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當尼采哭泣電影觀後感作文

當尼采哭泣電影觀後感作文

《當尼采哭泣》這部電影,改編自心理治療暢銷作家歐文?亞隆的同名小説,當尼采哭泣觀後感。從情節來看,這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電影。作者假託19世紀末的兩位大師:存在主義大師尼采和醫學大師布雷爾,透過史料和名著中呈現的真實的思維觀念和人格特質,將兩人連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一段扣人心絃的“談話治療”。故事背景為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時年四十歲的布雷爾,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箋,高不可攀的名女羅?莎樂美突然邀約咖啡館,她是為她的親密朋友尼采求診,她請求他運用實驗性的“談話治療”來診治尼采的自殺傾向。問題是,年輕氣盛、自恃甚高的年輕哲學家尼采,説什麼也不願意接受心理治療,於是,醫生只好假裝自己需要尼采的幫助,協助他解決其生命意義的難題。一整個月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咖啡館、墓園、診療室進行談話,心靈相互衝擊。首先由布雷爾敍述他表面上和諧的婚姻生活與正值巔峯的事業,內在卻潛藏著對女病人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詩般的語言,理性的思辨,逼使布雷爾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只有當他能看清自己慾望的根源時,才能真正幫助尼采釋放他孤傲的靈魂,流下真實的眼淚……

當尼采哭泣電影觀後感作文

布雷爾醫生一直活在對母親的回憶裏,而尼采一直活在對莎樂美一廂情願的感情中。而在現實中兩人卻都沒察覺,也許這只是一種出於自我潛意識的`屏蔽。人有時候就是會這樣,不願觸及心裏的傷疤,於是將它深埋。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適應了,習慣了這種掩飾的方法,適應了掩飾後的偽裝,也適應了偽裝過後的自然。習慣,是和意識無關地做出某種行為;適應,是無法改變只好接受的最佳藉口。它們是這麼簡單,卻那麼可怕。當遇到心與心的交流,這深埋的一切也才會慢慢被挖出來,於是布雷爾醫生給尼采做心理診斷,尼采幫布雷爾醫生解開心結,其實這一切都是那麼需要勇氣,有抑鬱經歷的人就知道面對一切是很要勇氣的。如尼采無法面對他和莎樂美的事實,所以一直隱瞞着,還好最終他還是戰勝了自己 。正如布雷爾醫生所説,“孤獨只在孤獨中存在,一旦分享出來它就蒸發了”,觀後感《當尼采哭泣觀後感》。

這種“明天更美好”的結局,往往是這類心理治療片慣用的。但現實中我們往往就逃離了,遇到不能改變的就只能接受,跟着就是暗自神傷。以前的我也是這樣,遇到問題,解決不了就放在一邊等到不得不解決的時候再倉促解決。自從被人叫“學姐”以來,不管是在社團當中,還是和以前的同學聊天,還是在黨支部指派我去和10、11的同學交流時,大家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煩惱,但最終我總是用説服我自己的那一套説服他們,總是告訴他們這樣那樣的情況都是正常的,告訴他們不要把問題擴大化,告訴他們只用做好自己現在份內的事,不用管其他,因為份內的事無論如何都是對未來的發展有好處的,告訴他們耐心等待,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其實聯想起尼采和布雷爾,我的這種類似精神療法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在自我逃避。這是在平時的學習中的逃避。

而在工作方面,我也存在這逃避的行為。就談談最近很困擾我的社團問題。上學期的確在趕鴨子上架和老領導對我實在太好而不好意思拒絕的情況下,才勉強接下這個社團。因為事先申明過,我要準備出國,所以社團事務可能不能照顧太多,而且我會盡快找到接任者,所以一直沒怎麼上心。接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暑期社會實踐,不可否認這次的實踐做的相當成功,不僅引起當地的極大重視,回校後上交的成果也在院裏面引起重大反響,目前正在參評華中七校社會實踐優秀成果。這是我接人以來最為自豪的事,但也只是唯一自豪的一件事了。所以在新學期開始的社團招新時,我的大腦裏一片空白,我不知道除了這次實踐,我們社團還有什麼能吸引11級的新同學,想起要將這單薄的內容展示在教五多功能報告廳,我沒來由的一陣心虛,然後毅然將這項任務交給我的副職和策劃部部長,打着“站上教五多報”的名義。自招新以後,不知道什麼原因,開展過一兩次社團活動,大家反應都不是很熱情,慢慢的我也不熱情了,有什麼事也交代給部長們,自己也疏於聯繫11級的小孩兒,到現在還叫不出大家的名字,而這些與那些雖然退會但依舊和我保持聯繫的社團成員形成鮮明對比。所以,有些什麼事我也習慣了在我們實踐的那九個人的羣裏通知,而沒有在我們社團那個大羣裏通知。

而這部電影在習慣逃避的人面前敲了一記警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em2j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