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抗日電影觀後感

抗日電影觀後感

如今許多抗日題材的電影在網絡上播放,對於抗日的精神大家又有何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抗日電影觀後感,希望幫助到大家。

抗日電影觀後感

抗日電影觀後感【1】

9月18日,學校組織我們全體少先隊員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八年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

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着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蕩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並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D陣地,並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並適當地帶出部分愛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D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幹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羣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影片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裏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佈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着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着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裏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温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抗日電影觀後感【2】

影片是以始於1933年3月著名的“長城保衞戰”為背景的。“九·一八”之後,日寇瘋狂擴大對華侵略的勢力範圍。鬼子由山海關開始一步步逼近長城,北平岌岌可危。5月,抵抗日寇的國民黨軍隊逐漸失去了蔣介石的援助,由勝而敗,節節後退。

就在戰況越來越慘烈之時,傅作義的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急赴前線。結果,寡不敵眾,一批一批的塞外男兒血灑疆場。傅將軍決意將這些抗日陣亡將士的屍骨千里迢迢運回家鄉掩埋並立碑以志。這久遠的碑文,就成了《殘團》最好的史料依據和創作基礎:“這裏長眠的是二百零三個中國好男子,他們把他們的生命獻給了他們的祖國。

我們和我們子孫來這裏憑弔敬禮的,要想想我們應該用什麼報答他們的血。”同時,碑文詳細記述了1933年5月23日,在離北平60餘里的懷柔縣附近,一個團的抗日將士如何用他們的熱血,洗滌着中華民族丟失國土的恥辱。

經創作改編的影片主人公是“殘團”的團長武佔元。開片伊始,在暴雨滂沱的場景裏,已經殘了一條腿的武團長,頂着閒言碎語,執拗地來向旅參謀長請戰。罵罵咧咧的'語言,不卑不亢的神色,證明這是個十分有性格的人。果然,自信得有些自負,粗魯得有些粗野的個性,溢於言表。但,目無長官卻心疼部下;説話粗放卻做事認真;格外理智又不乏柔情的豐富心理,又使武團長在士兵中擁有很高的威信。

因為,他是一個有“精神”的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就是他沒有説出口的作為軍人的一種豪邁和執著的精神。面對並不樂觀的正面戰場,他一以貫之堅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頑強和勇敢;被派往太平谷駐紮休整,他時時刻刻防患於未然,“睡覺都睜着一隻眼睛”。俗話説,“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而從武佔元和他的士兵身上來看,則是將“雄”,全團都英雄。

王有財,是團裏的炊事班長,“殘團”駐紮的太平峪就是他的家鄉。當他不斷把作為軍糧的罐頭偷回家給老孃和老婆時,觀眾認定,這傢伙一定是個反面角色——“吝嗇鬼必定是怕死鬼”嘛。然而,鬼子來了。主動將鬼子引走的王有財,一路狂奔,一路高喊,一路射擊,表現出了令人意外的勇敢,因為他心裏有愛,愛自己的妻子,愛自己的母親,愛生養自己的那個村兒。懸崖邊,氣急敗壞的鬼子開始瘋狂掃射,犧牲前,王有財用盡全身的力氣抱住一個鬼子,跳下了懸崖,終至與敵人同歸於盡。

影片的女主角水花,是個非常漂亮且命運多舛的寡婦。她一出現,觀眾就預測到武佔元和她之間一定會發生些什麼。然而,除了辛辛苦苦幫廚、大盆大盆洗衣之外,愛情,並沒有分散影片的主題。倒是在鬼子又一次迫近時,她竟勇敢的擔負起去請增援部隊的通訊任務。一路上,泥漿和血漿不但沒有掩蓋住她的美麗,反而使她原本柔美的形象多了幾分堅強和勇敢的英氣。

在此,觀眾會看到,英雄“殘團”那並不殘缺的英雄氣概,揮發出了多麼強大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於是,我不禁想到了高爾基的小説《二十六個和一個》,()還有那首著名的蘇聯歌曲《喀秋莎》。是啊,女人是男人奮鬥的動力,也是男人拼搏的後盾。當一個美麗的女性出現在一個男性的世界時,象徵着母親、象徵着姐妹、象徵着妻女,她的生命,就是動力!這種動力,無與倫比。因為,對敵人的仇恨,無不是建立在對親人和愛人的摯愛之上的!

片中還有一個會在石頭上雕刻的戰士,叫勝子。素日裏默默無聞,對喜歡的形象卻能過目不忘。閒時,他把水花雕得栩栩如生,戰時,冒着槍林彈雨,他又把犧牲者的名字一個一個認認真真地鐫刻在石頭上。一個特寫,狂風把沙土一點點吹開,漸漸露出一個犧牲的戰士那年輕的面龐;又一個特寫,屍橫遍地,血流成河,激戰後的寧靜有些瘮人,唯有勝子叮叮噹噹的刻鑿聲不絕於耳,那是他在替歷史留住那些不該逝去的年輕生命,直至自己也犧牲在戰場上。勝子的勇敢不僅僅在於殺敵,而且在於站在戰爭之上俯視戰爭,用不朽的石雕,見證歷史,鑄造歷史。這與影片的創作初衷何其一致!編導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説實話,由於記錄本身就是選擇,史實本身就有力量,所以,阿倫娜等主創人員沒有刻意採用以往藝術創作的典型化手法,把矛盾衝突僅僅集中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致使觀眾反而不忍忽略任何一個畫面,任何一個細節,任何一點兒聲音,進而細細體味其中的內涵和再發展的可能性。相比較,與我國第六代導演採用新穎的帶有後現代色彩的紀實手法去講述並不新鮮的故事有所區別,《殘團》的視聽震撼力,是通過經典而宏闊的音像蒙太奇,講述了一個過去了的卻並不為人所知的新鮮的史實,從而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

標籤: 電影 抗日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egdv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