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6篇)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6篇)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1

房龍在《寬容》的引言裏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古老的村子裏,人們世代生於斯葬於斯,離開村子的人被視作叛徒,他們的白骨只能堆積在山腳,成為後世的警戒。村民們就這樣緊守着先祖的訓示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有一個人年輕人還是衝破藩籬,爬上山崖,找到了新世界,他回來時遍體鱗傷昏迷不醒,村中長老救醒他以後判他死刑,他臨死前還在振臂呼喊,説他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新世界,然而村民們舉起沉重的石塊砸死了他。他死後一場旱災降臨村落,村民們被迫放棄家園,尋找新的落腳地,途中他們看到了年輕人之前留下的記號,循着記號,他們找到了新的家園。村民們回到山腳想找到年輕人的屍骨予以厚葬,然而他的屍骨已被旱災中死掉的其他人的屍骨覆蓋,難以尋覓了。村民們在那條年輕人標記的路徑盡頭立了石碑,刻了他的名字以紀念。

讀完《流浪地球》,想起來這個故事。有書友説大劉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有書友説大劉自己説是一個理性樂觀主義者,其實悲觀並不就是消極避世,木心説,説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我深以為然。

每次讀科幻,總會看到有人討論書中作者提出的技術的可行性,我的觀點是依當前的科學水平去衡量科幻作品裏的技術,是否有失偏頗。不過我自己對科幻相關的天體物理學等學科也所知無幾,淺見而已。

還記得十幾歲晨起集合等待跑操的時候,總會抬頭看天上的星星,雖然只認得獵户座,還是會天天看,但那個時候還沒了解地球,也還沒了解人,至如今,對二者,我也還是個學生。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2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的確!當你身處絕境時,你最需要的不是水與食物,而是希望。因為當你失去了希望,那邊代表着你失去了一切。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幫你走出那漫無邊際的沙漠的動力。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讓你存活在滴水成冰的荒野的火焰。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幫你生存在荒無人煙的小島的指南。

在《流浪地球》這本書中,由於太陽發生氦閃的原因,是人類陷入了生存危機,但由於記憶遺傳技術的出現,使人類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於是造就了一份人類的逃亡計劃__流浪地球計劃。在這個逃亡之中需要分為五步施行__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1(加速)流時代2(減速),新太陽時代。這份計劃對於當時人類的科技來説這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但是上帝卻低估了人類垂死掙扎的力量__人類花費了整整42年的時間使這份計劃看起來不那麼遙遠。在這42年的掙扎歷史中人類由淺入深,有多到少,最終憑藉我們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十萬多個衡心級別推動器,完成了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這也許便是希望的力量吧!

如果説希望是枚救人性命的仙丹,那絕望便是多人生命的毒藥。在那漫長的時間裏人類時時刻刻的處於逃亡的陰影中,流浪地球計劃在開始時候可以在人類的心裏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個致命的隱素,這份流浪地球計劃需要實行的時間太久太久了久到會使種植在人類心中的那顆種子悶死在胚胎裏,在這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中有人始終堅守那份希望而頑強的生存着,卻也有人服用了失望的毒藥而化為一具枯骨。有人精神失常而是在惡劣的環境裏,有人厭倦了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而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也有人認為聯合政府欺騙了他,而死在聯軍對抗裏。因此希望的力量更強大但也不要輕視了失望的毒性。

當故事接近尾聲時,人類也沒有到達半羅馬星系,地球也沒有遭到新的太陽環繞,環境也沒有好轉。有的只是在地球的某個地方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做了一個人類做了上千年的美夢,温暖的陽光灑滿大地,沉睡的空氣漸漸甦醒,給天空染上了藍色的圖料沉睡了千年的種子漸漸甦醒,從解凍的土地裏伸出了頭,給褐黃色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綠衣。這場夢有人類的希望編制而來,從而繪製的一幅地球夢,人類夢。也許這絲希望便是人類在地球這個世紀飛船上生存下來的原因吧!

讀完這本書我收穫良多,我有時就在想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活下來,是因為我們心中比其他生物多了份希望吧!也許就是多的這份希望是我們能在地球立足並強大起來的原因吧!所以説希望是人類最厲害的武器,也是人類最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3

大劉和他的科幻小説近年來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科幻熱,尤其是在《三體1:地球往事》獲得雨果獎之後。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知道大劉也是源於《三體》。這部長篇小説堪稱一部有關人類未來發展的宇宙史詩。我個人認為,大劉在科幻小説寫作中擅長架構宏大的宇宙圖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這些在《三體》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這些獨有的能力也在我們今天要説的中篇小説《流浪地球》中被髮揮到了極致。

《流浪地球》已經被拍攝成了電影,而且將在二十幾天後的春節檔上映。從目前放出來的預告片來看,影片質量還是很有保證的。更有甚者,很多網友稱2019年為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希望這部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不讓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談談《流浪地球》這部小説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説主人公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為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為,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首先,我需要提及幾點科學常識。星空中所有的恆星(包括太陽)都是通過核聚變獲取能量,轉換為我們熟悉的光和熱。具體到我們現在的太陽,主要是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生成氦元素。隨着時間的推移,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越來越少,而氦元素則會越來越多。於是總會有那麼一天,氦元素在太陽中心區域聚集,並引發氦元素的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便被稱為“氦閃”。這絕對是太陽的災難日,因為伴隨“氦閃”,太陽將會釋放出相當於其正常狀態的百萬倍能量,同時其半徑將極大的膨脹,甚至超過目前的地球軌道。換言之,當那一天來臨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被輕輕鬆鬆地抹掉。幸運的是,根據我們最新的科學理論,太陽的這個災難日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們暫時不用擔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學背景是,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進一步通過研究建立的太陽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預測太陽的氦閃將在400年發生。而到故事的開始,已經過去了380年。在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自救行動。宗教完全消失,藝術等無用的學科近乎被廢棄,人類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實用技術上。

從常人的角度看,人類在太陽“氦閃”中存活下來最直接的方式應當全力發展宇航技術,進行星際移民。然而,作者大劉劍走偏鋒,堵死了這條看起來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簡單——人類尚不知道哪裏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沒有已知合適的選擇,人類最終會迷失於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類將面臨“誰走誰留”的終極倫理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帶走所有人);技術上無法逾越的難題是,可長時間運轉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由於不知道到移民過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在長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後一點也是我們現實世界面臨的技術難題,各國都有相應的各種實驗(包括中國),但是這些實驗性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最終都會發生不可逆的惡性變換,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既然大規模星際移民這條路走不通,作者大劉就腦洞大開,給小説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條令人無比震驚的自救方法——直接將地球當成宇宙飛船推進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約為四光年)。

人類採用這個自救方法的理由簡單到讓人無法拒絕——人類熟悉的環境,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得當的話幾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機會。在小説中,這個自救方法依賴於虛構的“重元素聚變”技術,即利用普通的石頭作為燃料,建起上萬台高達上萬米的“地球發動機”,作為地球這個超級宇宙飛船的引擎。以此,人來將逃亡過程分為五步,分別是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顧名思義,剎車時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轉,以便地球發動機更好地加速地球——這一過程用了42年。逃逸時代,利用“地球發動機”給地球加速,不斷抬高遠日點,以達到逃離太陽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這一過程地球需要繞轉太陽15圈。流浪時代I,地球瘋狂加速逃離太陽系;流浪時代II,地球減速進入比鄰星軌道;新太陽時代,人類將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陽的光和熱繼續延續文明的發展。整個逃亡計劃將歷時約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於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此時的地球已經沒有了晝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以主人公視角進入細節刻畫。首先,通過主人公遊覽地球,給讀者展現了冰凍海洋,與我們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黃昏,地球發動機等壯觀的景象。其次,逃逸時代就開始時,由於地球發動機使得大氣温度上升到人類無法承受的範圍,且自轉剎車過程也讓地球表面滿目瘡痍,地面已經不適宜人類生存,於是人類集體住進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現出了人類在危機時代淡化的家庭觀念和年輕人優先的生存觀念。可以想到,逃逸時代自然不會那麼輕鬆。地殼不穩定導致巖漿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時穿越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犧牲部分人從而拯救人類整體似乎總是重大危機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時代中每次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人類社會中總會有太陽即將發生“氦閃”的謠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的結尾處的反轉。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後,“地球相對於四個世紀前沒有任何變化,過去的四百年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的傳言傳遍了整個世界。

於是,發生了理所當然的叛亂,無知的民眾攻佔了地球發動機控制中心,處死了地球聯合政府要員和執行地球航行計劃的科學家。然而,科學自有其嚴謹性,正當“勝利後”的人們集體慶祝時,太陽氦閃爆發了!於是,人類繼續執行着已故的科學家們制定的航行計劃,行進在流浪時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節。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劉石破天驚的逃亡之法——將地球作為宇宙飛船,這也是這篇小説最為吸引人之處。大劉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視角是整個地球,並借用這個故事再次(同《三體》)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惡。此外,我想,大劉更想向讀者展示的是對於星空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放眼人類世界,每個人類個體可能都會以自己是某個團體的一份子而驕傲,或者覺得自己舉足輕重。放眼整個地球,人類整體儼然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這個行星的命運。然而,立足於整個太陽系,地球已經相當渺小,更不用説人類了。即使是在太陽系,人類的命運也承受着相當多的可能威脅,包括小行星撞擊,太陽的不穩定性(太陽輻射和地球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威脅對於現在的人類,幾乎每一個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個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太陽也只不過是其獵户旋臂中一顆無比普通的恆星。是的,人類真的很渺小——渺小到無法將我們存在的跡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劉的很多科幻小説,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強調這一點,就是我們的渺小。

只有認識到了目前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學,敬畏宇宙。這種敬畏能成為我們發展科技,探索未知進而突破侷限的動力。正如我們經常所説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閃爍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銀河,無垠的宇宙,反觀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開頭所説,我們熟悉的太陽的氦閃遲早會到來。雖然目前最為成功的恆星模型預言這將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但是科學自有其獨特性,這也可能是由於人類認知侷限導致的錯誤理論。我個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真的發生,人來該何去何從。人類命運變化的影響因素確實是太多了,但是我想,應對所有這些可能發生的鉅變的最好方式便是,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懷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發展科學技術。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4

從《三體》知道大劉,看了一點點,篇幅過長還在閲讀過程中,同是雨果獎的《北京摺疊》也看到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現今世界的解讀。只有簡單涉獵科幻的經驗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劉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稱讚,雖沒三體精妙,但卻能有人之不能想,帶着地球一起流浪,厲害。只是在這流浪途中,似乎沒有了人情味。宏大敍事和全局觀念雖在其中,但大劉因為這更大的災難而放棄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當妻子面對丈夫的出軌沒有絲毫波瀾時,讓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個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這長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災難情感這樣的東西還是不會消失,不會不珍惜。也或許是大劉的短篇,沒有空間去展開這樣的情節。不,應該就是在這樣的描述中,他不抱有這樣的家庭觀念,心中因為有了所謂的全局觀念就捨棄了小情懷(但卻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愛情、後代……

對於瞬間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絢爛),以及對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鳴的。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5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説——《流浪地球》。

早在三週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範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説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而小説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後“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動機,就在處死最後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於發生了氦閃,這時,已經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後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並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後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書筆記6

熬夜看完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心裏很是觸動,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設定太陽四百年後會發生一次大爆炸從而走向毀滅,爆炸產生的能量會在瞬間將地球蒸發。

人類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時間內逃出太陽系去最近的恆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個問題。有人説應該拋棄地球建造宇宙飛船過去,但是問題是最近的恆星周圍沒有行星,有行星的恆星又太遠以人類的技術無法建造足夠支撐其到達的生態系統。

因此人類選擇帶着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在地球上建造發動機,人類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巖漿的不斷侵襲,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於到達逃逸速度,脱離了太陽系。

但是太陽卻沒有如期發生爆炸。不少人開始重新觀測太陽,發現太陽的數據同四百年前並沒有什麼區別,憤怒的人民感覺被政府騙了。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卻已七零八碎滿目瘡痍,人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於叛變奪取發動機的控制權,想要重新迴歸太陽的懷抱。

當人們處死流浪地球計劃的政府人員的時候,太陽卻爆炸了,隨太陽粉碎的還有人類迴歸的希望。憤怒的人民變得沉默,帶着地球開始繼續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卻不僅僅是劉慈欣的想象力,也不僅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後所展現出來的人文情懷。

文中科幻僅僅是作為背景,人類的感情才是重點。當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點時,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着現在被蒸發也比忍受着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説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這是整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

最後還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亂想強行帶入的一點想法。

我覺得這本書描述的可以轉化成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人成長到某個階段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父母跟前過一輩子,必須要出去闖蕩,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人類只能邁向宇宙。

出發前必須想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帶着父母給予我們的資源、人生經驗、做人道理之類的上路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在社會上自己闖蕩?但是即使你選擇了後者,父輩對我們的影響卻早已深入骨髓,難以磨滅,我們只有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像人類逃離太陽系也必須帶上祖祖輩輩生活的地球。

當我們終於踏上社會,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可能會在某個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會的打擊之後,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懷抱,家的温暖。於是,回家便像一顆種子深深的扎入我們的思想當中,經歷的磨難越多,受的委屈越大,這顆種子越是破土發芽茁壯成長,就像逃離太陽系之後的人類遙望仍然安靜祥和的太陽一樣。

終於有一天我們鼓起勇氣想要放下社會上的一切回家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真的已經回不去了。我們終將一個人孤獨的流浪在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一樣,出發了,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當然,縱使宇宙無邊,還是要抱有希望,萬一就碰到新的太陽(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這一大段,真的覺得劉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覺就像那些紅學家,簡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紅樓夢,紅樓夢生萬物一樣,啥事都能扯到紅樓夢,所以我也就是給大家安利下這本書,據説同名電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個樂呵就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7er0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