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1

最近我閲讀的書是李鎮西老師的《我這樣做班主任》,書中記錄了李鎮西老師30年班級管理的精華,是李鎮西老師愛心智慧的結晶。在閲讀的過程中,我深深的被李鎮西老師的個人魅力所感染,他是真的在用“心”做教育

整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如果説只是當班主任,不難;當合格的班主任,也不難,但會很累,是我們平時説的“保姆式”和“警察式”班主任,盯着學生早讀、出操、衞生等等,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累身;想要成為優秀的班主任,難!需要用心的去付出,愛心、耐心、童心、責任心等等,還要有班級管理的技巧、藝術等,累心;但若想要成為像李鎮西老師這樣的班主任,那是難上加難,因為他是在真正的從事着“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工作。

在這裏,談幾點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一、平等。這裏的平等不僅是指的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生生平等,還包括師生平等。

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級管理制度》,其他班不知,單就我們班的《班級管理制度》中都是從給方面對學生的行為、規範、成績等等提出了要求和量化,沒有涉及到老師的範圍。而李鎮西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制定的《班級管理條例》中對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規定:“凡每月對學生髮脾氣超過一次,或錯批評學生,或利用自習課講語文,或下課壓堂兩分鐘以上,罰掃教室一次。”並且在《條例》實施不久,李老師便因錯批評學生而“犯規”,當天放學後,二話不説,拿起掃把,一個人在教室裏幹得大汗淋漓。當看完這些後,我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如果把這些規定放在我們班的《班級管理制度》中會是什麼樣子,我馬上想到的是教室衞生會被我承包。

二、童心。

李鎮西老師説童心是師愛之源。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用童心報答童心,要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和學生同年齡的一個學生,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更是班主任對學生產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礎。所謂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是指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種意義上儘可能讓自己有同年齡學生般的情感,同年齡般學生的興趣和純真。正是因為李老師保持着這份童心,才有了他“永遠的未來班”和“浪漫的高95級一班”。才有了在我看來只有在電視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境,而他們卻真實的發生在他和他的學生之間。

三、態度。做為一名老師,對待教育,我們要以什麼心態對待自己的職業?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出四種態度:第一種是“應付”的態度。沒有教書育人的熱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孩子,這樣的老師如果實在無法改變心態,不如改變職業。第二種是“飯碗”的態度。因為做教師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飯碗。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比起教育家們的追求,談不上高尚,但絕對不低下。忠於自己飯碗的老師同樣令人尊敬。第三種是“事業”的態度。把教育不僅當飯碗,同時也當做自己的事業,事業意味着研究與創新。第四種是“宗教”的態度,為教育的一切付出,不是來自上級要求,而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召喚,基於自己的良知。反思自己,對待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哪種心態?

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在書中談及班主任工作,李鎮西老師這樣寫道:“班主任工作是個筐,什麼內容都要往裏裝!班主任的責任似乎無限大,因為他們什麼都要管而且必須管好;同時班主任的權利似乎又無限小,因為無論是誰都可隨時給班主任下達任務,是一個忙忙碌碌的辦事員。”是現在班主任老師的真實寫照,道出了班主任的心聲。

《我這樣做班主任》一書是李鎮西老師30年班級管理的精華,因為李老師所擔任的是初、高中的班主任,很多東西與我們小學有着差別,比如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所出現的問題等,但是教育都是互通的,有很多班級管理的方式、方法還是很值得借鑑,如:開展小組競爭,增強班級活力。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具體的做法,實用性強。本身我們班就開展着小組競爭,但是卻很片面,只是針對學習,借鑑李老師的做法,加以完善。再如隨身帶個小相機,原生態的記錄下學生真實的生活,留下珍貴的回憶;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朋友,近在咫尺的師生通信,做走進學生心靈的朋友。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2

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有時候讀得心悦誠服,有時候讀得感慨萬千,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我這樣做班主任》感受頗深。

李老師説:“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愛生如子。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熔爐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沒有一位教師不愛自己的學生,但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要有教育的.智慧。我對於對於自己的學生,是滿腔的愛;愛到深處,又是滿腔的“恨”,恨鐵不成鋼。有時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一味的教育、罰補。漸漸地作業是按時交了,但抄作業的多了,又得開動腦筋找抄襲者。對照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方法,發現了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當之處。我和學生之間交流少,學生有牴觸情緒,師生間信任度小。立即改進方法,找學生談心。瞭解一部分學生基礎差、學習困難,要求其儘量做,實在不會的畫上符號,放一放,等教師講解。另一部分學生,就是惰性大,不思考,利用網上的“作業幫”等軟件查找的答案,對這部分學生一方面批評教育,和其家長及時溝通關注,另一方面,鼓勵其勤于思考。

通過讀《我這樣做班主任》這本書我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會走一些彎路,教師應給犯了錯的學生一份寬容、一份信任、一份鼓勵,用無私的愛來面對學生的錯誤。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3

學校給每位班主任教師佈置了作業,讓大家品讀《我這樣做班主任》並且寫讀後感。第一次翻開它,是帶着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但慢慢地閲讀我發現自己走進了李鎮西的世界,如同學生一般融進了李鎮西的班級,一次次的被感動,被激勵,被啟發。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為班級管理刻畫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教育事業是永遠年輕的事業,是幸福的。而培養青少年求真向善趨美的心靈,引導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壯地成長,教師的責任更為直接、更為集中地體現在班主任身上,這既是班主任的責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為什麼老師們都不願意做呢?李鎮西這樣説到,是因為喪失了幸福感,產生了厭倦感。

厭倦感從何而生呢?主要源於兩點:遠離學生,拒絕變化。李老師説的與我自己的感受,與許多老師們的説法非常契合。李老師説得對,其實是我們自己拒絕變化。這種拒絕是潛意識中的,如果沒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識不到,更談不上認識到這個問題了。“按經驗辦事”,是的,經驗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經驗有時恰恰是阻擋我們前進最大的障礙。我們的思想就限制於經驗的圈子裏,所以遇到經驗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容易束手無策”。真心要做一個好老師,就要以學生為中心,確實,學生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的變化,無論我們對這個變化持何種態度,我們都改變不了社會的什麼,可是我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學生。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字裏行間的言語,李鎮西老師行為的點滴,李鎮西老師的言傳身教,李鎮西老師的每一個感人故事都足以讓我感動。

尋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説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用心靈贏得心靈”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

他經常説,教育不能太功利,要走進學生的內心。是的,我們希望的是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而不是為了考試為了分數為了文憑,失去固有的個性和應該有的良好品德。李老師用真情實感踐行着愛與責任的教育。

其次,《我這樣做班主任》告訴我:班主任僅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把對學生的愛定位在合適的位置上。我們愛學生,但更重要的是愛的方式。我們不能以愛為理由,讓學生揹負沉重的負擔;不能以愛為籌碼,讓學生感覺到天平的失衡;不能以愛為條件,讓學生陷入功利的誤區。正如李鎮西所説:“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不是真心愛學生。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真正的愛是愛所有的學生,愛身邊所有的人。”所以讓我們真誠到愛學生吧!愛每一個學生。我想:以後生活中的我會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取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書中説:教育不能沒有愛,但愛不等於教育。教育需要愛,教育更需要智慧。通過閲讀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濃濃的愛,愛班主任這個崗位,愛教師這個職業。我相信,我們每一個教師只要把準方向、恆心努力,必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使我們的班主任工作充滿陽光。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書筆記4

利用暑假時間,我閲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我這樣做班主任》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特別深,“教育不能沒有愛,但愛不等於教育,教育需要愛,教育還需要智慧。”讀後,我真真切切的覺得做一名好的班主任真的需要愛心和智慧。其中對學生的愛是基礎,而教育智慧則來源於實踐與反思中的不斷總結與提升。

去年做了一年的班主任,從剛開始的手足無措,到最後慢慢適應,似乎有一點知道如何做班主任了。一開始,班裏幾個調皮搗蛋的男生總讓我幾乎處於“失控”狀態,自己對他們簡直束手無策,最後,在其他班級管理經驗豐富的老師的幫助下,特別是讀過這本書後,我也能做到“恩威並施”,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找他們談心,甚至通過一些悄悄話的形式拉近與他們的心理距離,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髮現他們的閃光點,漸漸地似乎調皮的男生不再那麼調皮了,最後我也能慢慢地“控制”住班裏的局勢。一開始,面對家長的不信任與不理解,我總是會很委屈很無助,現在我也學會婉轉地跟家長溝通,學會了不少與家長溝通的的技巧。雖然現在還不能説自己是一個好的班主任,但俗話説“吃一塹,長一智”,通過實踐中的不斷反思與總結,自己也積累了一點經驗,長了一點“智慧”。

都説班主任工作繁忙而複雜,其實我想説,班主任工作也是幸福的,李老師作為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比我們要忙的多,累的多,可他呢,不僅不抱怨,反而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點滴時間,通過與孩子通信的方式拉近與每個孩子的距離,看到這兒,我有些震驚,又有些感動,因為他寫的每封信都是針對每個孩子的現實狀況認真用心寫的,而且篇幅很長,並不是應付差事。所以説,他能夠真正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真的豪不誇張!在這一方面,我真的需要像李老師學習。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這是李鎮西老師對自己的要求,這也將會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其實做好一個班主任很簡單,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導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能健康、快樂、積極的成長。讀了李老師這本書,感覺自己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禮,也感受到了做一名班主任的幸福與喜悦,我想,以後我會多閲讀一些有關班級管理的書籍,做一名富有愛心、責任心和童心的班主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xv4rl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