腿的訴説,更像是對巡回法庭之路的訴説,對中國法律現代化道路的訴説。為何命運對其如此不公,我雖然老了,但我的精神還在骨氣還在,只要我老馮還活着這條送法上山之路我會一直走下去。毫無疑問中國法治現代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作為陳舊的法律代表的老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不是法治的普及者反而是法律現代化的攔路石。這也是影片結尾老馮落崖的原因,預示着舊的制度終將過去,新的道路即將開啟。但基層法官老馮對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的執着與堅持,令我不得不為之動容。我從不否認馮法官之於中國法治之路的意義,因為中國太需要這樣的法官了。但正如片名《馬背上的法庭》一樣,現代的司法體制就像在馬背上的國徽在顛簸中緩緩向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mkg2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