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關於目送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關於目送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目送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目送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目送的讀書筆記1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你安好我便安心。

不由得想起我的經歷,我在縣裏上高中那會,由於家離得遠,一方面是為了省路費,一個月甚至兩個月回一次家,到回家那個周提前給父母打電話,週五5點放學急匆匆收拾作業,背上書包,趕到汽車站坐大巴回家,父親就在鎮上汽車站等着我,然後踩着自行車載着我就回家了,一路都是土路,坑坑窪窪,一會被地上的石子或者土堆撞一下車輪子,我和父親就顛簸一下,坐在自行車後面我默默地看着父親的背影,心酸了。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現在還能歷歷在目,有一次,下大雪了,週日吃完午飯我就要趕回學校,雪路很滑,路上除了我們趕路的學生外看不到別的身影,由於我家離車站大概有3公里的路程,父親騎着自行車要載着我去汽車站,他戴了雙白色的線手套,穿上母親做的棉鞋,騎在路上自行車軲轆不停地打滑,父親那時還年輕,車技也好,加上父親將近一米八的個子,自行車還是很安全在前行,自行車拐了一個彎後,父親就停下來問我冷不冷,要我趴在他背上,要我把手放在他的衣服裏,我説不冷,父親不相信,硬把我的手拉到他的背後,掀起自己的棉衣。他又繼續蹬自行車,當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我哽咽了,又怕父親看出來,我趕緊控制自己的情緒,慢慢感受父親的温暖和背影。到了車站一直站在那陪我等車,每次都會看着我坐的車開遠了才離去。

我嫁的遠,結婚頭一天就要趕到婆家安排好的旅店,頭一天我走時,父親沒去,家裏種了幾畝蘋果樹,那個季節剛好要給蘋果樹施肥,搜花。我走時,父親看也沒看我一眼,拉着一車農家肥去蘋果園,我內心是知道的,父親是不敢看我遠去的背影,我看着他彎着拉農家肥的背影,我心裏很內疚自己的選擇,眼淚又開始在眼睛裏打圈,不想要被人看見,敢接拭去眼角的淚水。婚後比較欣慰的是我老公對我父親也特別的孝順。

結婚這麼多年來,每次回家父親都和我暢談到晚上12點,聊聊家裏的,聊聊莊家的,聊聊親戚的等等,每次要走時,父親總要説一句話,“還沒待呢就要走了”!是呀!工作,孩子迫使我們好多的不得已,父親母親看着我們的車拐過彎看不見了才進家門。拐過彎,眼淚就開始不聽使喚。總想好好陪陪他們,可是每次相聚就那麼短短几天。從上學到工作再到結婚生子都沒有好好陪過她們。

太多太多的回憶,父愛總是無聲的,是偉大的,有父愛從來不覺得孤單,父愛是積極向上的。有父愛的女孩子,從來不缺被愛。願我們的父母都能身體健康。

目送的讀書筆記2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着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裏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目送的讀書筆記3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

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的讀書筆記4

龍應台的《目送》雖然不是我看過最觸動我的書,但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龍應台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説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

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説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目送的讀書筆記5

很早之前便想看龍應台的《目送》了,它放在我的書架中也已有一段時間,但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不能執行。如今放假在家,終於得空來好好品味這本生死筆記。

是的,這是一本,生死筆記。

翻閲目錄,這本書寫有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極具親情,感人至深。

龍應台素以文筆犀利著稱,刀光劍影,寒氣逼人。但這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看書時可以感受到她的言不盡,很多東西很多感受她深刻的體會到了,但她説不盡,真的,不好説。

《目送》一共有七十四篇散文,説多不多説少也不少。這本書需要細細品味,因為其中真的有太多共鳴處,看的時候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似乎作者把我們心中所思所悟都寫了出來。這裏就選幾篇自己最有感觸的來談談吧。

一、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這篇文裏,作者選了兩個背景來做對比。一個是五萬人擁擠的露天劇場,那裏舉行着一場晚會,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個是住着前行者沈君山的加護病房,那裏空空蕩蕩,只有各種維持病人生命特徵的機器在嘀嘀作響,寂寞冷清。諷刺麼,不是的。這樣的對比只會教看的人心中湧起一陣酸楚。似是怕讀者可憐這位“才子”,作者在最後還為他作了解釋,也像在安慰我們“他心裏也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舞台下的人看舞台上的人,覺得他們光鮮亮麗,風光無限,心有羨慕,或許會想着“如果我們是他們該有多好啊,名聲、地位、財富、權利。”然而下面的人永遠只看得到上面的人的表面,他們看不到他們真正的人生。明星們的憔悴苦累沒有人可懂,除了他們自己。有些路身邊的人可以陪着一路前行,但有些路,真的只能一個人走。

小時候很天真,交到朋友總會開心地説,我們要一輩子在一起噢。那時的心情是那麼美麗。是啊,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在一起一輩子。直到長大了才發現,再親密的'朋友也有離開的時候,就連最親密的家人都不一定能時時在身邊,更何況朋友呢。中學時的女孩子不管做什麼總會成羣活動,最少都要兩個人。吃飯、學習、逛街,甚至上廁所都要一起。於是我們習慣了身邊總有人陪着。到了大學,一切都不一樣了。因為老師或是活動不同,大家經常是一個人活動,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課室,一個人回宿舍。那時候才知道,原來沒有誰可以陪在自己身邊一輩子,身邊的人在變換着,這些走了,那些又來了。他們終將成為生命中的過客。所以我們要學會堅強,學會獨自一人面對一切,因為我們要時刻準備着,面對那些只能一個人走的路。

二、 目送、家

這本書流傳最廣的是《目送》,其中有一段話被引用得最多: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是的,不必追。

一個人在成立一個家庭後就會有兩種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於是他站在人生這條路的中間,目送着父母的老去,目送着孩子的離去。目送着生命的逝去。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懵懵懂懂時,父母拉着我們的手教會我們基本的生活,教會我們愛與責任,他們是我們人生的啟蒙師。不管我們多麼任性,甚至指着他們的鼻子罵些幼稚的話語,他們也不會棄我們於不顧,仍舊會耐着性子教導我們,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有着最寬廣的胸懷的人是父母。而當我們在外面犯錯了,受挫了,被傷得體無完膚時,也總有他們陪在身邊,為我們遮風擋雨。就算他們擋不了那些艱難險阻,但他們守護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的世界充盈了温暖。

然而歲月是無情的。這樣護我們周全的人,終究是要老去的。會有那麼一天,他們慢慢地走不動了,連生活都不能自理。他們變得極其脆弱,一場小小的感冒都能把他們折騰得夠嗆。那時候的他們再也不能保護我們,而該輪到我們保護他們了。就這樣,曾經與你密不可分,不管什麼時候都陪伴你的人,他們漸行漸遠,作為子女的我們只能望着他們的背影,想追卻也追不上,直到最後一次的目送。

書裏有篇文題為《十七歲》。這篇文記錄了作者和兒子華飛的一次相會。自己的十七歲和孩子的十七歲重疊,勾起無限感慨。當自己尚為孩子時,對於父母的一些關愛會表現出不耐煩和抵抗。那時候的我們終究太年輕,不懂父母的苦心。而當自己也為人父母,再做着和當初的父母一樣的事情時,面對孩子類似的舉動,那一瞬間,自己恍神了。我想,那種感覺一定很微妙。彼時的自己就站在面前,當時沒能體會到的心情一瞬間湧入心房。才知,原來,是這樣的。

孩子漸漸長大,欲脱離父母的保護;而自己漸漸老去,在他們眼中自己反倒變成了孩子。他們不能體會我們的心情,他們不知道,人越老越容易感懷以前,年輕的他們還只顧着向前跑,並用他們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想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不勝唏噓。讀到一半,突然看到作者被一個問題問倒:家,是什麼?

作者給了自己三個回答:作為被人呵護的子女時,家是父母在的地方;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家是兩個人在的地方;有了兒女時,家是兒女在的地方。但,還有三個“可是”:可是第一個家,人會一個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第二個家沒多久有些會散掉,兩個人可以因為渴望安定而走入一個家,也可以因為渴望自由而離開一個家;沒散掉的有些會很快就擁有子女,這是第三個家。作者沒有説第三個家會怎樣,但我知道,第三個家也會和第一個家一樣,人一個個走掉,如此循環往復。

這是個難解的題,於是我也開始思考。

對我而言,家就是家人在的地方。這個世界很大,大到可以容納60多億人;這個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塊地方是我的容身之所。不管我去到哪裏,有着怎樣光榮或悽慘的經歷,終究還是會回到那一小塊地方。似乎有着一條線綁着我,線的那頭是父母,不管我走了多遠,只要他們輕輕一拉,我就回來了。我心甘情願地回來了,因為我知道,那裏有着我的整個世界。

三、 牽掛,共老

我一直覺得,有人可以牽掛,有人牽掛着自己,真是一件美妙的事。嗯,我喜歡“牽掛”這個詞。

經歷過朋友背叛的我,更懂得珍惜真正的朋友。人這一生,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會給與你幫助,而有些人就是來帶給你傷害。於是你會懂得,原來不是隻有好人,是會有那麼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傷害你。不過之後你會懂得,他們的到來還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教會我們學會珍惜更好的。

知己從來就不求多,有就足夠。只要能有那麼一個人,不管你開心還是哭泣都會温柔地陪在身邊;不管是凌晨還是忙碌,都可停下手中所有事來聽自己的委屈難過;不管緣由如何,都會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攜手並進;不管旁人如何評價自己,都能説出一句:我相信他。只要能有這樣的一個人,能有他的牽掛,此生無憾矣。

高考後大家各奔東西,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但距離不曾被拉開。當北國開始寒風蕭瑟,大雪紛紛,而南國仍一片夏涼時,也會記得給北國的朋友送去一聲問候和掛念;當朋友得知自己心情不好抑鬱難耐時,電話會及時響起,她在那邊擔憂地問句:“怎麼了?”,僅這三個字便可讓淚水決堤。

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們,我的朋友們,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這時光飛逝,看滄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輪走過一圈又一圈。當我們已經頭髮花白,牙齒稀鬆時,還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陽回憶青澀往事。真的,我想,那一定很美好。

情之一字,説不盡道不完。我一直相信,重情之人都有着一顆柔軟細膩的心。他們體會着這世間種種情感,他們有着諸多感慨,然而其所説所寫,都不過是那感情世界的冰山一角。

真的,不好説。

目送的讀書筆記6

一直決心好好讀書,卻都因為忙於工作中的瑣碎不能堅持。20xx年伊始,決心藉助外力監督,讓自己不好意思找理由。1月7日,收到西城團區委快遞來的《目送》,打開看見外包裝,就有一絲欣喜,淡綠油畫封面設計,套上半透明的硫酸紙書封,忽然就那麼走進自己心裏了。目錄中看到三部分73篇散文,加上自序《你來看此花時》,共74篇。翻開正文,每篇中都配有相應主題的照片,感覺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作者的距離,更難得可貴的是,很多張照片都是作者自己拍攝的作品,不由更加佩服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行動力,想想自己在很多時候,空有想法,總不能落實,時間久了,具體的事情淡忘了,留給自己的卻是越來越多的惆悵和落寞,是對自己的“不爭之惱”,時間長了,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此,在這個年關前,在述職測評慰問考核等常規工作忙不開身加上民主生活會更忙死人的情況下,決心有個不一樣的開始。

全書名為《目送》,開篇也是《目送》。讀完,覺得這篇所述是全書靈魂,像一根線串起了全書,奠定了全書的調子。雖然,目前我還只讀完了第一部分,但已經找到很多共鳴,有些是感情上的共通,如《目送》中作者與孩子一起手牽手第一次上學,那種母子之間的依戀我相信是大家共有的。而此後,孩子大了,僅剩下母親自己的守候。也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些後落寞的共感。作者最後從這些回憶起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過往及現在。進而告訴我們她的所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此,短短的一千餘字,把為人父母與孩子從小到大互動的心路勾勒清晰,也把為人子女從小時與父母強烈的依戀到青少年時對父母的不屑,到自己成為父母后“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寫得很到位。但是,作者最讓我欽佩的是,她不僅寫到位了,而且悟得很透,所以她不偏執,她告訴我們,面對父母子女漸行漸遠的背影,不必追。

看完這篇,我強烈感覺到要活好當下,當父母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在緣分中儘自身可以盡的職責和任務,當他們需要獨立可以獨立的時候,我們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這點,對現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為重要。生活中,總有很多父母愛替孩子包辦很多,不捨得讓孩子嘗試很多第一次,覺得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可能適得其反,在該做什麼的年紀沒有能夠得到相應鍛鍊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會較低,與周圍孩子比較會讓他沒有自信……如此下去,他們不僅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厚愛”,連與父母間正常的緣分關係恐怕也很難保持,新聞中常看到的母親給兒子下跪,晚輩要殺長輩,雖然是極端,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沒有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有關係的。如是,今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假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事務,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以上是翻完目錄,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閲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小學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濕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説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説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兑換。“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温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目送的讀書筆記7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通過全書的閲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台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曾經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22j8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