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1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才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於直覺,系統2類似於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覆。這好比一個小學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於他來説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後你的直覺與理性才有發揮的餘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後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説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聽説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説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裏。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概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穫成功後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乾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温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嚐帶來的乾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説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麼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説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後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為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説:“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説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2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xx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裏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運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於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裏提取有效信息;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複雜緊急,可採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裏,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説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閲讀後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裏的模塊碎片,寫出來沒有那麼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麼點也不錯。真好!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3

成功的快慢其實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現在已經手握幾個因素了呢?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其實説到底,成功的重要因素還是你自己。此時的你,也許正在為成功的生活而努力着,也為了接下來做的事而思索着,對於成功來説,最重要的你:思考快慢的速度也決定了你對事物的判斷,在隨機應變和深思熟慮這兩種狀態上,哪個你更加遊刃有餘呢?

隨機應變不僅考驗一個人的靈活和適應能力,還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思維敏捷。比如你剛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會擔心安全,住宿和生活環境的問題嗎?

你能否在遇到陌生人的欺瞞時,能快速鑑別這個人的目的?或者説,你來到一個陌生城市可以很快接受它的文化,氣候和環境等,這些你都有體會過吧!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像之前我們去菲律賓旅遊時,知道海島上的生活條件有別於城市的完善,可島上的居民都不差於城市市民的友好,淳樸而善良。畢竟是旅遊海島地,肯定會有商貿,那自然就有桶裝水賣,就不會對淡水資源的問題產生什麼恐慌。一路前往酒店的路上,有留意酒店附近商鋪,當放好行李後,就組織大家去買日常所需的`飲用水。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啟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信息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為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通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着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枚舉……

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為思考了思考是怎麼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侷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為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於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於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通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通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麼思考的這個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vl77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