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著閲讀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1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

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説,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説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

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才是真言。《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2

“這個男孩桑桑,忽然地覺得自己想哭,於是就小聲地嗚咽起來。明天一大早,一隻大木船,在油麻地還未醒來時,就將載着他和他的家,遠遠地離開這裏——他將永遠地告別與他朝夕相伴的這片金色的草房子”這是曹文軒的《草房子》中的結尾亦或是開頭。

《草房子》是一本很美的書,説它美,有那細緻入微的描寫,還有就是桑桑與油麻地小學的同學老師所發生的那一系列最純真、最美好的事情。

這可以説是一篇令人揪心的文章,那些弱勢的羣體:秦大奶奶,卻又擁有最倔強最堅忍不拔的精神,她用尊嚴守衞着那塊土地,哪怕這樣付出的代價再大……這,同時也反映了桑桑所擁有的童真與純潔。他願意在秦大奶奶受到眾人的非議甚至連自己的父親都帶頭讓秦大奶奶撤走的時候去幫助她,因為他是理解秦大奶奶的,他懂得這一份情感實際上比任何都重要,這是既淒涼但又温暖的美。

這亦可以是一篇關於成長的作品,但它避開了時下很多作家的俏皮、流行的語言,把這些孩子們的成長展現得淋漓盡致。細馬,沒有上過學,還是被邱二媽收養的,但他在一系列的家庭變故中,他懂得了撐起這個家,當他攙着邱二媽回到家的時候,他成長了,這是一種無限的美,後來每當這個畫面浮上腦海,我都覺得鼻子一酸,因為這種成長的美。

這篇文章的美,還在於每個孩子的品質中,桑桑的正直、禿鶴的倔強、細馬的孝順、紙月的善解人意、杜小康的堅強……可以這樣説,桑桑所認識的這些孩子,都是真誠的,他們用最令人感動的品質搭建了友誼,這也是美的,因為這些品質的存在會讓你潸然淚下。

這本書通過對桑桑小學六年的描寫,將一個個彌足珍貴、格外感人的故事呈現在了眼前,整部書加起來,擁有的,就是一種震撼人心,甚至刻骨銘心的美。三言兩語談不盡這本書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3

看完《小王子》,那個可愛、充滿童真的小王子形象在我的腦海裏久久難以抹去。

小王子,其實就是一個單純,內心總是懷着美好的小孩子。獨自生活在一個小星球上,所有的一切對他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熱愛那朵有虛榮心的玫瑰;他喜歡幻想;他有一顆純潔的童心······

後來,小王子離開他的星球他的花兒,走過那麼多的星球,認識了那麼多朋友,他見識了貪婪、自私、虛榮??但始終保持着一顆孩子的心靈,他稚嫩、倔強、無邪、善良的笑容留在了每一個角落。

小王子,用他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心靈可以洞察一切,愛與美。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麥田裏的守望者》講的是發生在美國五十年代的故事。當時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羣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反觀我們自己,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困惑和煩惱少不了,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4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有意思的'小説——《百萬英鎊》,作者是被譽為“世界級短篇小説大師的馬克·吐温”。整部小説利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勾勒了人們在“百萬英鎊”面前的各種醜態,趣味橫生,生動地刻畫了一副諷刺金錢社會的圖畫,令人忍俊不禁。

《百萬英鎊》主要講述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對兄弟的信,在信裏送了他一百萬英鎊。原來是兄弟倆打了一個賭:如果一個貧窮、誠信的人收到匿名人送的一百萬英鎊會怎麼做。哥哥認為他會餓死,因為一個誠實的人收到別人的的錢不會歸為己有。而且一個乞丐在一天之內突然暴富會受到別人的懷疑,最後因為無法買食物而死去。而弟弟則認為他會把這筆錢花掉,從而過上富裕快樂的生活。於是兩兄弟將一百萬英鎊的支票給了這個貧窮的人,並出國呆了30天。沒想到在這段時間裏,人們對這位暴富的罕見富翁並沒有懷疑,反而拼命的拉攏他,從免費吃飯,買衣服,到免費住宿,不斷的討好着他。因為這樣,他還有了一位好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最後把這張百萬英鎊的支票還給了兄弟倆,過着非常舒適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的思緒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飄忽着。故事中的那些商人和周圍的人那麼討好他,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錢嗎!現在的社會許多人把錢看得太重,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麼都可以。俗話説得好“錢乃身外之物”金錢並不是萬能的,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精神上的需求是錢買不來的,比如親情,還有友情,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它們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小説《百萬英鎊》告訴我們:在人的一生中,金錢不是唯一的,還有許多東西值得你去追求和守護。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5

《愛的教育》以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立柯的眼光,以日記體的形式,從四年級開學的第一天記起,一直寫到第二年的七月份全學年結束為止,全書共100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主人公安立柯的學年日記;他的父母親及他的姐姐在他的日記本上所寫下的勸誡性、啟發性的文字;老師每月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感人的小故事。

《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故事,全書以孩子的口吻告訴我們: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有些同學追求時尚,家長説了幾句,便出口中傷;有些同學因為父母批評了幾句,就賭氣不理睬他們。他們無法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有些同學説:他們和父母沒有共同的語言,父母對他的愛也在減少。其實,愛的表達方式有許多種:訓斥、嘮叨都是父母們特有的“語言”。不要找任何藉口,也不要以任何年齡的代溝、交往的隔閡為理由,因為這些代溝、隔閡或許不是因為父母,而是你造成的。

每個人都應該孝敬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為你所付出的太多,太多。而你能彙報的卻又太少,太少。不尊重父母的人是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的。回報並不指一定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句謝謝,一句表示關愛的話語,一張獎狀,一張成績單或許就是他們想要的最好的會報。

名著閲讀讀書筆記6

暑假裏我有幸讀了馬克·吐温寫的《百萬英鎊》,怪不得那麼多的讀者都深受這本名著的迷戀,一翻開書,裏面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主人公亨利·亞當斯在被確定是一個誠實但貧窮的人後,收到一對奇怪的兄弟為了打賭而“借”給他的一百萬英鎊。他的遭遇也十分有趣,人們先是從穿着上看不起他,當他拿出一百萬英鎊希望別人找錢時,人們不但對他點頭哈腰,卑躬屈膝,而且就連對亨利來説比較昂貴的一些費用也不需要他馬上支付,甚至有些人都願意直接不要錢,因為他們不但找不開錢,而且堅信這位百萬富翁,一定不會在意這點“小”錢的。最後亨利不但如獲至寶地得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還獲得了三萬英鎊的利息。

雖然,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但作者卻用這樣誇張的手法,諷刺了現代社會對“金錢萬能”的理念。衣店服務員見了衣衫襤褸的人置之不理,可當他看到了那張百萬英鎊鈔票的誇張的表情,甚至説無期限的等着付款與先前的表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其實作者諷刺的就是現代社會上的狀況,對富商們點頭哈腰,而對窮人卻是那樣的瞧不起。作者在情節設置上、用詞上,也不忘幽默一下,讓讀者在笑過之後,仔細品讀,慢慢體味。特別是在描寫那些拜金主義者看到百萬英鎊的支票的表情時,讓人忍不住開口大笑,真是惟妙惟肖。

不愧是著名的諷刺作家,《百萬英鎊》不但很幽默,還很有內涵,這樣的作品真可以稱的上是“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9n4l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