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3篇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3篇

林清玄是中國文學大師,他為後人留下了無數文學着作,書中飽含着書墨的韻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3篇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藴,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温和的光的枱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説,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2

讀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從城市瞬間落到了田園,滿眼的自在,愜意。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枱上的暢銷書,聲名大燥間,街頭巷尾便都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長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着光輝的母親,都是一句寶貝不怕,卻流露出天下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我們的眼睛就是要像這樣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而這些被我們忽略的,都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們心靈最真實的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説不盡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話,我覺得説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裏,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説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留戀和感慨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繫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説,他出門旅行時總帶着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裏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不知道聽誰説過: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林清玄的散文裏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也許是有流水的聲音,也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温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

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裏行間的温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説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裏。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裏種花。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3

翻開一本書,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淨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為過。

沒有多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

我佛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

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可以發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裏潛游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保持着温煦,流動中體現着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於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的傑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

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温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nmv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