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600字(通用14篇)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600字(通用1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600字(通用1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600字(通用14篇)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1

幾番周折,《活着》終於捧在了我的手中。看着這黑底兒白字的封面,這書中的福貴,活得也像這黑底兒上面的白字吧,一片漆黑中,茫然失措。

年輕時,為了享樂而活着;中年時,為了生存而活着;老年時,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終於有一次,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年老後,買回一頭老牛,取名叫福貴。這老頭兒一生的名字,記錄了年少時的無知,中年時的無望,以及老年時的無慾。如今給了這頭老牛,也許是為了紀念自己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亂,人人都謀劃着自己的出路。而福貴,卻整天花天酒地,敗光了所有家產。沒想到卻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種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類。我看到這兒,想想,也許這就是禍害遺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發,已經失去了有慶的福貴,變了很多,不再擺那莫須有的架子莫須有的腔。老老實實務着農顧着家,因為,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兒鳳霞受了小半輩子的苦,最後嫁了個好人二喜。本以為能活得平安了,可因為醫生的一個耳誤,留下了苦根丟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貴家裏是“松柏冢累累”,最後只剩下這麼一個老頭兒。福貴,這個老頭兒,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獨,處處碰壁。他嚐盡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生,也迎來了太平盛世。可他,依然是那個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舊無依無靠。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2

暑假裏,身為初中生的我很應該找些有意義的書籍來灌輸自己的知識,《活着》是我在這個假期裏讀過較受益匪淺的書籍。

在文章首序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對待事物保有一種樂觀的態度而是生活的一種本質。”

《活着》的主人公“福貴”是典型的舊社會的“敗家子”但經歷種種磨難,家人的離去。一切都似乎顯得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他經歷了經於常人的艱苦和困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那他的一生中除了悲催的生活就是重重的苦難。但是正因為他用了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一切使他那苦難的一生充滿着歡樂和幸福。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母親是最慈祥的母親還是他的孫子,女婿以及一頭老牛都是最好的。他堅定的相信在他最危難的時候他的親人會化成那一頭憨厚忠誠的老牛一起陪伴他度過難關。

最令我感觸深的一個場景“老人説着站了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塵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聲,那牛就走過來,走到老人的身旁低下頭,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韁繩”。這裏用了樸素的動詞卻感人的描寫出福貴內心深處對生活最平凡渴望的一面。最樸素最無華往往抒發的卻是另一種的態度。

《活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至今我也銘記於心:對於人來説活着就是一個最美好的希望。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重重的困難也會有一波三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這種現實,心靈脆弱致眼淚情不自禁得滑下,每當我想起福貴他經歷了“天塌地裂”的生活仍能樂觀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對待生活的時候,覺得自己慚愧無比,或許我無法閲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的生活了解感同身受。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3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餘華説“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着。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説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着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着。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着而活着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裏。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着就是活着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義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4

餘華的《活着》前言中説到:“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看完《活着》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出於富貴之家不但沒有嫌棄自己的丈夫反而支撐起苦難的天空沒有一句怨言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心。她覺的樣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在面對生活的確不幸她從未產生輕生的念頭。女兒的聾啞兒子的意外死亡後來女兒又難產而死。她總是忍受着默默忍受着。哭過仍舊堅強地活着。她的人生觀是豁達的淚水流過便是堅強的活着。丈夫的惡習沒有讓她嫌棄總是一心挽回。孩子的死沒有讓她失去活下去的確信心。

我覺得她真的很堅強一個女人能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她的確心胸開闊能容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她沒有被生活的困難所擊潰她依然站着。其實活着本來就是一種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賜感恩地活着你才會覺的世界如此美好。我想勇者一定認為苦難是對自己的磨鍊活着是少不了苦難的如果都是幸福的活着就失去了不得意義。家珍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生活勇者了人們都説女子的心是脆弱的往往受不了生活的打擊。可她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打擊——兩個孩子的死可她卻頑強的活下來了!

沒有人不佩服她的人生態度真的太堅強了。我想我們就應該學習她的這種敢於面對人生的態度。活着是一種責任既然上帝賦予我們寶貴的生命我們為何不好好珍惜呢?愛自己的生命愛自己的親人堅強面對生活的困難?雖然説人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種天性但困難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沒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學會面對人生的困難吧!用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人生。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5

一個真正的作家只為內心而寫作,而《活着》的作者餘華就是如此,這本書主要描述了一個老人一生中看着自己親人在貧窮的生活之下相繼離世的故事,讓我對當時社會下的窮苦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悲哀。

生活的苦難永遠沒有盡頭,這是我看完《活着》這本書一個最大的感觸,樸實而簡單的文筆卻能夠刻畫出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這是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從他家道中落敗光了所有的家產開始,生活就一次次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如果説剛開始的苦難是因為福貴的性格和玩世不恭導致的,那麼後來的苦難就是因為貧窮。我深刻記得福貴的爹將所有的錢都裝在筐中要福貴抬去還債的情節,那不僅僅是全家所有的財產,更是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這個剛剛成熟的少年身上。或許悲劇的結局永遠讓人印象深刻,生活就像一座大山一樣給這個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無論是有慶長大上學還是鳳霞出嫁,在作者餘華刻畫的這樣一家人當中,好像幸福的生活永遠是短暫的,而悲劇卻隨着一個個家人的離去而變得更加長久,我彷彿能感受到書中福貴這個老人從嚎啕大哭到最後的淡然面對,只和一隻老黃牛作伴,我彷彿明白了活着的真正含義,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原本抽象的話語也在這個故事當中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人的一生當中所經歷的苦難絕不會比這本書中的還多了,每當想到這裏在面對那些小挫折的時候,都會覺得已然豁達了很多,這也許就是作者餘華的另外一層含義,希望通過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活下去,終會找到人生的意義。作為選煤廠員工,雖然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工作崗位,我要具備那種敬業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更要明白平安的意義,保證好自己的安全,為了自己,為了家人。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6

《活着》這本書的作者餘華,説實在話,因為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説來慚愧,小學和初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於讀書,我還是很嚮往的。《活着》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篇幅。因為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後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着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着自己剩下的餘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着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為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説到這裏,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後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於她的責任,而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悦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為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暱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裏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着》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着!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7

放暑假前在學校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最近天太熱,剛好在家啃書,利用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餘華的《活着》,請原諒我在書中劃了一些我認為經典的句子

趁現在有空閒時間,來寫寫自己的一點感想。六十年動盪造就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一次次遭受厄運的打擊,令人無法喘息,而他卻一次次選擇堅強的活着。第一次厄運是他兒子有慶的死,一個五年級學生,多麼鮮活的生命,卻在一次義務獻血時,出現醫療事故而死亡。

第二次厄運是他女兒鳳霞的死,鳳霞是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卻因為一次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她的人生在遇到偏頭二喜後有了轉機,她得到了二喜的寵愛,生孩子之前的那段時光她是幸福的,可幸福的時光太短暫了,最終她的生命在生孩子時由於大出血嘎然而止。

可是厄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緊接着是身患軟骨症一直卧牀不起的妻子家珍去世,這時這個家只剩下福貴,二喜,還有年幼的外孫苦根(因他一出生就沒有了媽,爸爸又是個孤兒,他的命很苦,因此而得名)。總以為厄運不會再找上門來,可接踵而至的又是親人的離去,二喜在一次外出搬運時被水泥板砸中而身亡。原本圓滿的家庭卻只剩福貴和苦根祖孫倆孤苦相依。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簡單,而簡單便也是一種幸福,但好景不長……

那一年,苦根他才七歲,因為孩子生病了,福貴心疼他,於是鮮少地給孩子煮了一大盆豆子,結果孩子由於過度食用而撐死了,“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湖塗。”他守着老月獨自懺悔。從此,他便自己活着,也只能自己活着,在“福貴”這隻老牛的陪伴下孤獨的活着。

到此故事也就講完了,真不知道福貴憑啥勇氣活到最後?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着時光如住常般活着,然後無懼地老去,原來,《活着》便是最好的幸運,活着就是生命的體驗,跡是最大的勇氣!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8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餘華——題記

在大學期間就經朋友介紹看了根據《活着》改編的同名電影,葛優和鞏利主演的,深有感觸。最近才有機會讀到原著,竟然帶給了我更大的震撼!

這是一部血淚寫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人間一切慘劇,從腰纏萬貫到傾家蕩產,並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富家子弟變為每日為三餐奔忙的窮苦農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兒女時,卻被拉去當了壯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也不在人世,女兒卻變得又聾又啞,又不得不面對生存的壓力;兒子剛懂事,卻被醫生抽乾了血而死(中年喪子);為女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伴侶,她卻在生孩子時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個剛出生嬰兒;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運時被壓死,僅剩爺孫倆相依為命;外孫卻因為吃豆子被撐死!

我很佩服福貴,我佩服他的堅忍,因為他還活着,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着就是一種苦難,人生大抵如此,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痛苦悲傷卻是漫長的,很少有人因為一件開心的事快樂一個月,而很多人會因為一件事傷悲一年。

福貴曾經擁有他當時想擁有的財富、地位和女人,他沒有珍惜,他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他的母親對他無私的愛,擁有他的妻子對他忠貞不二,擁有他的孩子、女婿對他的尊敬和孝順,而正因為他擁有並珍惜這些,他經受了怎樣的打擊?!是什麼給了他活着的勇氣?我沒有答案。我在思考,在探索!也許這裏麪包含了生命的意義,題目太大,我不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生命因為存在而有意義,活着就有意義,可能福貴經過這些遭遇後,活着的意義就是活着!我發現我幾乎不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的感想,或許我不該在看完《活着》後寫什麼讀後感,我還要繼續思索。

不管發生什麼,也不為什麼,好好活着!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9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無聊還是內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個義工羣體,並和他們去看望一個得了白血病的大學生,家是租的房子,學生的父母也在,據説看病已經花費好幾十萬,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開始偷偷的給學生父母錢,事後知道有一個義工給了一千元,我比較仔細,給了五十元,和一本書,當時錢夾在書裏,內心窮酸扯淡固執的一直以來始終認為精神滿足比物質金錢要重要的多。

這本書的名字叫——活着,是的,餘華的活着。

網上買了好幾本,一本11.6元,物美價廉,而且絕對配得上可以居家旅遊坐火車飛機適當時拿出來翻看裝文藝二貨青年的不二之選。

當我遞給生命能量在遞減的學生時,還沒有忘記強忍着淚水在扉頁寫下給他的留言——你要堅強的活着,小刀。

學生看着我,虛弱的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人活着有意義嗎?

説實話我真的不知道,但當時我堅定的點了點頭:“有”。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死亡邊緣的念頭,但對於一個絕症患者,人只要活着,活着就好,活着。

他的父母説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島幸子,還要不停的換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處大島家有錢,學生家據説父母把房子,牛羊都賣了,為了維持他最多一年轉瞬即逝的生命。

有時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頑強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時看這篇文章,活着的你。

離開時的陽光,烈,我開着車且打開空調回家,院裏幾個老頭在下棋,習慣性湊過去瞎指點幾句,雖然沒人理還是滿意的上樓回家,先墩了地,燒開一壺水,喝茶,翻書,餵魚,休息一會給老婆孩子做飯,突然之間覺得人活着就挺好。

推薦一本書,餘華的活着,一本活着,餘華足以傲視人才濟濟的作家羣雄。

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10

最近,趙寶剛導演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三部《北京青年》正在熱播,偶然間聽到它的片頭曲,名字叫《活着》。歌裏唱道:“生活啊生活,離不開折磨……這就是生活,就這麼活着吧。我們離不開生活也難免犯錯。愛過了錯過了傷過了痛過了,也曾失落過,到最後你還是會愛上這生活……” 聽到這首歌,激起了我想看看這部電視劇的衝動。活着,就這麼活着。我不禁想問,怎樣活着?怎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換句話説,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着?生活的本質是什麼?一連串的問題就這樣湧入腦海。當然,當問題出現在腦海的時候,大腦也會隨即尋找記憶中的相關信息。於是我聯想到了曾經讀過的餘華的小説《活着》,小説的理念是活着的本質就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

餘華的《活着》是一部充滿辛酸血淚的沉重人心的小説。在介紹小説之前,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作者。餘華,當代著名作家,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後遷居浙江海鹽,現定居浙江杭州。在其青春成長期間,學習了一回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從文後先後發表了很多作品,被翻譯為多種文字,暢銷國內外,對社會的影響頗深,因此也獲得了許許多多的獎項。《活着》是其著名代表作之一。

《活着》敍述了在中國三四十年代時,一位地主少爺福貴因為賭博輸光了家產,後在為母求醫的路上誤打誤撞被國民黨抓去充當壯丁,最後成為共產黨解放軍的俘虜。返回家鄉後得知母親早已去世,可愛的女兒也成了聾啞人,但還好,他的兒子聰明機靈,活潑可愛。然而,命運很殘酷,悲劇逐漸來襲。之後的日子裏,他經歷了人世間莫大的痛苦,他的妻子、女兒、兒子都相繼離去,從此與他陰陽相隔,只剩下一頭老牛陪伴在他身邊。《活着》向人們揭示了人活着的本質,就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中主人公福貴承受了人生中的巨大苦難,灑下了無數的淚水,但依然沒有絕望,因為他還活着。活着,就這麼活着。沒有希望,沒有絕望,就這樣活着,直到生命終結。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11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富貴的荒延、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的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在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青年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該便是生命的力量罷了。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無論現實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無可奉告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不在不堪着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放佛已經看到了許多的問號:這樣,我們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誰説的,企圖探究活着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毫無意義。

呵呵,我們也許至需要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是不是愛過了才會動的心死了還要活着的坎坷。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12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本身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本身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本身。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13

剛看完餘華的活着,掩卷之間又是一聲歎息。很早以前就聽説了這本書,卻一直沒有機會看,翻開的時候發現自己挺幸運,因為多年前就看過了電視劇版的《福貴》,情節有改動,電視中的鳳霞還發過瘋,苦根好像也沒死。

或許是現在的生活過於安逸,我無法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拋到那樣的環境中,體會活着的不易,但人的情感卻是任何時候都會產生共鳴的,青年的福貴不知天高地厚,揮霍無度,敗光家產,淪落為貧農。貧窮的生活消磨着他們的生命,母親或許在對兒子的思念和對兒子“又去賭錢”的擔心中離去。此後,悲慘的陰影就一直揮散不去。全書我覺得最引發淚點的就是有慶的死,從出生開始就沒過過好日子,倔強,卻有擔當,有責任感,本應對他的未來充滿希冀,他或許是扭轉這一切的關鍵,卻被無良的醫生活活抽完了血(讀此段時我是憤慨又心酸的不能自已),無法想象一個承載希望的活生生孩子,可以在一瞬間化身孤魂,無法想象一個父親不僅要忍着喪子的悲傷還要瞞着無法承受打擊的母親,無法想象白髮人送黑髮人,卻無法將這悲痛安放在逝者靈柩中長埋地下,只能刨個坑,裹着件單衣就入土。或許是我想法太幼稚了吧,總覺的作者過於殘忍了一點,應該幸福的活着的人卻以最悲傷的方式死去,就好像我們總希望明天可以更好,須不知最好的時光就是今朝,人生不是我們所能預測,一切卻都已冥冥之中早有註定。

那頭叫福貴的牛是福貴從死亡的邊境拉回來的,別人説這頭牛年齡比他爹都大,頂多活個兩三年,福貴淡然回到自己的時間也差不多了,兩三年夠活了。結局苦根的死也是出乎意料的,不會説話的鳳霞生了一個滿嘴跑話的兒子,算是對人心理的安慰吧。這一切雖説不全是福貴年輕的過錯,但他自己當年犯下的種種,最後都被他親手埋葬。活着,對福貴而言是一份責任,儘管沒有實現從雞到鴨再到牛的重振家門的抱負,但是陪家人走過,相守家人的一生,不正是活着的意義麼?

餘華活着優秀讀後感 篇14

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説《餘華》,是一部關於一個小人物與他家人,在飢餓年代掙扎生存的書。

最初,書中主人公福貴是一個浪蕩子,仗着祖輩積累下來的財產,整日遊手好閒。有一天,他在賭場裏把錢輸光了,從此他們一家便過上了窮困潦倒的生活,而命運也再沒有垂青過他。

《活着》的發生時間是在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期間。每個時期他都會失去幾位親人,然而他卻像石縫裏的草,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惡劣,他都頑強地生存下去。但命運弄人,當改革開放後,全中國迎來了春天,農民們也不例外(福貴在破產後成為了農民),開始包產到户了。可惜此時福貴的親人都已經全部逝去了。

可以説福貴的命運是悲慘的,他為活着而苦苦奮鬥,但最終卻孤獨終老。我認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國家貧窮,個人也只能苟且偷生,就如本書裏的福貴那樣。雖説年輕時確實放蕩,但貧窮讓他認識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從此艱苦地當牛做馬。餘作家是這麼形象地比喻——他要讓雞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再變成馬。(注:這裏是把財富比作動物)然而“吃大鍋飯”卻讓他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馬”又付之東流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福貴經歷了賭光家產和再度破產,這些都讓他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堅定,且他也算逃過了一劫。而當初贏了他的家產的龍二,卻因為“地主”這個名號而被殺掉了。

《活着》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為活着而活着”的道理。即使福貴賭輸了全部的田地,但是他為了活下去而放下面子,厚着臉皮向龍二租了五畝地,從地主降為農民。苦難促進了他的成長,成熟了他的心智,讓他懂得:也許前方仍然一片灰暗,但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將生活進行下去。這就是“為活着而活着”的精神,這就是中國老百姓的堅韌不拔。

活着就會有希望,有句古話説“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為活着而活着”,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在動盪年代裏,活着就是一種勝利,並且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生生不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yyp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