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1

在最近幾天的師德楷模培訓後,拜讀了《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本書,書中一段段生動形象的文字,一個個令人難忘而為之動容的故事,一篇篇發自肺腑的訪談。讓我產生許多感慨,並得到很多啟迪。

故事中的老師們把畢生的心血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他們一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無怨無悔,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律自勉,教書育人。

教師是一縷清晨的陽光,無私的放射出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學生。他們視教育為一生的使命,時時燃燒着愛的火焰,處處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對一張張稚嫩可愛的臉,面對一個個燦爛甜美的笑容,面對一顆顆純真無瑕的心靈,真誠地給以陽光般的温暖。雖然陽光不能灑遍每一個角落,潤澤每一顆成長中的幼苗,但王生英老師説過她承諾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是這樣一位淳樸的老師,有着一顆簡單的心。即便這樣,老師們還是耐心的去尋找,尋找着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他們時刻堅信着,只要用心去教,每位學生都會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這樣給給予之愛,無求之愛,忘我之愛,超越之愛,為學生們鋪上一條通往廣闊世界的路,把一批批的學生送上了光明而無窮智慧的大道。身教重於言行,老師在學生一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老師用自己的無私成就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教師就是在以一顆普通人的心靈,播撒着愛的種子、讓種子在陽光明媚的情況下茁壯發展,培育愛的心靈的過程中,奉獻出自己的一生,成就着輝煌的人生

另我感動之餘,我也更加需要自我反思。在進行學校分配的同時,並不如自己所願,剛踏入德政村,踏入匯南小學,懷着忐忑的心情。但在第一天報道時,林校長對着我們新老師説,家裏的裝修他都不在,而學校的裝修,幾乎整個暑假都在,只有熱愛自己的學校,才能在教師的崗位做得更出色,既來之,則安之。是啊,就是這幾無心之話,打動了我,感染了我,既然有緣來到這所學校,在硬件設施又毫無挑剔地情況下,我應該懷着喜悦的心情,來接受未來美好的生活和教學生涯。

相比書中老師,我們現在的條件好的多,為什麼他們都能堅持,並且克服了一切困難,引領着孩子們,走出農村,走出大山,邁入知識的海洋。老師不應該對學校產生懷疑,不應該去選擇學生,學校需要我們去發展,學生靠我們去教育和指導。就像書中徐英傑老師所説“沒有差生,只有天使”。是的,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未來的路還很長,現在只是我的教育事業中新的開始。我知道,在今後的日子裏,我會愛我的學生,愛我的學校,並引以為自豪。

作為即將站在教學的舞台上新老師,這樣培訓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同時也給我漫長的教書育人之路指明瞭一個明確的方向,我想我會在教師這條辛苦而漫長的道路上慢慢去體會這樣的點點滴滴,我相信它會讓我更加體會到辛勤園丁的美好,讓我更加了解師生之間那份延綿不斷的情誼。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2

最近,學校組織觀看了《生命與使命同行》。看完影片以後,深深為於漪老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師德所折服。在於漪老師的教育觀中,她反覆強調的是“育人是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和根本目的,也是我們所有工作的終極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念”。於老師時刻踐行着自己的人生格言——“讓生命與使命結伴同行”。“教師,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個生命去擁抱的偉大事業,教師應該擁有這樣的人生標杆和生命境界。”

於漪老師的這些語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也道出了作為教師身上肩負的崇高使命。我想,作為班主任老師,應該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瞭解學生、關心學生、進而採取合適的方法教育學生作為工作的第一要務。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特點,對於同樣的問題,遇到不同的學生,絕不能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教育,否則很可能會造成不良的教育後果。然而,學生也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他們都需要理解和尊重,尤其是來自班主任的理解和尊重。若是我們能多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把他們放在平等的地位,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我們的教育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3

有時候,我常常會問自己:當教師幸福麼?有的人可以將自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看做是一件碌碌無為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將孩子所犯的一點點的錯,影響着自己一天或者幾天的情緒。在讀了《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本書之後,讓我對教師這份職業的幸福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既然選擇從教,就必須正視自己的位置,它不但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教師自己的思想上和行為裏。

現在作為教師的我們,並不缺專業知識和專業修養,但是很多人卻找不到這份職業的幸福感,當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發現我們其實缺的正是一種對生命真諦的認識,我們很多時候只是把上課當做一種任務去完成,並沒有發覺教育的真諦。“每一堂課的質量,都影響着孩子生命的質量。站上講台,我就要用生命來歌唱”於漪老師用她的一生去踐行着自己生命的價值,她的每堂課都是花了10小時、20小時去準備,一遍又一遍地完善每節課的教案,她的教育行為都已經不是一個普通老師能負荷的,但她就能做到,而且是日復一日,如蠟燭般點燃自己照亮生命!雖然她的做法我無法做到,但卻要學習她認真備課的態度,遍遍不同,立足“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追求完美,努力“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詞”,不斷反思,“從經驗與感悟走向理性與科學”,培養自己的教學特色,就像她説的“只有教師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穫最大的時候”。她的這種付出讓我這名剛踏入教壇不久的教師也為之感動。

王生英,中國農村教師的傑出代表,説她傑出,只因她的堅持與付出,很多本不該普通老師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被她們所撿起肩負。王生英老師與學生的風雨兼程,困難中家家户户的上門教學,在學校塌荒時義無反顧地將自己家變成學校。這樣只為學生未來的行為,很少有人能做到。看了王生英老師的事蹟後,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了這麼一句話:當一名人民教師,學生就是你的兒女,付出就是你的責任!這份堅定的責任心就是教師生命中最神聖的使命。

或許從前的我在困難面前會選擇低頭,在誘惑面前會被拐走。但正視自己是一名教師的時候我就應該學會堅持,對教育知識的堅持,對行為規範的堅持,因為很可能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能改變一個學生,所以時刻堅持一名教師應有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遇多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對教育的初衷,就像王生英老師一樣,在走出大山走進大城市新開始新發展的誘惑面前能把持住,依然陪着大山裏的孩子同甘共苦,依然帶着一份平凡的心走出一條屬於她自己不平凡的大路!何為堅持?在王生英老師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她對教育事業的這份堅持,僅僅是從心出發的一種簡簡單單想教好學生的想法。這世間的千般算計,終究都抵不過一顆簡單的心。作為一名教師,或許就是教育道路上永恆的持有一顆簡單的心——它是甘於付出、不求回報的!

讀完《生命與使命》,我領略到的不單單是那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故事和一個個人物,更是那背後折射出的樸實無華的對教學的熱愛和執着。讀完《生命與使命》,我感受到的並不是那流轉於眼球的文字,而是浮現在腦海中的思索。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4

用了兩夜的時間,閲讀了《生命與使命同行——走近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一書。掩卷之時,內心澎湃難以言喻。為於漪老師59年教書生涯中生命與使命同行而敬佩,為中國版鄉村女教師王生英老師30年如一日堅守農村學校的毅力所震撼,為雪域高原上普瓊老師平凡中那份執着和堅守而落淚……

記憶最深刻的是當記者採訪中國版鄉村女教師王生英時問道:“支撐您堅持不懈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念是什麼?”,這個樸素的女教師如是回答:“我是個老師,老師的本分就是教學生,把咱的知識踏踏實實地教給孩子們。孩子們能多認識幾個字,會算個帳,長大後就能走自己的路,為自己的生活奮鬥。他就是賣個雞蛋,修個鎖,有文化也比沒文化強吧。要是個女孩子,大了,結婚了,有文化的話,婆媳之間就會少鬧矛盾,生了孩子也好教育。人活着,不都有個理想嗎?使山裏的娃娃們都能上學,都能上得起學,把山裏的孩子帶好,讓他們大小都能有點出息——就是我的信念、我的理想。”

這段話,平實無華,卻深深在我心裏烙下印記。這份樸素的力量,這份心無旁騖的執着,足足支撐了王生英老師三十年。即便是殘破教室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而倒塌,她不得不將教室挪到自己的家裏;即便是丈夫生病,負債累累,她依舊四處籌錢建設新校舍;甚至是父親去世的那一刻,她依舊在這個小小的三尺講台上講完最後一課……她也不曾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堅持。

但目視四周,我們所處的環境,物質條件顯然要優越得多,但我們內心,是否還有如此樸素無華的信念和堅持?是否僅僅只為了把自己的知識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呢?答案似乎模糊不清。名利,功績,評價,似乎一直在擾亂我們的教書育人之路。不少老師,能上一堂出色的公開課,贏得無數掌聲和聲名,卻難以真正靜下心來備一堂隨堂課,更別説耐心地與我們的孩子做每一次交流。我們行走着的這一條道路,缺乏的是樸素,多了的是浮躁,使得我們無法心無旁騖地履行着教師最為根本的責任和使命,即王生英老師所言的——把咱的知識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

這份質樸的堅持,一則源於內心的真誠。真誠的.對待我們的教育事業,真誠的對待我們的孩子和家長,懷揣這份赤子之心,走上漫漫教育長路。二則源於一顆不為外物所累的心,對待功名,保持平和淡然,如同一盞明燈,點亮漫漫長路的黑暗。

我相信,如同莊周的登至化境一般,只要我們固守這份質樸的堅持,心無旁騖且樂此不疲,終究會如同大鵬展翅,遨遊於廣袤的教育天地!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5

人們都説:“教育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不僅可以影響一個學校的孩子,還可以影響整個社會。”這既是對教師職業的肯定,更是一種要求。在這個物慾橫流,利益至上的社會裏,更多人把這僅僅當成一種神話。看了《生命與使命同行》一書,才知道這並不是神話,至少有人在創造神話。書裏介紹了汪金權老師的事蹟,他被譽為“大別山師魂”,他當年師範的好友同窗各奔前程,堅守在山區講台的唯有他一人而已。40多歲的風華正茂之年,已是白髮蒼蒼。汪老師的事蹟帶來的不僅是感動更多的一種心靈上的觸動。

汪老師對事業和理想的執着,那是一種不為物質所動,甘願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有愛心才有教育”,教師的力量首先源於他的愛心,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教育事業的崇高在於奉獻,博大的愛心是成為一名好老師的動因與前提。

當今社會很多人是物質前途至上,爭相進入高薪的地方上班,而汪金權老師卻在大學畢業後甘願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主動要求到交通閉塞條件艱苦的大別山區蘄春四中任教,並且一教就是二十多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的學生們。他的愛崗敬業精神,紮根山區、傾心教育、淡泊名利、堅守清貧的光輝形象,是教師隊伍的典範。但在汪老師自己看來,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在履行教師的職責——教書育人!僅憑這一點汪金權老師無愧“大別山師魂”的稱號!

其次是汪老師對學生的愛,那種無私不求回報的關愛,更是深深感動人們。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改變命運,他慷慨解囊,20年如一日。為了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成長,他視學生如子,真正的做到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待差生不放棄不拋棄,盡力激發每個學生的潛力。22年來,汪老師幾乎把所有工資都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多年來資助了200多個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汪金權老師自己卻過着無比清苦的生活:沒有房子,多年來租住在學校宿舍;工資全部幫助學生,自己只能借錢吃飯;七旬老母妻兒至今還住在大山深處的老屋裏。許多老師都資助過學生,但像汪金權老師這樣的,我想一般人做不到。憑汪金權老師的資歷、能力和聲望,應該有很多改變命運的途徑與機會,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用22年來的堅守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平凡中的偉大”,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大愛無疆”。

再次是汪金權老師的教學水平高超,勇於創新。據説汪老師的課令聽者忘記時間,學生不想下課。這是因為汪老師不僅自身素質全,而且教育理念“新”,教學方法“活”。他的“四部曲”(課堂預設、誦讀理解、提問暗示、板書啟發)教學法引人入勝,他的“三個一”(每次課前組織一場即興演講,讓學生誦讀一段“三字經”或“弟子規”,每天讓學生練一頁字)教學方法新穎別緻,他的“三不一要”(不批評、不拖堂、不佈置作業、上課要始終握着筆)教學手段受到追捧。他堅持“六心教學法”,深受學生歡迎和社會敬重,即一顆真誠心,相信學生;一顆平等心,尊重學生;一顆責任心,嚴格要求學生;一顆愛心,放大學生優點引導健康發展;一顆細心,鼓勵學生與老師、家長多對話,少對抗;一顆堅持心,自己堅持讀書,站高看遠,引領學生不斷向前邁進,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基於汪老師的出色教學,他親手培養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學。

或許太過現實的社會,已經逐漸消磨了部分教師原本該有的信念和堅持。但是,還是有像汪金權這樣平凡普通的老師,用愛和善良傳承着中華民族教師的崇高品德。瞭解了汪金權老師的事蹟,反觀自己真的汗顏。汪老師能用自己的青春堅持了22年,繼而堅持一輩子,用一生來教書育人,可我才工作了幾年就有了疲倦和悔意,真是愧對“教師”二字。仔細想想,任何事情只要自己認定了,就會有動力去執行。而我就是缺少了一份堅持,沒有用行動去實現自我的想法。

雖然我們不在大山深處,但同樣是教師,同樣可以“言教身教”,“甘於奉獻”,積小善為大愛,用充滿愛心的教育鑄就高尚的師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lw9d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