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彙總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彙總

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讓我們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彙總

範文一:

“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裏,哪裏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第一集內容就這麼開始了。

《腳步》的主題是“在路上”,講述人們熟悉的“家鄉味”,酥油蜂蜜、樂山嫩豆花、肉夾饃、望潮菌菇煲、清燉跳跳魚、潮州春捲、魚醬燉稻花魚、蘿蔔飯……祖國大江南北的美食在精緻的構圖下,以兩分鐘一組的速度迅速切換,幾乎所有美食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一集就囊括了西藏、四川、陝西、山東、貴州、福建、浙江、廣東等近10個省份的“家鄉味”。讓觀眾體會到了美食其實也和人一樣,遷徙流變

這集《腳步》不僅僅是感受着美食的引誘,而在其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腳步》中,西藏青年白馬佔堆為了給即將上大學的弟弟一份禮物,徒手爬上40米高的大樹,採下美味的野生蜂巢;浙江爸爸楊世魯因為女兒愛吃身長僅有5釐米、行動極為迅速的跳跳魚,花好幾年時間練就一門絕技——用5米長的釣竿、6米長的線,在十米開外迅速勾到肉眼難辨的跳跳魚;貴州留守兒童李建英,爸爸媽媽在廣東打工,每年農忙時節才會回來十幾天,全家人一同做飯的場面既温暖又辛酸。

最刺激淚腺的就是每一個流轉渴望、希望的眼神,每一張讀出歲月的臉。採蜜少年爬樹的腳步,麥客去接屋檐雨水伸出的手,苗家妹子的兩行淚……總有突如其來的淚點戳中記憶裏不由自主的聚散和悲歡。

真正的美味來自最平凡的地方,真正的感動來自最平凡的生活。與節奏緊湊的城市生活相比,一份家鄉味道帶來的不僅僅是思念,更是心靈的慰藉,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我最愛家鄉!

範文二:

這幾天,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憑藉着高清的攝影技術,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對熱愛美食的中國人的描寫,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為一個小小的美食愛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我不禁一陣感慨呀。在這裏,我就和大家談談我的心得。

食物,對中國人來説,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説:“民以食為天。”而美食,更是廣大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中國人對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熱愛恐怕可以居於世界之最。正因如此,無數的美食隨着地域,時間,空間的變化也不斷變化和改進。中國人所創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數的。無論是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長,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稱,有的則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覺備受好評。每個人對食物的愛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歡的鹹的,有的喜歡辣的,有的喜歡甜的,有的喜歡苦的,更有甚者喜歡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每個人都對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個湖南人,就只吃得慣湘菜那香辣,濃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島,北海那一帶吃味道較為清單的海鮮,就很吃不慣。我認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錯的,浙菜就不太對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學就有很多喜歡浙菜和粵菜的。

食物,真可説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連性格都可以隨着食物變化,像川湘一帶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樣火熱,開朗。食物,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基因裏,用舌尖品嚐中國的飲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記憶。

範文三:

《舌尖上的中國》在呈現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所謂“天人合一”,在這裏也能完美體現。誠意麪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後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祕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製作蝦醬,食物裏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後,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傳統和關於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美食專欄作家。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主修攝影,同年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攝影美學,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台。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術,絕對來自民間”,做紀錄片的理念:“擺事實,不講道理”。

看完了陳曉卿的資料,對於此片在攝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備極高美學修養和熱愛生活的導演才能做出如此專業的片子。陳曉卿説一部好看的片子決定於題材、預算和創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題材關於“吃”,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必然會受到關注。一個好的製作團隊更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關鍵所在,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然也。這樣想來,《舌尖上的中國》能出自這樣的團隊之手也是理所應當的。

“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國》給我們詮釋了一個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還有許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廣的傳統題材展現在觀眾面前,諸如:歷史、自然地理、旅遊、文化、宗教禮儀、文房書畫、收藏等等,希冀中國未來能湧現出更多優秀的導演和專業的團隊,帶給國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棄商業利益,更多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僅可以愉悦我們的眼球,更能淨化和感染我們的精神和心靈,讓我們感恩於祖先並且熱愛養育我們的這片土地。

相信只有這樣的節目才純淨、質樸、感動,才更有生命力,為觀眾所喜愛。

範文四:

從開始大自然的饋贈到我們的田野,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道美食的背後都代表着一種深層的含義,都代表着一種文化,一個習俗,甚至是一種信仰。美食,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千錘百煉之後留給我們偉大的財富,比如家傳祕方。美食除了滿足我們的温飽之外,還讓我們享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好。整個記錄片,我們可以看到拍攝的取景都是在郊外或者鄉村,尤其是在雲南的香格里拉,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似乎生活在鋼精水泥包圍的大城市人羣,漸漸的迷失了生活的本質,我們一味地追求所謂的事業或者理想,絕大部分是為了賺錢,賺錢的高低成為了衡量我們成敗的標準。看着影片裏鄉村人們單純的生後,相比較大城市的日夜奔波與勾心鬥角,很讓人開始懷念家鄉。離開家鄉久了,總有種味道讓人嘴饞,這種味道讓背井離鄉的人在外總是流連忘返,也許這就是家鄉的味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親和力,生活的平淡卻趣味十足。可是現實中,我們的生活已經遠離了大自然,大城市的過度擴張與環境的污染,我們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生活環境越來越差。當我們走進鄉村的時候,大自然會賦予我們一種安靜舒適的親和力,能安撫我們浮躁凌亂乃至受傷的心。當你走進寬闊的田野中,生活的許多煩惱頓時消失的無隱無蹤,平時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一下子都變得舒坦。當人類在破壞大自然的同時,本質上也就是在消滅自己。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是人類生存永久不變的話題。

記錄片中震撼我內心的是講敍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當我們漸漸的長大之後,發現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再難以感受過年的美好氣氛了,過年就是匆匆忙忙的擠車回到老家,看看年邁的父母吃個飯,嘮叨嘮叨幾句就又走上返回大城市的車。雖然現在的過年讓我們失去了兒時的味道,但是春節團圓的藴意沒有絲毫變化,老一輩的人就是多麼渴望有這麼幾天能在家聚在一起吃個飯,這是不在乎物質上的多少,而在於人的參與,只要人蔘與,精神上就有一種平和的圓滿享受。現代的生活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飯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生活的壓力讓過春節的味道變了。還記得兒時,那是多麼渴望春節的來臨。春節以來就可以由很多的零花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有很多美食,整天與一起長大的夥伴玩耍。但是現在,逐漸長大的我們,尤其是還在為事業摸索中的年輕人,一想到春節就害怕,春節成為了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喜悦。我們的心態漸漸的被扭曲,價值觀漸漸被誤導,生活作風漸漸走向浮躁。有時,當我們遠離大城市而走進深林或者高山時,我們就發現原來我們所追求的生活還需要更多的色彩。

 範文五:

在這裏,讀懂中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絕不僅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

第二季的第一集《腳步》直接選擇中國人的遷徙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讓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覺得生活的無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來重視安土重遷的中國人又何以會四處奔波?這一集的淚點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麥客臉上那深深的皺紋,在盼了大半年終於盼到父母回鄉共同製作一罐魚醬,卻在短短半個月的相聚後就要與之分離的苗家女孩的眼淚,在那個為了女兒用五年時間學會了捕獵彈跳魚的父親,以及從他口中説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幹的”時女兒滿臉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處的那一句“這是鉅變的中國”。

正如有人評論的:那奔波的人羣,你看到自己的身影了麼?

就這一句文案,足以引發多少漂泊他鄉的遊子潸然淚下?

中國正在發生的鉅變用滄海桑田來比喻都不過分。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6100萬名終年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歡的留守兒童;是正在被大機器作業而瀕臨轉行或失業的麥客羣體;是隻能靠天吃飯的漁民夫妻;是終年飄無定所的養蜂夫妻。你可曾看到他們眼中的淚水,臉上的憂傷和手上臉上的皺紋?如果你沒有看到這些,你就不能説是一名真正的中國人。我們出生於不同的家庭,也許此刻我們中的很多人手中捧着最時興的手機,喝着國外進口的牛奶,悠閒地躺在沙發上看着這部紀錄片,感歎着這中間描述的種種美食;但看了第一集,我們也會知道,在這同一個中國,還有許多人為了生活而飽嘗艱辛。當我們坐在大城市的高檔餐廳裏吃到肉質鮮嫩的海蟹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那是無數如打漁夫妻一般一夜辛勞的成果。

可是再多的辛勞都可以被抵消。因為不得不外出務工的苗族夫妻手中還捧着一小罐女兒親手給他們裝壇的魚醬;因為一同出海打漁的漁民夫婦中的妻子可以在暈船時靠在丈夫的肩頭,吃上一碗丈夫烹製好的熱乎的蟹飯;因為在美國漂泊了四十年的老伯可以回鄉吃上一碗久違的蘿蔔飯。這是故鄉的味道,不管我們在塵世上漂泊多久,不管我們離開故鄉多遠,都不可能忘懷的。

有人説這一集的文案太虐心了,拿離別和奔波數千公里説事,這是在這個世界上最戀家的國人難以逾越的感情鴻溝。我想説的是,這部紀錄片沒有拿天朝最習慣使用的教條説事,沒有任何愛國主義的宣傳,卻在那一道道充滿了家鄉味的菜餚美食中,勾起了我們每一個人關於故鄉,關於親人,關於永難忘懷的那些曾經的追憶。

 範文六:

第一次觀看到這種與以往不同的紀錄片,確實有不少的驚喜與感動。它遠不像我們之前所接觸過的關於科幻、宇宙方面的紀錄片。視角中的每一個鏡頭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或者裏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們自己。我們那麼貼近生活,我們那麼切實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這又並不是簡單的存在感,它會引發我們思考因何而存在,我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平常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隱藏着那麼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簡單的一道盤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許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們,從未嘗試過因為飢餓而帶來的折磨,雖然長輩們已經不止一次向我們口傳那些已經塵封進歷史的記憶,可是我們到底還是無法切實的感受到當年的那種歲月的艱苦,即使偶爾會為了體型刻意餓上一兩頓,但這與我們所説的艱苦歲月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饋贈

我們很少思考,為什麼我們可以擁有這麼多。因為我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今天和同學討論關於信仰的問題,無論佛教或者基督教,都以不同的方式來感恩我們所得到的一切,雖然我們不需要有一個明確的信仰來感恩佛或者上帝賜予了我們一切,可是作為大自然的一員,我們的確有必要時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東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機會。而我們,也應該對這樣的饋贈時刻報以感恩的態度,才不至於迷失了自己,認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當然。

傳承

我們的時代在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發展,我們渴望接受知識,渴望接受科學,但是我們總是容易在追求的過程中,丟棄自己本應堅持的東西。那些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藝,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可是,我們很多人卻往往忽視了這些最寶貴的東西。

在我們年輕一代人的眼裏,那些飛速發展、充滿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夠的吸引力,哪怕我們背井離鄉,擠在狹小的空間裏,也阻擋不了我們奔赴大城市的願望,所以漸漸地我們離我們的家鄉越來越遠,離我們的傳承越來越遠。

常常,我覺得自己已經不適合大城市裏的生活了,雖然現在我還是遠在大城市的邊緣——學校,可是漸漸接觸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已經讓我對即將接觸的社會生活恐懼不已。我常常問自己一直堅持走到現在的原因是什麼,可是總是無法給出自己明確的答案,也許我們每個人即使在沒有找到真正的生活目標或者社會地位之前,高處,永遠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即便我們也給不出“高處”這個詞詳細的解釋,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追求並走向高處。我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放下所有的世俗與偏見,放下現在所有的一切,能做到真我,就像遠離城市,回到最初的地方。

堅持

其實你處在社會上層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勞力存活,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持之以恆,終歸會找到自己的地位的。至於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過得歡喜,又有何妨?

標籤: 觀後感 舌尖 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2z084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