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學生《雷鋒伴我成長》觀後感「最新」

學生《雷鋒伴我成長》觀後感「最新」

學習雷鋒認真負責,搞幫扶平易近人。辦事情態度和氣,助他人解囊開懷。施恩澤多多益善,遇問題耐心細解。願朋友樹立新風,學雷鋒播灑真情。下面是《雷鋒伴我成長》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學生《雷鋒伴我成長》觀後感「最新」

學生《雷鋒伴我成長》觀後感一:

3月4日下午,為學習雷鋒精神,荊州市東方紅中學學生一同收看了《同上一堂課:雷鋒伴我成長》課堂節目。

同學們目不轉睛,神情專注。看完節目後,不少同學寫下了自己的感想與思考:“雷鋒的經歷很坎坷,但是雷鋒沒有就此挫敗。他3歲時就在大街上乞討,從小就想‘當一名中國解放軍’上前線到祖國最需要他的地方。雷鋒去鞍鋼當過工人,曾在部隊當過軍人。他短暫的一生非常簡樸,訓練累了別人喝汽水,雷鋒喝開水,別人衣服破了就扔掉,雷鋒卻補了又補,就連一雙襪子都不肯捨去。我想起了自己,真是羞愧萬分:衣服破了,扔掉;襪子破了,扔掉;書包髒了,還是扔掉。現在想想父母掙錢也不容易,他們風裏來,雨裏去的辛辛苦苦打拼,而我卻如此浪費。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雷鋒精神,只有我們自己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與人為善,我們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動的真誠中感到真正的快樂。一個時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的,真正的快樂只有一種,那就是為他人而付出,這樣做你將獲得生命最高的榮譽。”

“我們一定會繼續發揚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將你的精神變作花香,讓它們洋溢在整個世界上……”

學生《雷鋒伴我成長》觀後感二:

在第53個學雷鋒紀念日之際,為進一步在全省廣大青少年學生中弘揚傳承雷鋒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廣電台聯合推出了《同上一堂課:雷鋒伴我成長》專題電視課堂節目。該校於2016年3月4日下午,組織全校師生集體收看了該節目。

節目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雷鋒精神永不過時”,由湖北衞視主持人、記者陳超主講,她結合短片,動情講述了長江救援志願隊長年累月堅守長江,默默挽救數以百計的生命的'故事。長江救援志願隊隊長張建民、祕書長郝振海來到節目現場,他們説,雷鋒是兒時的偶像,長大後發現,從身邊事做起,就是在傳承雷鋒精神。第二板塊“堅守心中的夢想”由國家一級作家董宏猷主講,他結合自己創作《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的經歷,告訴孩子們堅持追夢就是在踐行雷鋒精神。第三板塊“天天學雷鋒 人人做雷鋒”請上了兩名美德少年,來自孝感文昌中學的陳鵬和鬆滋市實驗初級中學的毛曉宇,分享了他們助人為樂的經歷。

觀看結束後,同學們心情激動,紛紛舉手,都想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願望,自己的夢想,想與大家分享在片中獲得的啟發,心靈的碰撞,產生的激情,指引前行的方向,效果明顯。

該校王小威校長要求全體同學以本次收看活動為契機,寫一篇以《雷鋒伴我成長》為題的觀後感,開展學雷鋒一系列的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制度化、常態化,進一步弘揚雷鋒精神,做雷鋒精神傳承人,讓雷鋒精神永駐校園。

學生《雷鋒伴我成長》觀後感三:

影片通過不同的視角詮釋了雷鋒,告訴我們雷鋒精神同樣是常讀常新的,通過對影片的觀看我將在以後的生活中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學習中要有發問和好學的精神。雷鋒同志那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讓我印象深刻。不論他身處怎樣的環境中,始終不忘向周圍環境積極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只有將自己變得強大,才有能力改變環境,才有資格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因此,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有學習精神,不但向書本學習、向優秀的榜樣學習,更要向普通民眾學習、向任何困難挫折學習。只有多多學習,才會融匯貫通。

第二、熱心助人、無私奉獻,燃燒自己的青春。現在的人大多人情淡漠,只管自己發展得好不好,對於旁人的冷暖視而不見。而雷鋒同志身上體現的那種熱心熱情,正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做不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至少我們要學會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多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周全事情。能幫的就幫一下,能做多少貢獻就做多少貢獻。我相信苦盡才能甘來,只有多多付出,才有底氣得到回報。

雷鋒已經離開我們五十多年了,可雷鋒精神卻一直活在我們心中。“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立足本職、埋頭苦幹,做為一名黨員,我們也應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務成就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我們黨員幹部更要帶頭學雷鋒,積極參加志願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怕困難、攻堅克難,不斷開闢事業發展新天地,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後我要用雷鋒的一句話來結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9lv7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