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叩問課堂》讀後感(精選6篇)

《叩問課堂》讀後感(精選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叩問課堂》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叩問課堂》讀後感(精選6篇)

《叩問課堂》讀後感1

反覆閲讀周彬老師的《叩問課堂》一書,越讀越有味,越讀感觸越多。因為我發現書中提到的問題,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過,深思過。如:“莫把課堂當秀場”“為什麼學生不願意讀書?”

“學生到底喜歡什麼樣的課堂?怎樣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這是我讀書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這本書的封底有這樣一段話,似乎與我有“不謀而合”之處。“學生喜歡的課堂只有兩種: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歡課堂;二是學生意識到課堂是‘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就越喜歡課堂。”

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從行動上參與,不是走過場。小組交流,小組合作學習,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戲給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確實為學習而交流,去合作,不是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維上的參與。教師提的問題,能引起每個同學的思考,學生願意思考,不僅僅是幾個愛學習的同學在思考,不是為提問而提問。

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提問,針對文本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問題,我想課堂上誰是主人?不問自明瞭。課堂上到底誰該向誰提問,這個問題,在我們的現實課堂上,一直是老師問,學生答。到底誰有不懂的問題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問我們的課堂,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學生為什麼厭學?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越讀這本書,越覺得慚愧。平日備課,只想怎樣教?這樣教效果如何?學生樂於接受嗎?這方面的問題“備”的太少!

“以學生主體”不僅僅是口頭上説説而已,而應體現在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教師要為學生服務,無論是課堂還是課下。老師們,我們不能隨波逐流,我們要從孩子健康成長出發,從孩子的未來出發,發揮教師的真正作用:傳道、授業、解惑也!

《叩問課堂》讀後感2

本學期借了一本書,書名《叩問課堂》,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有些觀點我卻並不贊同。教育上的問題並不是選A答案或選B答案那麼簡單的。 書中寫到:課堂,猶如人的臉面,不能有絲毫污點。看了這句話感想頗深,心裏不禁想我們的課堂又像什麼呢?它能作為什麼?看來確實需要好好“叩問”一番,看了此書不禁對自己的教學開始反思。

我個人覺得中小學老師看這本書的收穫是各異的,由於書中觀點較為偏激,但又能激起一線教師的共鳴,因而是否能夠辯證地吸收專家的意見就看各位的出發點是什麼了。

本書對課堂中“期望效應”、“學生差異”、“好生差生”等常見的問題加以思辨,給人啟迪。本書有其獨到見解。本書一共五部分。第一部分:莫把課堂當秀場。第二部分:讓學生學習走出迷失之境。第三部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進退之道。第四部分:課堂教學何以為師生共享。第五部分:考試成績究竟是誰的命根。

我們來看現實:課堂教學一定程度上是教師的的名譽、還是學生的名譽的出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臉面。正因為課堂教學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成為教師生存與否的決定性力量。正因為課堂教學如此重要,教師敬畏課堂教學,學校緊盯課堂教學。教育領導提出很抓教學質量,重點抓課堂教學效率、品質課堂,就深刻體現這一點。然而如何抓好課堂教學?在教室裏雖然只有教師和學生,可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卻是紛繁複雜的。教師擁有課堂,但他對課堂教學並沒有絕對的主觀決策權,因為教師必須遵守教學法規,得按照課堂標準來決定教學進程,得根據考試大綱來決定教學內容;特為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工作還得根據學校的成績考核標準來決定。但不管有着怎樣的外因與內因,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備課的具體實施和再現過程。它絕不是課本內容的重複,也不是機械地照本宣科,這是毋庸置疑的。教師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避免無效勞動,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那麼我就不得不想到下面這幾點了。首先,教師的教學思想要端正,教風要嚴謹,要正確處理教書育人、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教與學的關係。其次,教學目標要明確,要符合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第三,教學過程要和諧,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課堂結構要合理,要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疑點,深度適宜,銜接自然,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第四,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是精講多練。實踐證明,精講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關係,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有效地學習。

以上所談只是説明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很重要的,不能看輕了課堂四十五分鐘的質量。如果一味在課後補,不僅浪費學生時間,也是抹殺學生學習興趣,那就是害人了。相信自己是愛臉面的,那就盡力去做吧。

《叩問課堂》讀後感3

從教將近二十年了,對於‘課堂’這兩個字眼,一直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習慣了每天在課堂的堅守,然後根據學校的管理方向和一些所謂的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地調整着自己的課堂。隨着周斌老師《叩問課堂》的引領,使我認識到了課堂教學的複雜性,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止教師從課堂內去努力,更重要的還要從課外去努力;不止教師自己要努力,學校的管理者也要努力,還有社會的一些其他因素。作為一線教師,我還是比較關注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一個什麼角色。

眾所周知,課堂中總是少不了教師和學生。周斌老師把課堂中的師生關係比喻成汽車與司機的關係。在汽車跑動的過程中,不管司機如何的駕輕就熟,但真正讓學生移動的,永遠是汽車的內動力。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教師是多麼的敬業,也不管教師個人對學科知識的把握如何的精到,真正改變學生自我的,永遠是學生自己的行為與行動。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就成了課堂教學中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認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幸福感。首先,學生要樂於學習課堂中學習內容。要想是學生樂於學習,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採取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形式,這就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知識、靈活的方法,足夠的教學智慧作支撐。另外,教師要是一個愛學習的人,這樣老師自身的書香墨氣才會影響學生。大家知道。薛瑞萍老師的學生喜歡讀書,正是薛老師對於讀書的摯愛,才引領了她的學生對於讀書的熱愛。

筆者還認為要診治課堂的病因,還需要在課堂之外去實現。比如,教師上課時邏輯不清,即使教師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那他下次上課就可以讓自己邏輯更加清楚了嗎?要糾正這個病根還需要教師課外進行足夠的邏輯訓練。要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就必須讓教師有足夠的機會從課堂中抽身出來,為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精力。為了優化課堂需要教師走出沉悶的課堂,走向大自然,走進健身房,回到自己的社會交際圈,這樣教師才有時間、精力與就機會,去提高自己能力與完善自己的人格。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認識,離周斌老師思想精髓還差深遠,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會不斷深入的去思考,去領會。

《叩問課堂》讀後感4

最近認真閲讀了華東師範大學周彬教授的《叩問課堂》一書,感慨頗深,覺得很多話説到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心裏,所以決定一定好好地讀讀這本書。

仔細、認真地閲讀了《叩問課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斷地變化: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周教授在這本書中主要針對目前課堂上(以中學課堂為主)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批判,並表達了自己對真實有效課堂的理解。

作者從遠離課堂的一個旁觀者的獨特角度解讀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弊端。讀後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該書從五個方面把課堂分析的淋漓盡致。

一、莫把課堂當秀場;

二、讓學生學習走出迷失之境;

三、課堂教學中的教師進退之道;

四、課堂教學何以為師生共享;

五、考試成績究竟是誰的命根。

既找出了我們現在課堂中存在的.弊端,也告訴我們課堂今後的發展,以及老師和學生應如何來面對課堂,如何理解課堂。在這本書中,周彬老師對於課堂的認識談得非常透徹。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上大的環節到小的細節,讀後都讓我受益匪淺。當今的課堂如何教,周老師的一句“莫把課堂當秀場”,直接明瞭地指出當今的課堂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課堂,真實是課堂的生命,師愛是課堂的靈魂,學生自主積極地學習是課堂的血液。

《叩問課堂》之叩問教師。作者告訴我們:課堂對於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豔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塗脂抹粉,而不顧及內在的品質,拋棄課堂背後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就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見,我們不要把目光侷限於課堂,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對照自己的課堂不難發現:課堂上的問題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實還遠遠地躲在課外呢!

《叩問課堂》之叩問學生。周教授從“學生為什麼無心於課堂”談起,原因是有些課堂並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舞台,或者學生並沒有真正參與課堂。讓學生喜歡上課堂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者課堂的程度越深,學生對課堂的喜歡程度就越大;二是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教學是屬於“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學生對課堂的熱愛程度就越大。從周教授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實質上,學生無心於課堂之責任還在於教師。我們的課堂就好比一個劇場,不管多麼精彩的演劇,旁觀者註定是要離場的。學生當不上導演,如果也無法成為主人公,甚至連羣眾演員也當不上,也就註定了他們離場的必然。尤其對於公開課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問課堂》之討伐分數。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對於考試分數,又何止是學生的命根;它還是教師的命根、學校的命根與家長的命根。正是考試分數主體多元化,考試分數功利化與教育教學眼前化等現象異化了當前的教育教學。我想:我們教師也許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完全有責任把我們自身做好,並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態度和思想,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為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輯當中“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的觀點最讓我感觸。什麼學生是差生?在當今“分數高於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麼,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

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於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學生雖成績不好,但大腦卻非常靈活,交際能力強,善於處理人際間的關係。古今中外的事實證明,差生同樣也可以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德國大詩人海涅是學校裏眾人皆知的後進生;數學家巴比基和文學家瑪阿特因為成績差常被罰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後來,卻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達爾文讀中學時,因成績不良而被教師、家長視為“智力低下的人”;大詩人拜倫在小學讀書時,成績也是全班倒數第一;愛迪生在讀小學時被譽為“愛搗蛋的孩子……”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才,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學生也是如此,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作為教師,我們在上好自己課的同時,還要時刻懂得如何關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熱愛差生。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必將使差生在學習過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緒來激發積極認識和意志活動。教師要像愛護自己子女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鼓勵他們大膽發問,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從內心深處注意發現他們的難處和可愛之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及時地發現他們的進步並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找回自尊、樹立信心。

教師應該有一種觀念: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總會有優、中、差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樹立每個學生能成才的觀念,當盡一切努力教育學生。

周教授認為:真正要提高教學質量,應從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素質、能力做起,讓教師充滿教學魅力,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裏,這才是真正能提高教學質量的課堂,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瞭方向,是一把打開優質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我們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後感5

周老師在自序中説:如果遠離課堂,似乎就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那麼處於一線教師的我們,是把自己置身課堂,還是讓自己遠離課堂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在真實的課堂中,我們教師往往搶佔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於是乎課堂變成了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的辛苦。教師付出多,而學生未必領情。教師要完成教的任務,學生未必能完成學的任務。

當我們埋怨學生笨的時候,其實我們並沒有去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是因為學生笨,而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參與課堂。最近在部分學生身上做了試驗,我吃驚的發現,那些所謂的“弱智”學生,當我不斷給他機會,讓他展示自己的時候,他的表現竟會如此出色。但是長期遊離課堂之外的他們,這需要教師足夠的耐心才行。

當我們能夠這樣去做、這樣去想的時候,就説明我們能夠理智地思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了,我們何苦束縛於課堂之中,為何不嘗試走出課堂之外,看看課堂之外的精彩呢?

課堂教學中,我們理應成為學生的幫手,但事實上我們沒有當好一個幫手。所謂幫手應該是在學生需要時,隨時出現在他們身邊。我們是配合學生,而不是要學生時時配合我們。當我把我的發現與學生分享時,我能夠看出他們的興奮與激動。他們習慣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實,答案讓他們自己去找,結論讓他們自己去總結。

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有祕決嗎?閲讀《叩問課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師説: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臉面,還是學生的臉面,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臉面。正因為課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成為教師能否生存的決定性力量。為了讓課堂教學這張臉有生機,有活力,永葆青春亮麗,我們會想盡辦法去修飾、去裝扮。我們知道臉蛋紅潤美麗,僅靠修飾是難以維持的,要靠機體營養平衡。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課堂教學真正的美是一種和諧美,是一種讓人回味的美。

課堂教學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學生,我們把學生不僅僅當學生,我們要把學生當作我們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成一個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獨立個體,引領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深入課堂,把課堂變成學生成長的樂園。

認真地研究課堂,我們會發現,課堂上教師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課堂上,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表達,學生在課堂上是部分參與,還是全員參與,這將直接決定課堂上的效果。

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再遠一點,我們就能把課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消除對課堂已經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許這樣才能把課堂從感性的海洋中營救出來。

課堂教學對我好象永遠都是一個謎,只有不斷走進課堂,研究課堂,不斷去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又不得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審視課堂,思考課堂,方能揭開課堂教學的謎底。儘管如此,面對課堂教學,我想我永遠都是一個學習者。

《叩問課堂》讀後感6

這段時間,我有幸拜讀了周彬老師的著作,被《叩問課堂》一書裏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吸引着。周彬老師的觀點總是那麼入木三分,就像對面與你娓娓道來。觀點鮮明,暢所欲言,毫不避諱。他的看法實在,只有一線的老師才能體會到“那就是心聲”。

本書一共五輯,第一輯:莫把課堂當秀場。第二輯:讓學生學習走出迷失之境。第三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進退之道。第四輯:課堂教學何以為師生共享。第五輯:考試成績究竟是誰的命根。在這五輯內容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輯 莫把課堂當秀場

書中的“並非只有師愛才能催生教育”提到決定師生關係的並不是教師是否應該愛學生,而是教師對學生付出的愛,能夠換回學生對教師的愛的比率。可是真正提高這個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簡單地增大感情投入。可我一直以來,以為只要愛學生就能更好地催生教育,所以總會在工作中產生莫名的煩惱,為什麼有時愛學生卻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讀了才知道教師對學生的愛,真正起到教育效果的卻是學生真正能產生多少對老師的愛。愛他人是學生敞開學習心靈的前提,如果學生愛戴教師,他就會發自內心地擁護這位教師,並進而將這種擁護轉化為學習動力;而且只要學生愛戴教師,他就會因為這份愛戴的存在而喜歡上學習,而不去追問這份愛戴是來自何處,也不去追問教師是否為他付出了多少關愛。

第二輯 讓學生學習走出迷失之境

“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當中的觀點最讓我感觸。什麼學生是差生?在當今“分數高於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麼,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於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學生雖成績不好,但大腦卻非常靈活,交際能力強,善於處理人際間的關係。

古今中外的事實證明,差生同樣也可以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大詩人拜倫在小學讀書時,成績也是全班倒數第一;德國大詩人海涅是學校裏眾人皆知的後進生;達爾文讀中學時,因成績不良而被教師、家長視為“智力低下的人”;數學家巴比基和文學家瑪阿特因為成績差常被罰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後來,卻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愛迪生在讀小學時被譽為“愛搗蛋的孩子”……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才,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學生也是如此,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作為教師,我們在上好自己課的同時,還要時刻懂得如何關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熱愛差生。教師要像愛護自己子女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鼓勵他們大膽發問,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從內心深處注意發現他們的難處和可愛之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及時地發現他們的進步並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找回自尊、樹立信心。作為教師應該有一種觀念: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總會有優、中、差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樹立每個學生能成才的觀念,想辦法盡一切努力教育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4jgw7.html
專題