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通用5篇)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通用5篇)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1

《只有一個人生》,書名就傳達着哲理。女性,情感的載體,與理性的哲理,頗有水火不相容的感覺。讀起來,便不忍丟下。丟下,也不想拿起。讀它,需要凝神靜氣,從眼中進去的是文字,從心裏流出的是感悟。

書中第十一輯“未知死焉知生”回答了我所有關於生死的疑惑。慶幸覓得一個知音。

為何我們避諱談及這個話題?世上所有的苦難,都可以用逃避、忍耐、甚至用死來解脱。唯獨死是既躲避不掉,又無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別無選擇。也許,正是這種無奈,使得大多數人寧願對死保持沉默。其二,我們對於自己活着這件事實在太習慣了,而對於死卻感到非常陌生。陌生得不認識它了。

為何我們懼怕死?我們死後不復存在,不能感覺到痛苦,不應感到可怕。但死的可怕,恰恰在於死後的虛無,在於我們將不復存在,一個獨特自我的絕對寂滅,永遠的寂滅。

面對死亡,不是哲人的我們,不迴避,也不用尋找它的理由。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我們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與限度。如此我們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我們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我們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

此刻,邀請讀字的你,輕拂去彌散周身消極情緒的薄霧,是否能和作者,還有我,一起清晰可見“向死而在”的場景?立足於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獨一無二的價值。

對死的思考儘管徒勞,對於生的價值並非沒有意義。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2

周國平先生的《只有一個人生》散文集,在我的書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經常翻閲的書之一。每次讀後總有如沐春風之感。

周先生是學哲學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專家,他分析“義”與“利”的見解有其獨到之處。自小父母就和所有傳統的國人一樣,強調“君子重義,小人重利”,但蒼海桑田,時代變遷,世風日下,“義”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專利,而視之做人理所當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是常有的事。“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種企業,使人際關係成了一個市潮。

在哲學家的眼中,“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這二者,前者教人奉獻,後者誘人佔有,都脱不開計較。但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在“義”和“利”之外,還有一種“情”,“它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佔有的物品,你之為你僅在於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佔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也就是説創造不同於奉獻:奉獻是完成“責任”,而創造是實現“自我”。

“義”是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是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而“情”則是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王爾德説:“人生因為有美,所以最後一定是悲劇。”重情輕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種閒適不為物役的淡泊情懷,所體會到的辛酸和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想象不到。

社會發展的快節奏,將人們在現代生活的急流中裹着向前,不復有閒適的享受和寧靜的沉思,“德爾斐的神廟‘認識你自己’已被時髦箴言取代。”人們愛説“時間就是金錢”;從小就聽説“時間就是生命”,如果按照邏輯推理,那麼人們現在正是在儘快的出賣生命,因為人們除了賺錢不知還有什麼事可做,電視和麻將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但這是真正賞心悦目的娛樂嗎?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週爬山一次,並且一直在堅持。我喜愛在大自然中的感覺,而且猶愛未經人工雕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觸發人的各種想象力和詩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滿虛空,法身充滿宇宙”,如江門公坑寺的天成禪寺門聯所書:“天開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這個道理。周先生説“人與人的碰撞只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無私的在幫助着人們。

在西方,有“尋找靈魂的現代人”,在我們的時代,我發現有很多為心靈尋找家園的人,因為,電視、牌桌、甚至旅遊等都不能填補精神的空虛。“野蠻的符咒尚未掙脱,文明的壓抑接踵而至。”權貴貪慾的膨脹使腐敗叢生,金錢力量的崛起導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間有言嘲笑其“窮得只剩下錢。”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喚着性靈、愛心和尋找淨化之道;“文明與野蠻的決鬥猶未見分曉,超越與沉淪的對峙已拉開序幕。”物質上的貧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兩極分化嗎?只要能守住心中的聖地,認識到清貧與寂寞是心靈高貴者的必然命運,就能坦然的面對社會、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肖伯納説:“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體會是沒得到時渴望得到,得到後則感覺不過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樂只剩下空虛。人生態度,除重“名”“利”“義”“情”之外,還有一塊“淨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為求“義”和“情”所操縱,它能冷靜、安詳的用無限的慈悲心對待世間的一切,那就是一顆佛心,它幫助困惑的人們找到心靈的家園,那就是覺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3

閲讀周國平先生的《只有一個人生》,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我用了一週時間,從頭到尾瀏覽了這本書,感覺一篇篇短文似乎毫無聯繫,又覺得好像存在着一些必然的關聯,似乎懂得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懂。

我帶着困惑靜下心來開始細讀,一行一行,一篇篇,一邊閲讀,一邊勾劃、圈點、批註、點評,10天工夫,這本書又讓我品讀完了,看着書上自己勾劃圈點的句段,讀着自己批註點評的話語,覺得懂得了很多東西,但是,想要提筆用文字表達時,又深深地感到迷惑不解。

無奈之下,我又開始精讀,一邊閲讀勾劃圈點出來的內容,一邊思考品味細讀時的批註、點評。讀着,品着,心裏漸漸亮堂了,思維開始活躍了,智慧的閘門被徹底打開,瞬間,思想與情感的激流奔湧而出。於是,我情不自禁地寫下這個題目,想表達我讀完周國平先生《只有一個人生》後之真實的感悟與收穫。生命這樣寶貴,人生這麼美好,我們該怎樣去對待呢?周國平先生説:“每個人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不妨儘自己的力量引導她,充實她,但是,不管她終於成個什麼樣子,我們好歹得愛她。”

回味周國平先生這本書中所藴含的哲理,細細品讀他的這句話,我由衷地想説:“人生就是一場偉大的愛戀!”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4

今天,有幸讀到著名散文家周國平的經典散文《只有一個人生》,雖然僅僅讀了十幾頁,但是感悟真切!他的經典散文包括四卷,《只有一個人生》屬於生命感悟卷。本文情理並茂、哲理和詩情交融著稱,適合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讀者細細品讀。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因此,每個人的基調不同,有些人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的有滋有味,非常充實;有些人卻在渾渾噩噩混日子,正如“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如何充分地享受人生、創造人生,活得踏實而優雅,活得精彩而有品位,活出真實的自我,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題。

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中的是他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我們成人的可悲之處,就在於失去了孩子時期曾經擁有的這樣的真性情!有真性情的人,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鍾情趣的品味。在世人匆忙逐利而又為利所逐的時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種閒適之情。

“不以成敗論英雄!”讀了文中《成功的真諦》之後,我對成功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徹。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加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這樣,你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感到充實和踏實。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愛好的事情,這愛好完全出於他的真性情,而不是為了某種如金錢、名聲之類的外在的利益。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做好,儘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摻雜功利考慮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悦!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有真性情的,希望成年的我們,不要丟掉它,不要丟掉自己真正的愛好!

《讀者》2008年第18期中,《身邊的優雅》一文值得我們仔細品味。文中,作者一天一連見到了三個人:已到暮年的剪紙老人,在江堤上練習水墨字的已患癌症的老耿、以邊賣水果為生,邊練習寫詩的老人。他們都是有着真性情的人,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人生!他們雖然都是極其普通的平凡人,也有着常人的苦惱、窘迫與無奈,但是他們都選擇了站在精神的高度上,把世俗的日子過得更加有品位!這種精神的確令人驚歎!

願我們追隨他們的腳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真性情的人,過有品位、更加優雅的人生!

只有一個人生讀後感5

兒時很愛看小説,喜歡那些虛構故事裏馳騁風雲、傳奇冒險的人生,似乎讀一本精彩小説也就放肆經歷了一段奇幻的人生旅程;長大了卻慢慢喜歡看些隨筆、散文、雜談等內容,覺得讀長篇小説比較費力,人物角色多框架大,那些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離現實生活頗有距離,難能撫慰心靈,豁達心胸。於是在一個屬於成年人特有的失意時刻,伴着淅瀝瀝的春雨,一本安放在家中書櫥上很久的書:周國平散文經典《只有一個人生》被我翻開,這個意外之舉卻給了我很多的温暖和開導。

書的作者是周國平,1945年7月15日生於上海,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擅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自我、靈魂與超越等,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是花季少年還是耄耋老人,都能從他的文字中獲得智與美的啟迪。

翻閲這本書,能夠體味到周先生在現代紛繁蕪雜的社會中,可以如閒雲野鶴一樣對話自己的人生。在周先生眼裏,人生的百味雜陳,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們“只有一個人生”,虛度了,就沒了,沒地方借去。儘管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似乎談人生成了奢望。人們説“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周先生卻説“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可改變的只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為必有所不為。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就在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信仰;我們的日子是滿的,心卻是空的。”“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這條路本身。”像這的精彩語段和語句,在周國平的文章中可以隨性採集。

青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於至關重要的塑形期,物慾橫流的社會浮躁氣息卻總是見縫插針地侵蝕着剛從象牙塔裏學成走出的年輕人。當你初入社會的“大染缸”,在傳統意義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與老師所曾賦予你的價值取向這副“鎧甲”卻好像仍然擋不住社會叢林中的“明槍暗箭”,你曾苦學的答題技巧卻還是解不了複雜社會給你出的種種難題,這個難題也許關乎於利與義、是與非的哪種抉擇;也許關於金錢或理想、冷漠或正義的何種守護,當你曾點點堆積的價值取向與現實的很多矛盾相互碰撞時,你是否仍能順利解得到正確的答案;是否仍能保持平和、不忘初心;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不計名利且努力如常。在這個時候也許你需要一個傾聽者、需要一個智者、需要一個過來人聽你的迷茫為你答疑解惑。那麼請翻開周國平先生這本書吧,他會走出書的封面與你對話,像你人生旅途中的老師聽你心事、答你困惑,幫你塑造一種超脱但卻積極的人生態度,伴你渡過難關,陪你走過漫長歲月卻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周國平先生在整本書中所傳達的一個信念即是:人的一生是唯一的、是獨特的,只有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撇去塵世中的利慾浮塵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你的身體儘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儘可能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卻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才能成為奔波身體與起伏心情的主人。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外界的誘惑與熱鬧就擾亂不了他的心。我們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再把成功與失敗看成唯一標準,不會再將金錢與權利作為人生的最終追求,你會用一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心態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用一種豁達心態在浮沉人世間竭盡所能去做真實、真誠、真心的自己。

願你我都在這個唯一的人生裏,且行且珍惜。用真性情淡然花開花落、雲捲雲舒,風雨人生路卻保持一顆淡泊的心,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願你我成熟卻不世故,依然永葆一顆童心,絕不丟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善意;願你我成功卻不虛榮,依舊一顆平常心,勤勉卻勇敢、努力更務實,若是美好叫作倖運,若是糟糕叫作經歷;願你我不懼不避平凡,卻依然在平凡人生中發光發熱,做那個精彩的自己。

標籤: 人生 通用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ojx4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