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萬物之生科普作品《宇宙與人》觀後感

萬物之生科普作品《宇宙與人》觀後感

宇宙,星光燦爛,其中深藏着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自從人類發現了這種叫做基因的結構之後,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特別精緻的編排,就能締造出像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化演出智能。

萬物之生科普作品《宇宙與人》觀後感

  萬物之生科普作品《宇宙與人》觀後感一:

這是在看完《宇宙與人》之後的轉變。在這之前,我與你一樣,看到“宇宙”就會想起浩瀚、空闊、無窮無盡這樣的詞語,而“太陽”意味着能量、生命和不朽。這些印象都來自我們思維的渲染,然而當我們脱離想象,接受由一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真實圖景時,許多想象中的詞彙都被顛覆。這部由中科院院士親手製成的科普電影,能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知識與真理,那充滿人類豐富情感--諸如悲憫與讚美--的解説詞,是讓觀眾用心去感悟宇宙與人的偉大力量。

當他説“鳥的眼睛被深深地崇拜着,而他們自己的眼睛,更被誇張地塑造了。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期望通過眼睛這個器官的延長”,我看到遠古時期的人類在仰望星空時,那雙因敬畏和求知而光芒閃爍的雙眼;

當他説“地球上的氧氣全部都是從綠色毛孔中分泌出來的。這種分泌持續了幾十億年,才讓地球充滿了自由氧”,我被幾億年前微小而不可視的藻類所感動,它們將”呼吸”這個簡單的動作重複了幾十億年,地球才幻化出延綿多樣的生命。

當他説“寒武紀的祖先們動作都很慢,它們小心翼翼,笨拙但絕對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屏幕裏那隻滑稽的水生動物緩緩劃過,那一刻足以讓宇宙動容。在宇宙未可知的星體上或許也有生命的痕跡,但寒武紀的大爆發讓這個孤獨的宇宙擁有了“生命”這種物質形態,如同一個寂寂無名的家庭迎來了新生兒。

當他説“宇宙製造高檔產品確實是代價很高,它需要報廢一顆至少比太陽大8倍以上的恆星,才能使我們披金戴銀”,我忍俊不禁,宇宙的力量是這樣的無處不在,而其中美麗的星體經歷瞭如此強烈而艱難的爆炸,才可以釋放出在少女雪白的手腕上光芒閃爍的元素。

宇宙何其美麗,卻又何其孤獨。它靜靜存在於這個時空,存在於它創造的這個時空,恆星閃爍,行星變換,每一個物質都處在運動的狀態,卻又相對靜止。它包容了每一次悲壯的星體衰落,連太陽的坍塌都只是一場場靜默的核聚變。即便它縮小成與地球一般大小的白矮星,仍然披覆着無與倫比的星雲光環,帶動着八大行星如常運轉。只是地球將闔上閃爍着生命之光的眼睛。

從哥白尼臨終前發表的“日心説”,到400年前人類通過望遠鏡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宇宙,一代代、一輩輩的科學家在通往真理的路上不斷探索,但卻離這唯一的真相越來越近--我們的星球在緩慢卻不停步地接近死亡,四十億年再遙不可及也終有來臨的那一日,就如同太陽再光輝耀眼也停不住燃燒殆盡的腳步。到那一刻,所有的人類文明都將毀於一場燦爛的火光之中,經歷了幾十億年進化而形成的地球生命都抵不過太陽的灼熱,這曾經温暖了我們春夏秋冬的陽光,隨着衰老帶來的聚變反應將會把地球幻化成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球。那才是世界末日的焰火,那代表着太陽死亡的美麗光環,將再不能被地球上生命的眼睛所記錄。這不是一件悲傷的事,就如同太陽的死亡,宇宙的膨脹,地球將失去所有的生命也是一件在遙遠的未來會自然降臨的客觀事實。只是人類沒有停止對能夠替代地球的星體的探索,宇宙給了我們足夠的線索來發現這一結局,也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新的居住地。

對待宇宙,我們從來心懷敬畏與感激。感謝它給予我們容身的美麗星球,給予我們生命與食水,從此,我們才能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和感受愛的心靈。

  萬物之生科普作品《宇宙與人》觀後感二:

5月6日下午第一節課,我們全班同學都津津有味地看着一部電影——《宇宙與人》。這幾十分鐘裏,我們在無比地享受,也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了世界的奧祕。

應該説宇宙的.誕生是一個奇蹟,但生命的誕生更是一個奇蹟,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創造出了人類去反思這個宇宙,這也許就是哲學的真正根源存在。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150億年前宇宙誕生、50億年前太陽系誕生、500萬年前人類誕生、400年前人類發現日星碎片、公元2000年前人類進入高度發達文明。

木星是世界上最大的星系,是地球的300多倍。而月球離地球大約三十八點多公里。有一個月球質量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大約6千萬年前,地球充滿活力是因為地球在轉動。液態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温狀態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生命存在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部電影讓我重新認識了宇宙,也重新認識了人類世界。宇宙太空的浩曠神祕,讓我感覺到人類的渺小;人類的生命歷程,讓我感到生命的可貴。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多學習點宇宙的歷史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萬物之生科普作品《宇宙與人》觀後感三:

偶然在好友處知道本片,通過一小時的學習,發現如果有顆躁動的心,那麼該部紀錄片可以為我們理清許多方面的思路。

人類最深遠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是怎麼樣來的?是誰?該向哪裏去?影片不會回答這些問題,不過,通過大量的歷史科學紀錄,寫實出了可以用作借鑑的事物演變奧妙。新的事物不是靠着某些偶然性產生的,它們中也包括我們,都是間接直接受到客觀規律的支配。這些所謂支配是長遠的、變化着的,言下之意也絕非是兒戲的。人類被宇宙產生進化至今,是目前可知的唯一能夠對產生自己的宇宙進行知曉的生命體。

到目前為止,雖然人類可以做到的還非常有限,想突破時光的界限還需要很漫長的歲月,那些幾乎與當下的我們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人類離所在的星系出現毀滅性災難,通過計算也還有四十億年之久,所以現在的我們是幸運和幸福的。但同時由於進化的自然規律所在,我們身上的基因都是敢於開拓新領域的強者們留下的。好比億萬年前一條進化出腿狀物後迫不及待遊逛到陸地上來的魚類祖先,它們敢於克服自身和環境的限制,而很多雖已經長出腿腳但仍舊生活在水裏的那些便永遠只是魚類,它們的後代被上岸的那批之後代當成了食物和寵物還有用品。而我們人於其中是最高端的,這也是相當嚴酷的宇宙給予我們的一點提示啦。

以上表面是生命的渺小脆弱,確也可以作更積極的理解。就好像一個自我感覺很消沉的生命,其實於其身體內外一直都有很多演化的規律支持,這些規律相對可被理解為正面或着負面,只要明確且正確的對待這些客觀規則,它們便是咱們的朋友,我們都不是孤獨無助的。片中遠遠望去的地球,還有不斷提及的諸如多少多少萬光年的距離數據;多少多少億倍數於地球的體積空間等。彷彿使得再去面對自己腳下這個星球的時候,足有一種可於戰略上渺視其的依據。但我們當前居住的,又正是我們的地球,暫時還找不到其他的容身之處,四十億年之內我們要找到以外,也必須保證不使其短期內報銷在咱們手上,所以在我們相對如此短暫的生命當中,也要重視自己的行為模式,做到心中有數(術)才是。這些其實就是本片給出的感覺上能使當下觀眾有所收穫的義境。至於涉及到核能與物質裂變等那都是科學家們的事情啦。

現在,覺得也不能怪我們自己,在片中敍述的人類歷史實在是太短暫。而實際上,產生我們這顆適應生命存在的地球,實際上卻潛移默化的演變了150億年。還有等等的這些過程都被宇宙遵循了最公平、公正的"奧林匹克精神",這是片中的原話。但給予咱們去探索這些密碼的時間還相對太少,所以我們都老得太快,聰明得太晚,甚至總有那麼幾代人是要用來犧牲的。影片裏也有闡述到科學演變之曲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相對的,我們也需要順應自然,科學的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盲目自大、自我中心,是不太可取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0zgn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