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于丹感恩教育講座觀後感彙總

于丹感恩教育講座觀後感彙總

民間有一句俗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感恩的含義,知道他人給你的愛是無限的,要學會感恩去報答,可見作為一個人更應有一顆感恩的心。中小學生處於人生教育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學會感恩,對於健康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于丹感恩教育講座觀後感彙總

于丹講座觀後感 ——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才能孝敬父母。唐代詩人孟郊在《遊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清朝作者李毓秀在《弟子規》中寫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做人要學會感恩,首先要知道報父母之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這恩比天高比海深,無論怎麼回報都是應該的。

懂得感恩,才會尊敬師長。回報師長之恩,是因為他們傳授我們知識,教會我們如何做人,他們傳道解惑,扶着我們走上人生道路,義無反顧、執着無悔。教人是一項神聖的工作,我們應該要懷有對老師的崇敬之心去學習,這樣會更快更好地理解老師教的知識。縱觀我國悠久的歷史,孔子聖壇講學,三千弟子俯身傾耳;宋代楊時程門前立雪,不畏嚴寒;明代宋濂千里求知;毛澤東將徐特立尊為自己一輩子的老師。這些名人身上無不體現尊師重道的品質。

懂得感恩,方能回報社會。回報社會之恩,是因為社會給我們創造了施展個人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要教育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作學習之動力,學有所長,學有所成,要讓感恩之心凝聚成回報之源泉,努力學好本領,爭做有用人才,回報社會。

懂得感恩,方可做好人。懂得感恩不僅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必備的優秀品質之一,是其他優秀品質形成的基礎,也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常懷感恩之心,就會對他人、對單位集體、對社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份欣賞。良好的感恩之心還能很好的稀釋內心的狹隘、積怨和鬱悶,減少或緩解可能產生的矛盾和誤解。常懷感恩之心,就能使我們心胸廣闊,寬容豁達,對生活充滿愛和嚮往。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小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才會明白事理更快長大,真正成為一個社會有用之才!

于丹老師《感恩教育》觀後感

星期六早上我和媽媽一同觀看了江西三套于丹老師主講的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于丹老師是從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和自立、自強、自信 三個方面來講解的。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小男孩和蘋果樹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蘋果樹,樹上結滿了果子。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天天到蘋果樹下,他爬上去摘蘋果吃,在樹蔭下睡覺。他愛蘋果樹,蘋果樹也愛和他一起玩耍。後來,小男孩變成了個少年,不再天天來玩耍。一天他又來到樹下,很傷心的樣子。蘋果樹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説:“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想要玩具,可是沒錢買。”蘋果樹説:“很遺憾,我也沒錢,不過,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來賣掉,你不就有錢了?”男孩十分激動,他摘下所有的蘋果,一個也不留,高高興興地走了。然後,男孩好久都沒有來看過它。蘋果樹很傷心。有一天,男孩終於回來了,但他十分不開心。樹問他:“你怎麼了?”男孩説:“我的朋友們都成家立室了,我卻連房子都沒有,新娘也不願意嫁給我。”説完,就在樹蔭下哭起來。“抱歉,我沒有房子,”蘋果樹説,“不過你看,我的樹枝又粗又大,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統統砍下來,拿去搭房子”。於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樹枝,高高興興地運走去蓋房子。看到男孩高興起來,樹感到好快樂。可是,男孩比以前更久不回來了。這棵蘋果樹再次陷入孤單和悲傷之中。一年夏天,男孩回來了,樹太快樂了:“來呀!孩子,來和我玩呀。”男孩卻説:“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揚帆出海,輕鬆一下,你能給我一艘船嗎?”蘋果樹説:“把我的樹幹砍去,拿去做船吧!”於是男孩砍下了它的樹幹,造了條船,然後駕船走了,很久都沒有回來。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許多年過去,男孩終於回來,蘋果樹説:“對不起,孩子,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生不出果子來了。”男孩説:“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蘋果了。”蘋果樹又説:“我再沒有樹幹,讓你爬上來了。”男孩説:“我太老了,爬不動了。”“我再也沒有什麼給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樹流着淚説。男孩説:“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我感到累了,什麼也不想要,只要一個休息的地方。”“好啊!老根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來啊,坐下來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來,蘋果樹高興得流下了眼淚。ZUOWEN.yjbys.com

聽完這個故事讓我不禁想到我們的父母就像這棵蘋果樹一樣呵護着我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費盡心血,可我們平時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呢?想到這些,臉上頓時覺得火辣辣的。

我想我們不僅僅要對父母感恩,也要對我們的教師感恩。老師每天早早到校,把知識傳授給我們,默默地奉獻着,為班裏的事情操盡了心,多麼的累啊!今後我們不能辜負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

通過這次聽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讓我深刻地明白了要學會感恩,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們!

于丹感恩講座觀後感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抉擇呢?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餓,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因此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于丹教授的講座。

看完這個講座後,我的感觸很深。這個講座總共分四講:一是樹立目標;二是不聽話,愛發脾氣的正確引導;三是學會感恩;四是抵抗挫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講與第四講。

第三講講了家長如何教導孩子學會感恩,于丹教授講了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孝是什麼?孔子只説了兩個字“色難”。意思是千難萬難都是要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感恩每一個人,沒一個事物。有的人想感恩卻不會感恩。我來説説,當別人幫你時,及時説“謝謝”。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對父母也是感恩。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性。一次,于丹教授女兒的花籃破了,便嚎啕大哭。于丹教授把花籃用彩紙包起來,比原來的還好看。她女兒破涕而笑。我從中明白了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遇到挫折不要緊,可灰心喪氣很可怕。要像蟬一樣,是蜕變的開端。蜕變儘管十分疼痛,但可以換來飛翔、自由,挫折又何嘗不是呢?

我以後要克服于丹教授對現代青少年的主要病症,做一個積極奮進的快樂的自己。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

上午,我陪兒子一起觀看了湖北電視台播出的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感恩教育》的內容很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于丹老師的講解很透徹,除了給了孩子教育外,更給我們家長帶來了啟示。

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節目中講到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孝心和愛心,如何培養孩子們自立、自強、自信,提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問題,“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懂得,這個社會不只父母疼愛他,還有許多人關心他,要使別人關心自己,首先自己要關心別人,給人以愛心。在家庭“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説:“你看,那個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裏來吧。”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善待自己的父母和身邊的朋友,然後才能慢慢引導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身上出現問題,你的批評教育才能讓孩子認可和改正,還有,你想讓孩子變的怎麼樣,你就常把他説成什麼樣,慢慢發現,孩子真的會變,再者,孩子平時學習你的行為,就會變得很有愛心和責任心。隨着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着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zuowen.yjbys.com

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那就讓我們在生活中培養它、呵護它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愛心和集體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家長都把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愛心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個世界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9lvv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