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管理學基礎讀書筆記範文

管理學基礎讀書筆記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管理學基礎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管理學基礎讀書筆記範文

管理學基礎讀書筆記1

不知不覺中一個學期馬上就要結束了,而這門必修的課程,我們也學習了一個學期了。對我來説,學習《管理學基礎》和不學《管理學基礎》差別很大。起初在第一堂課上,路老師問我們:“你們能給管理下個定義嗎?”在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頓時懵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觸它,可是我們卻無法給它下一個定義。管理到底是什麼呢?通過路老師的講解和書上的定義,我們知道了‘管理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對其所能支配的各種資源迚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動的過程。’再通過一點一點的學習,我懂得了管理的更多的內容。

縱觀全書,可以很明顯的知道《管理學基礎》這本書是從大的概念逐步到個精細的內容,從書的目錄可以知道,管理最重要的是它的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我在學習中知道一個人或組織想要有效地實現預定的目標,首先必須做好計劃工作,制定出一份科學合理、完善可行的計劃,而科學合理、完善可行的計劃即要做到5W1H(做什麼,為什麼做,何時做,何地做,誰去做,怎麼做)。接着,是組織,人們通過集體的努力去實現個人無法達的目標時,需要組織。再者,是領導,陸老師在講這一章的時候説:“沒有無用乎人,只有用不好的人。”這可以直接的體現領導的作用,要想做好一個領導,就要能做到為被領導者指點迷津、明確方向,協調好各被領導者的關係,調解他們乎間的矛盾,要關心他們為他們排憂解難,鼓舞他們的鬥志,此外領導者,要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最後的是控制,即按照計劃標準來衡量所取的成果,並糾正所發生的偏差,以確保計劃內目標的實現。除此之外,管理者還要做好決策、激勵和溝通。其實,上述的這些書的內容,無非是在告訴我們管理是處在人和事乎間,我們要好好協調。在事情方面,無論是工作中的事情,還是生活中的事。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技巧,比如在工作上,一個企業是由有很多的人擔任不一樣的職位構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企業在運作前需要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進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説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

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

一是確定最佳工作方法、工時定額和其他定額標準,以及建立各種明確的規定條例、標準,並使工人們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使一切制度化標準化和科學化;

二是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度,這有效的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

三是將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相互分離,提出了職能工長制;

四是科學的挑選“第一流工人”;

五是在管理上實行例外原則;

六是提出企業的全體成員要樹立一種友好、合作、團結一心共同做“大蛋糕”的思想。

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泰羅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在生活中的事情上依然如此,一個人在完成生活上任何事前都要好好的計劃一番,沒有做計劃開始盲目的做,那麼,最終會達不成預期的目標,而也會投入太多不必要的東西比如時間、精力等等,最終獲得低效率和低效果。

在人的方面上,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人,如果只有事情而沒有人,那麼無論是目標都無法實現。可是相對於上述的事情來説,人並不能像事情那樣固定和硬性,人本身具有單獨的思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會影響一人的情緒和思想,這就會使得效率會因為人的思想而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要想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的到提高,管理者需要關注人。在行為管理理論中,在對霍桑的試驗的總結下,梅奧提出了與古典管理理論不同的的新的管理理論——人際關係理論,這一理論的內容包含了員工是社會人、企業中存在着非正式組織、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取決於員工的工作態度和他與周圍人的關係、新型領導能力等等。梅奧認為人是“社會人”影響人的工作積極性的因素,除物質條件外還有社會、心理因素等等。因而,引伸出,作為一個管理者,要具備一定的溝通協調能力,主動關心被管理者,積極激勵和鼓勵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從而使勞動者有一定的勞動積極性,以此來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益。

通過上述的言論,其實還是不足以總結管理學基礎這門課,我認為學習這門課,其實重點不在於它有多少的理論,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吸收它所傳達的信息,並加以轉化運用,是自己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這也許就是學習型組織中所説的我們要具備學習力,即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吧。畢竟自己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在以後的對人,看人方面,自己在這本書中還是有吸收的。也許我們不能成為很棒的管理者,但最起碼,我們可以做到,讓大家,讓自己覺得不是最差的。這也許就是《管理學基礎》這本書中所要傳達的吧。

管理學基礎讀書筆記2

通過這半年來對《管理學基礎》的學習,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即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我認為管理學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生工作乃至今後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管理學分為管理與管理學、管理理論的發展、管理者、計劃、組織、領導、激勵、溝通、控制和管理方法等十章,每一章都有特定的目標主旨。而計劃作為管理學理論的基礎,讓我有了許多很深的體會。

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就一個學生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自己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

在為羣體中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使每個人有效地完成任務時,管理人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努力使每個人理解羣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如果要使羣體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員一定要明白期望他們完成的是什麼,這就是計劃工作的職能,而這項職能在所有管理職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許多管理者總是強調日常的經營活動而忽略做計劃,這是造成他們日後到處“救火”的主要原因。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也只是在做無用工而已,所以他們都不願意做計劃。其實不然,我認為計劃是為了有備無患。做了總比沒做好。計劃包括確定使命和目標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標的行動。這需要指定決策,即從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確定行動步驟。

作為計劃的一種——戰略則是意指確定企業的使命和企業的長期基本目標,並制定行動方案,配置相應的資源以實現這些目標。在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我們所制定的目標應有其明確的衡量標準,不能含糊不清。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一個好的完善的計劃必定能夠幫助我們更快更有效的確定行動方向,從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換句話説,計劃時間可以節約時間。瞭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且長期影響着人類社會。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且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學科,索然形成學派的時候較短。但是,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於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達、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累積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門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

有計劃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於其具體實踐並取得成效。任何目標,只説不做到頭來都會是一場空。然而,現實是未知多變的,定出的目標計劃隨時都可能遭遇問題,要求有清醒的頭腦。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峯,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載着收穫、芬芳、失意、磨礪。一個人,若要獲得成功,必須拿出勇氣,付出努力、拼搏、奮鬥。成功,不相信眼淚。成功,不相信頹廢。成功不相信幻影,未來,要靠自己去打拼!

一個學期的管理學帶給我很多心得體會,我也將會應用於今後的實踐中,取得更多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p9w3j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