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關於傷寒論優秀讀書筆記精選

關於傷寒論優秀讀書筆記精選

篇一:傷寒論讀書筆記

關於傷寒論優秀讀書筆記精選

讀書筆記——從《傷寒論》方藥加減中得到的啟示

病有主證,治有主方,張仲景據證立方,故每一證候,有一相對應的主方。但由於疾病的發展變化,在主證的基礎上,往往出現兼、夾、變證,為了藥與症對,絲絲入扣,就當於主方基礎上進行加減,不然的話,就可能無效或效不徹底,甚至有使病情變壞的可能。總結《傷寒論》方藥加減的依據,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適應病情、病勢而加減。病情總是不斷變化的,由於失治、誤治等原因,病情變化,原方則必須加減。

2、照顧兼夾症狀而加減。

3、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而加減。由於患者體質不同,其自我調節控制能力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不同,對藥物也就有不同的反應。

從《傷寒論》方藥加減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啟示:

1、由藥識證。相同的症狀從加減藥物不同來探討,這是認識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譬如同為腹痛,論中有加芍藥、人蔘、附子、大黃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別,也必各有特點。如芍藥能破陰結,通脾絡,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絡不通,其痛亦時發時止,呈拘孿性疼痛,太陰腹痛用桂枝湯加芍藥即是;人蔘為温補氣血之品,所治腹痛為氣血不足之虛痛,隱隱而作,喜温喜按,疲勞則加重,霍亂大吐大瀉之後腹痛用理中湯加人蔘即是;附子為温陽化濕之品,所治腹痛為寒濕凝滯,痛有綿綿下墜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證出現腹痛即是。大黃為苦寒瀉下藥,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樸之中,能治燥屎攻衝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調和營衞的桂枝湯中,就只能化瘀通絡,而無瀉下作用,太陰大實痛用桂枝湯加芍藥再加少量大黃,就是因為這樣的腹痛,是腸胃之外的脈絡充血腫脹,其痛必呈瀰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觸按,與實在陽明的燥屎攻衝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對於太陰大實痛,歷代有胃家實與脾實之爭,就是沒有注意分析藥物,簡單地把大黃看成是專走腸胃的瀉下藥所致的錯誤。總之,臨牀症狀,往往同中有異,異在何處?俱可從所加不同藥物之中推測出來,所以因藥識證,對於臨牀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2、辨證選藥。《傷寒論》中有些似乎相同的症狀而所加減的藥物不同,這些症狀似同而實異。例如桂枝人蔘湯證,這是太陽病表證未罷,卻屢用攻下,致使寒起中焦,痞利兼見,但這時表仍有微熱而不和,所以治則是温中兼解表,桂枝

人蔘湯就是用理中湯温裏,兼用桂枝解表。但解表藥桂枝為什麼用至四兩、多於解表的常用量呢?這是在裏寒的情況下,桂枝辛温散邪,温可助陽,故斟酌加量。又如小柴胡湯“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加桂枝,從不渴看,可知其微熱不是裏熱外蒸,而是表未盡解,加用桂枝就用解表的常用量—三兩。又如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是由於心陽虛不能制水,腎水才欲上乘陽位,這樣就必須壯心陽,降逆氣,所以桂枝加桂湯用桂枝是五兩;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鎮水重用茯苓大棗,桂枝也用四兩;四逆散之心悸加桂枝五分,桂枝加五分,只是原方量的八分之一,其量小可知,這就不是降逆氣,而是通心陽。

總之,通過分析症狀似同而實異的病理,以及素體的不同條件,和選藥的不同,甚至藥同而用量不同,從中可以把藥物的認識,由膚淺引向深入。既能識證,又善於選藥,這樣才真正達到了學習《傷寒論》的目的。

篇二:傷寒論 讀書筆記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衞外不固,營衞不調,衞陽浮盛於外以抗邪,外邪襲表,正氣向外抗邪,—脈浮;風寒外邪鬱遏,束於肌表,衞氣不能温煦分肉、司開闔—惡寒;風寒外束,太陽經脈受邪,經氣運行受阻,—項強。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此為表虛症。人體感受風邪侵襲,榮衞失調,陽氣外浮與邪抗爭,正邪交爭於淺表則發熱。風邪傷衞,衞失固外,營不內守則汗出。汗出肌疏不勝風襲故惡風。更以汗液外出,脈象鬆弛而呈緩象。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風寒襲表,衞陽被束,營陰鬱滯所致。傷寒為表實證,惡寒是必有之證。衞陽被束,失去其正常之衞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惡寒。正邪相爭則發熱;如初感外邪,衞陽被鬱,末能及時申展而與邪抗爭者可暫不發熱。寒邪鬱表,汗不得出,身體必然疼痛,脈陰陽俱緊,此營陰鬱滯,太陽經氣流行不暢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陽,影響胃氣順行, 胃氣不降則可見嘔逆。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太陽病若脈象並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較和緩,則病勢輕微,不會再有傳變。相反,如出現了口苦、咽乾、目眩,頗欲吐等少陽證,或見不惡寒反惡熱,煩躁不寧的陽明裏熱證,同時脈數急不靜,可證明病已傳人少陽及陽明瞭。脈數急者: “數”為有傳陽明之勢; “急”即弦數,病有傳少陽之勢。 “躁煩”是將傳陽明,“頗欲吐”即喜嘔為病將傳少陽。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衞分亦可汗而解之,但總須辛涼透解,切忌辛温發汗。温病—渴而不惡寒,傷寒—不渴而惡寒。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温。]

温病只能用辛涼解表之法,誤用辛温發汗之劑,如麻黃、桂枝之類再發其汗,則津液更傷,病情勢必惡化,即成風温之證。

[風温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誤用辛温發汗而成風温,症見身灼熱而脈象浮盛有力,熱憂心神則神識昏迷,且多睡眠而語言難出。邪熱上壅於肺,呼吸不利則鼻息必鼾,熱盛迫津而見自汗出,邪熱傷及元氣可見肢重。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風温之證若再誤下,重傷其津液,化源必然枯竭,則見小便不利;津傷熱熾,神昏加重,故直視而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總之,若遇“風温”’一證,不明白清熱以救陰之理,誤用火攻,可因火毒劇烈,薰灼肝膽,肝風內動。證見發黃、驚癇、瘈瘲等危候,故言之:若已被火,而復以火薰之,謂逆而再逆,終促命期。此為醫家之大罪,實為風温之大戒!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發熱與惡寒並見 —— 陽氣能與邪相爭—— 稱病發於陽;

只惡寒而尚未發熱 — 陽氣尚未與邪相爭— 為病發於陰。

篇三:傷寒論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傷寒論》之少陽病

少陽病提綱的條文是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少陽病提綱條文,重點提示了少陽之經火氣為病的基本病理特點及其主要病證特徵。即足少陽膽,主樞機而寓相火,其經脈起於目鋭眥,且肝經互為表裏。邪犯少陽,樞機不利,膽火上炎則口苦;灼傷津液則咽乾;膽熱內鬱,火熱循經上擾,則頭目昏眩。值得注意的是,口苦、咽乾、目眩三症雖然充分反映了少陽病膽火上炎,灼傷津液,火氣為病的特點,可以作為少陽病的辨證提綱,但並沒有概括少陽病的所有類型,故臨證之時,見此三症,雖可以確認為病在少陽,而具體論治還須結合其它臨牀表現,進一步確定其湯證類型。如結合96條所述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某一主證,可以確定為柴胡湯證。

小柴胡湯證的辨證要點即少陽病八大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其病機是邪犯少陽,膽火內鬱,樞機不利。治法:和解少陽,調達樞機。小柴胡湯證的條文是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少陽受邪,樞機不利,正邪紛爭,進退於表裏之間,正勝則發熱,邪勝則惡寒,邪正交爭,互有勝負,則表現為寒去熱來,寒熱交替,休作有時;少陽之經,側循胸脅,邪犯少陽,阻滯其經脈,經氣不利,則見胸脅苦滿;肝膽表裏互用,膽氣鬱滯,疏泄失職,情志不達,則神情默默而寡言;膽為中正之官,膽火內鬱,上擾心神則心煩;膽氣內鬱,木失疏土,脾失健運則不欲飲食;膽熱犯胃,胃失和降則喜嘔。小柴胡湯的組成是: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 (9g)、甘草(炙)三兩 (9g)、半夏半升(洗)(9g)、生薑三兩 (9g)、大棗十二枚。用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柴胡與黃芩相配:柴胡疏泄膽氣,黃芩清泄膽熱,二藥相配,一疏一清,為和解少陽鬱熱的主藥。生薑與半夏相合,和胃降逆止嘔,為嘔家聖藥。人蔘和棗、草合用,補中益氣,防患於未然。本方寒温並用、攻補兼施,可疏利三焦,調達上下,宣通內外,和暢氣機,故稱之“和劑”

篇四:傷寒論學習心得

在積累了大一,大二的中醫基礎課後20,大三的我們開始學習經典。經典的學習,提升了我們的深華空間,培養了我們的中醫辯證思維。為我們將來從事中醫藥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對自己學習傷寒做個簡單的分享。

1.理解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多用心品讀,用心體會。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倍,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傷寒論》主要講訴仲景學術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應該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義,然後將其背誦,記在腦海裏,到遇到時便可拿出來用,體現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後反覆的應用才可體現出其精微之處,然後在不斷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經辯證的學習非常具有邏輯性,知識特點具有框架性,對我們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 每一經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這樣先記住病綱總的特徵,再來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從同到異,相比較的學習,比較容易記住,結合各種致病特點,各臟腑受邪特點和以前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習,從各經病治療,治法入手,失治,誤治後出現的病症,一一梳理,學習起來比較容易。六經傳遍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情況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於陰而反映強烈,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並病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三經的,病多屬熱,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情況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可陰正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於陽也可發於陰。

3.傷寒論六經辨證的學習

六經辨證是要辨別出病、脈、證、治四方面的基本內容,可見通常所説的六經辨證,實際上是對辨識

以上四方面內容的簡稱。

太陽病為外感病的初期。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凡外感疾病。出現此脈證者,即可成為太陽病。太陽病有經證腑證之分。太陽經證因因病者體質及感受邪氣不同,分為邪氣中風兩大類。中風的主要脈症有惡風寒,發熱,頭項強痛,自汗,鼻鳴,乾嘔,脈浮緩等,其病機為衞陽浮盛,衞外不固,營陰外泄。傷寒的脈症有惡風寒,發熱,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等,其病機為風寒外束,衞陽鬱遏,營陰凝滯。太陽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證是表邪不解,內入太陽之腑,邪與水結,膀胱氣化失職,故出現脈浮發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少腹滿,脈浮數等。蓄血證是表邪不解,循經入裏化熱,熱與血結,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臨牀證候為少腹急結或硬滿,其人如狂或發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陽病還有兼證,如太陽中風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誤治失治所導致的變證,如結胸,痞證,髒結,火逆等等。

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正邪相爭劇烈,邪熱極盛的階段。其證多屬內實燥熱性質,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提綱。陽明病依據燥熱與腸中糟粕結合與否,而有熱證,實證之分。如燥熱雖盛,但未與腸中糟粕相結,而充斥內外,瀰漫周身,出現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洪大,煩渴引飲者,稱為陽明熱證。若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相結,燥屎阻滯腸道,腑氣不通,出現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腹滿硬痛,不大便,脈沉實者,稱為陽明實證。另有微熱約束脾的傳輸功能而大便硬結,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者,名為脾約證,亦屬陽明實證範疇。陽明病雖以裏熱燥實為主,但也有由於裏虛或中寒所導致的陽明寒症,虛證。此外,陽明篇中還有發黃證,血熱證等變證。

少陽病是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間階段。邪入少陽,膽火內鬱,樞機不利,故以“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其主證還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舌苔白,脈弦細等。少陽樞機不利還包括有若干兼證,如兼太陽之表,則出現發

熱,微惡寒,肢節疼煩,微嘔,心下支結等;兼陽明之裏,則可見往來寒熱嘔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鬱郁微煩,或潮熱,不大便等;若兼氣化不利,則可出現往來寒熱,心煩,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等;如少陽病誤下,病邪瀰漫,表裏俱病,虛實相兼,則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等

太陰病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病入太陰,以脾陽不運,寒濕阻滯為主,故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為提綱。除太陰本證外,尚有太陰兼表證,見脈浮,四肢疼煩等;有太陰腹痛證,見腹滿時痛,或大實痛等;若太陰寒濕在裏不解,鬱而發黃,亦可形成太陰發黃證。

少陰病是外感並發展過程中的危重階段。病至少陰,心腎陰陽氣血俱虛,故以“脈微細,但欲寐”為提綱。少陰病有寒化熱化兩途:寒化證見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脈沉微等;熱化證則以心中煩不得卧,咽乾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為主要脈症。此外,少陰病還有兼太陽之表的兩感證,熱化精傷、邪熱並歸陽明的急下證,以及熱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症的最後階段。厥陰為病,肝失條達,木火上炎,脾虛不運,易形成上熱下寒的病理變化。厥陰病提綱“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應了厥陰病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然厥陰受邪,陰陽失調,若邪氣從陰化寒,則為厥陰寒證;從陽化熱,則為厥陰熱證。病至厥陰,正邪相爭,陰陽消長,加盟手足厥逆與發熱交替出現,則為厥熱勝負證。若由於“陰陽其不想順接”,表現為四肢厥冷者,則稱之為厥逆證。邪犯厥陰,肝失疏泄,影響脾胃,升降失調,還可見嘔吐、下利等證。

篇五:傷寒論心得體會

08級中西醫臨牀 20XX013036 謝海旋

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三的時候開始學習經典,更是深有體會。而今有機會在畢業前再次選修經典,這對未來工作將會有莫大的幫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會抽空學習經典,以下就我對《傷寒論》的心得體會做個分享。

一、以理解傷寒論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學習《傷寒論》主要是繼承仲景的學術思想,探索其精微大義,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傷寒論》由於成書年代久遠,條文失真,文法多樣,文字古奧,論理廣深,因此,我們要想學好她學透她,依靠後世注家,以注家作為嚮導,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然而,歷代注家很多,且觀點不一,如何選擇,很是讓初學者頭痛。有幸在書店買了一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裏面釋義博採眾家,實在讓我受益匪淺。而胡希恕老師更是為後代工人為傷寒論註解的第一人,胡老師釋義讓人歎為觀止。

至於背誦,我覺得背誦一定的原文對於中醫入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傷寒論》來説,不能背誦,頭腦就不能在前後原文之間任意穿梭引用,也就無法全面細緻的理解《傷寒論》的含義。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説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牀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二、我對六經的`認識。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傷寒論》從內難二經基礎上的進一步之經典著作,補內難二經之不及,其首創六經證治。故我對六經之認識有一讀之必要,打的中醫治病,皆從整體出發,依據病者盛衰強弱、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裏、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温,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於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經的劃分具有辨證與論治的雙重意義,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示中風或傷寒,以確定解肌或發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裏,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對於部位的歸類,可做為論治的根據。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熱,決定用藥的温涼。第四,提示邪止消長的情況,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證歸類時以實證屬三陽,虛證屬三陰。第五,提示受邪的經脈臟腑可以分經用藥,有的放矢。由於六經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經脈臟腑,給立法方藥指明方向,故傷寒六經辨證的過程,即是確立治則,治法及選方遣藥的過程,所以辨證與論治是兩個步驟,合而觀之辨證與論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經傳變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條件,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於陽而反應強烈,且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並病都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陰經的,病多屬熱,易於亡陰。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條件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可陰證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於陽也發於陰。

三、關於傷寒在臨牀上的運用體會。

作為畢業班學生,已經經歷過臨牀實習,有幸在實習期間能在一附院見到各老師在臨牀應用經典。這讓我也有些臨牀上的實踐與體會。總結起來,首先應抓住主證,然後辨析病機,最後在瞭解方義的基礎上化裁經方,經過加減。臨牀如白虎加人蔘湯合竹葉石膏湯治療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湯治心衰的水腫,大柴胡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等。

總之,《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牀各科

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2yom9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